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能巧妙创设“压力”暗示,合理引导群体规范、群体舆论氛围、群体愿景、群体情感等来创设群体“压力”,必将对班级管理的优化和学生的成才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理念重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提倡“自主化的班级管理”。在“自主化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的立足点从直接管理转移到设计管理上来。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河南省濮阳市实验中学全方位推进学生自主化管理工程的实施,进行班级管理方面大胆改革,围绕着“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这一指导思想,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符合学生年龄段特征的班级文化目标,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自我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3.
学生民主管理是高校民主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推进高校民主管理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班级”民主化程度的高低、管理水平的优劣将直接反映高校学生民主管理的现状。通过“班级”这一基本单元,从“班级”这个侧面考量了高校学生民主管理:以班级管理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动态分析了实现各年级纵向民主管理的路径依赖,即由“集中指导”到“有限民主”再向“广泛民主”推进班级管理;以制度为选择,静态建构了学生民主管理的横向标准,即形成群体民主决策制度、构建学生民主评价机制、 建立民主管理保障机制为内容的多维体系。  相似文献   

4.
班级群体是学校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贯彻“以人为本”原理对学生班级进行有效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学生心理与行为活动的规律,应用期望理论的激励机制管理班级,科学地调动学生自我管理、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将开创学校班级管理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具有人本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制定“合情”规范;设立“合理”目标;实现“群体”决策;运用“柔性”管理等。  相似文献   

6.
在班级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为了降低管理重心,许多学校实行了班级组管理模式。所谓“班级组”就是全班学生和全体任课教师的结合体,班级组长即以前的班主任,他不仅是这一个班学生的管理者,也是该班所有老师的管理者,是班级组管理的核心。从“班主任”到“班级组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班集体发展理念的转变。班级组长工作的重点是充分发挥科任教师的群体效应,形成合力,真正实施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7.
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品行素养和树立良好班风班貌是顺利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选拔开朗真诚、宽厚负责的班团干部可提升班级自主管理的能力;班级口号、班训、班刊、班级博客等班级文化的构建融合了班级的灵魂;小组式的量化评分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凝聚力;“社团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群体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具有人本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制定“合情”规范;设立“合理”目标;实现“群体”决策;运用“柔性”管理等。  相似文献   

9.
一个班级内的群体有各种各样的。它根据班级内部构成的原则与方式以及有无明确的结构关系,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师生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和职责分工的群体,如班委会、团支部、学习小组等。非正式群体则是基于志趣相投、人员性格相近、家庭背景相似、学习成绩相近等因素自发地形成的群体。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是一种“民间组织”,但其在班级工作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加强对农村中学非正式群体正确的引导和管理,管理工作有着十分  相似文献   

10.
目前,群体交往视角下的班级管理存在以下困境:班级发展中学生主体性功能与班级管理公共性功能失衡,非正式群体学生的惰性状态影响班级同一性,小群体学生文化影响班级建设.以群体交往理论为视角的班级管理是为了确立班级成员相互作用的教育和管理共同体,推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从主体性管理走向公共性管理的共生共育,发挥班级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双重价值,完成班级成员群体归属的统整,通过对小群体学生文化性质的判断、协商和改变来保障班级精神文化氛围的健康和谐.  相似文献   

11.
班级群体是学校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贯彻“以人为本”原理对学生班级进行有效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学生心理与行为活动的规律,应用期望理论的激励机制管理班级,科学地调动学生自我管理,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将开创学校班级管理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一、形成具有现代管理意识和能力的班集体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班级是班级建设的关键环节,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翁,并且可以经常上网关注班级建设,学校有针对性地在校园网页上创设了“班级电子政务管理”和“班级博客日志”两个模块.班主任、科任老师或其他班级的学生可以通过“班级电子政务管理”随时关注班级工作的进展,通过它来出谋划策.“班级博客日志”也能够随时让每个学生都看得到,并且可以对其中班级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论.这种交互性可以大大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加深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在实施班级网络管理过程中,学生可以主动对栏目内容进行收集、制作、浏览、修改等实际操作,不仅培养了学生各种学习、生活必须的基础性素质,同时也使学生的发展性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3.
抓两头、促中间常被作为班级管理的一种通用做法。然而,一“抓”、一“促”力度不同。“促”的对象往往成为班级管理中被忽视的群体。一个班级的学生状况大都呈纺锤型,即优等生和后进生占少数,中等生往往占绝大多数。而一般中等生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他们在道德、学习等方面的表现不前不后,不左不右,  相似文献   

14.
一个班级内的群体有各种各样的。根据班级内构成的原则与方式以及有无明确的结构关系,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师生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如班委会、团支部。非正式群体,则是基于志趣相投、家庭背景相似、人员性格相近等因素自然形成的群体。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正式群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所萤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是一种“民间组织”,但其在班级中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一个班级内的群体有各种各样的。根据班级内构成的原则与方式以及有无明确的结构关系,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师生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如班委会、团支部。非正式群体,则是基于志趣相投、家庭背景相似、人员性格相近等因素自然形成的群体。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正式群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所重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是一种“民间组织”,但其在班级中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类型1.志趣相投型这…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是在旧有的班级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下被提出的。以往的班级管理模式,往往过于依赖教师的主动而忽视学生群体的需要.从而造成学生被动接受、思维狭窄的课堂秩序。“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就是要让学生从被动变主动。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李红燕  尹素娥 《家长》2023,(32):43-45
<正>“双减”政策是国家基于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课外培训压力而出台的重要政策。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双减”教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应全面分析“双减”政策对班级管理的影响,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合理制定管理措施。本文提出班主任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创新班级管理形式、建立家校合作机制等策略落实“双减”政策下的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在班级活动当中承担着管理、组织与策划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相似文献   

18.
邓奕芳 《广西教育》2009,(17):37-37,40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的教育群体,也是教育性的生活群体。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学校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是在我们这个有着“师道尊严”传统的国度里,不少班主任往往成为班级秩序的维护者,实际上就是一个“官员”和“警察”的角色。因此,这个角色就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官本位的文化特质,同时使得某些班主任认为自己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如此的结果是班主任往往因为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外衣而受到人们的尊敬,而学生的尊严却成了经常被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生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生班级实行“班主任助理”管理模式能够缓解新生管理的压力。本文主要从新生、班主任助理和班主任三个方面阐述了在新生班级实行“班主任助理”管理模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对学习小组组成的设想 学习小组是班级的骨架,学习小组搞好了,班级的面貌就会起实质性变化。因此,“优化组合”一个小组,从“技术上”讲,是搞好班级的“第一因素”。学习小组的组合怎样才算“优”?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一个好的群体,必须符合目标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这“四项基本原则”。这就是说,一个理想的群体,其群体目标与每个人的目标应该有同一性;当然,这并不是要一概地排斥、抹煞群体成员的个性特征,那种“千人一面”式的“同一性”,实质上使群体成员丧失了个性;群体中每个成员的目标必须与群体的总目标一致。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