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留学,曾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词,对于很多中国普通家庭的子女来说显得有些遥不可及。近几年来,这个词却频繁地出现在中国教育的各个阶段之中,研究生、大学生、高中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投身为留学大军中的一员。曾经被视为改变生活,敲开人生未来大门的"华山一条道"——中国高考,也在留学大潮袭来时被"闪了一下腰"。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是全国高考人数的峰值,达到创纪录的1 050万人,此后开始逐年递减,最近4年来,全国高考人数减少了140万,到2011年放弃高考的人数已经接近100万。虽然弃考者原因各异,但因为出国留学而放弃高考的比例达到21.1%。  相似文献   

2.
奥巴马政府于2015年2月发布了最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试对该报告发布的背景、目的以及报告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发现该报告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断强调美国的领导地位。通过与奥巴马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比较,也发现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变得更加警觉。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应该高度关注自身的安全环境和战略应对。  相似文献   

3.
实施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目的是为了配合“人才强国”战略,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推进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促进中国高水平大学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合作与交流,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及交流平台。国家留学基金委按照“面向学校需要、依靠学校工作、服务学校发展”的思路,每年将选派优秀青年学生出国留学。2008年计划选派6000名国家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其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5000名,其他国家公派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1000名。  相似文献   

4.
“作为学术带头人和科技管理专家,甘中学博士致力于开发系统能效技术,在煤基清洁能源、光伏能源和智能装备等领域进行了研究和工程示范。他带动了几十名海外人才回国,创建了煤基低碳能源实验室,该实验室已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5.
[背景简介J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教育部和财政部为了配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实施而设立的公费资助留学项目,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实施:项目的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填补我国前沿学科及空白学科的人才缺口;打造国际人才培养及交流平台,建立国内外稳定持久的学术交流渠道.使重.点支持的科研团队及学科专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项目还确定了“选派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院校、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的选派标准。按照计划.从2007年至2011年,国家将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49所重点高校中(目前签约重点高校数量已经扩展到60所)每年选派5000名研究生.有计划、成规模地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该项目着眼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战略举措.无论从派遣人数还是资助力度来看.它都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设立的公派留学项目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王芳  吴映晖  孙成志  王江超  张牧原  徐桐 《神州学人》2012,(8):7-8,10,12,14,9,13
2012年4月15~27日,由教育部国际司组团,并约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处、中国教育报刊社(《神州学人》、《中国高等教育》)等单位一行5人组成出国留学综合政策调研组,前往日本、韩国、朝鲜3国,开展出国留学政策的综合调研工作。在中国驻日本使馆教育处、驻大阪总领馆教育组、驻韩国使馆教育处、驻釜山总领馆、驻济州总领馆和驻朝鲜使馆教育组的积极协助下,调研组详细调查和全面了解了3个国家中国留学人员的基本情况。本刊上期已刊载在韩中国留学人员的专稿,本期推出在日中国留学人员的专题。  相似文献   

7.
在由清华大学学生会组织的“清华大学时代论坛”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说.中国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大一时就较为成熟.而至少三分之一的美国学生到大一时还没开窍。“但中国教育太偏重训导.这让中国学生有个很大的缺点:太专一.不管闲事”.  相似文献   

8.
王鹏  赵正洲 《教育探索》2007,(4):118-120
发展目标的科学性、规划内核的学术性、环境把握的准确性、一流人才的重要性及战略措施的针对性是西方四所大学发展规划的共同特征.我国大学发展也要科学定位、学术至上、以人为本、审时度势及选择特色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9月11日下午3点,哥伦比亚大学大三的女生金妮一步一回头地登上了返回美国的飞机。除了箱子里满满当当的中国小礼品外,她带走的更多是自己在中国的难忘回忆。改签为多留几天金妮原本订的是9月5日的机票,准备等中美青年联合社会实践项目一结束便返回学校。但当实践活动真的结束时,这个美国姑娘却对中国充满了不舍。特别想在中国多待几天的她,一咬牙决定把机票改签到9月11日。  相似文献   

10.
陈自鹏 《天津教育》2014,(21):97-97
《中国教育报》2014年6月23日《从“学渣”到“学霸”的励志典范》一文报道了重庆大学毕业生陈吉的成长经历:陈吉,男,中共党员,重庆大学2014届优秀博士毕业生。2011年获得重庆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2013年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4年获得重庆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重庆大学科技学术创新标兵称号。  相似文献   

11.
王文乐 《神州学人》2007,(11):12-14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推行,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现代人才,如何根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培养人才,新的教育理念如何根据学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     
《思想教育研究》2006,(11):F0004-F0004
百年北大,人文渊薮。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已经走过了108年的光辉历程。目前,北京大学共有5个学部、41个院系、271个研究所(中心)和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建构完整,学术实力雄厚。作为国内科学和文化研究的重镇,北京大学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  相似文献   

13.
樊位洲 《留学生》2012,(4):20-21
当今社会,能源问题、能源安全是热点,金融问题、金融安全和国际化更是热点,对所有这些热点问题,我们要采取冷静的思考。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增长,中国巳成为全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这一点在国际上引起高度关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觉得中国已成为世界能源安全的威胁。这是一个十分严峻而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声音     
《教师博览》2013,(10):33-33
<正>美国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放心态,中国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的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包装的"围城心态"。哈佛校长告诉毕业生,你们要"改变世界";北大校长告诉学生,你们要"服务国家战略"。前者的舞台是世界,后者的舞台是国家。那么培  相似文献   

15.
美国联邦政府多个部门设立项目、奖学金支持学生赴华学习,其主要考虑的是语言安全和国家安全。于2006年设立的"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囊括美国国务院、联邦教育部、国防部、国家情报局等部门,由国会统一拨款实施长短期项目,支持美国学生学习汉语。这些项目大部分在美国国内开展,部分项目组织学生到中国进行短期培训,个别项目以奖学金的形式资助学生在中国长期学习。2009年奥巴马总统宣布未来4年实现10万人留学中国的目标,促使联邦政府各部门加大了对这些项目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排名第一的人文类学校,北大毕业生在中国政界、商界和军界的地位都很不突出,对中国社会的贡献远远不如美、日、英等顶级大学,甚至不如多所外地的理工科大学,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北大现象"。  相似文献   

17.
郝洪 《基础教育论坛》2012,(Z1):107-107
<正>功利性教育无法激发孩子们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激情,也因此无法得到培养持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结果。——题记前天下午,清华大学时代论坛上,物理学家杨振宁就国内"训导式"教育模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直言其束缚了年轻人吸收新知识、新方法的手脚,让他们在做学问的路上不能走得更远。杨振宁说这番话是有背景的。他说,无论是在美国任教,还是回到中国授课,他发现国内学生对待学问都  相似文献   

18.
叶声华院士,天津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领导建立了"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2004年担任主任。1998年评为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2000年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19.
《世界教育信息》2013,(1):55-59
在美国,开展来华留学的机构主要有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及教育组织,它们针对不同范围和层次的教育开展了各类合作和交流项目,使更多美国学生有机会来华留学。当前,美国学生来华留学还面临经费困难,学分、学历学位互认的问题;而我国的项目、渠道及服务也有待提升。我国应进一步加强与美国高校、教育组织的合作;练好内功,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深化高校合作,保持短期学分项目优势,推动长期学位项目发展;支持建立留华学生团体或校友网络。  相似文献   

20.
NO.1美国美国拥有世界一流学府,而且现在美国国内也有很高的呼声,希望尽可能多地吸引中国高素质的学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到美国去读书。美国助理国务卿毛拉·哈蒂女士2010年3月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提到,美国驻华使馆已出台包括增加签证官员在内的一系列措施,美国欢迎中国留学生。NO.2英国首先,英国能为各国留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研究、居住、交通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