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海云 《阅读》2014,(15):15-16
<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叙述了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同学们,如何理解这篇课文,认识司马迁的形象?其实,只要抓住两个问题,就能做到。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叙述了司马迁遭受残酷的刑罚之后,忍辱负重,耗时13年,写成鸿篇巨著——《史记》的故事。在阅读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抓住文眼发愤走进人物的内心。  相似文献   

3.
金立义 《阅读》2010,(4):18-19
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3小节的时候,知道了因为一场飞来横祸引起司马迁悲愤交加。那么“飞来横祸”究竟是什么事情呢?为什么会引来司马迁的悲愤呢?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在基本上完成《史记》的写作之后,为了说明自己著书的目的和宗旨,又写了篇《太史公自序》,作为《史记》中一百三十篇中的最后一篇。司马迁在这篇《自序》中谈到了“发愤著书”的问题,他说: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兰久)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杰出的吏学家,司马迁擅长以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历史人物.在《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主要运用了"微言大义"、"好奇"、"矛盾中隐藏事实"等手法来刻画韩信的形象,从而反映出自己的历史观点.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是六朝新文学理论的先声。他对学术性的“文学”与文学性的“文章”的区分和对文学家、文学作品的重视影响了六朝人对文学不朽价值的认识和对文学规律的探讨;他提出的“发愤著书”理论影响到六朝文论中的“蓄愤说”和“怨愤说”;他的“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影响了六朝文论中的“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7.
指出司马迁对文学的看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描写奇人;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主张文学反映现实;认为写作的动力在于“发愤”;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重视文学批评;自觉地将“文学”与“文章”分开。  相似文献   

8.
林中坤 《阅读》2014,(19):1-1
<正>年少好追梦。凡是有成就的人,大多在年少时代就树立了梦想。司马迁年少追梦,立志编写一部史书,他遭受飞来横祸后,忍辱负重,发愤写成了鸿篇巨制《史记》。周恩来年少图强,十二岁那年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后来不懈努力,终成一代伟人。听说,匈牙利的犹太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小时候有点呆笨。在他12岁那年,他做了一个梦,梦到国王给他颁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史学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史记》不仅标志着我国古代民族文化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而且对世界的史学界和文学界也发生了影响,是世界人民的文化宝库里光辉的一份。 (一) 司马迁(前一四五——前八六?)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幼年时代同父亲住在家乡,家庭大概还是以农为业,因此他自说“耕牧河山之阳”。由于他从小过着耕牧生活,才有机会接触农民。而且有名的“河山之阳”,可以北眺龙门,东望黄河。他面对着这雄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最具忧患意识的历史家,他倾注毕生心血创作的《史记》就是他深重的忧患意识的产物.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普遍存在于中国艺术、美学乃至史学、哲学之中,并形成中华民族代代相续的深层心理结构.晚清的刘鹗曾有一段话十分集中地概括了这一文化现象:“《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所谓“哭泣”者,正是指弥漫于作品间的忧患情绪.刘鹗在这里将《史记》与《离骚》、《庄子》、杜诗等并举,说明他对《史记》中所蕴藏的太史公的忧患意识有深刻的感受.其实,不单是刘鹗,两千多年来许多目光深刻的学者都看到司马迁著《史记》决非单纯记录历史,他在记载历代政权的兴衰变迁和帝王将相的荣辱沉浮的同时,处处流露着自己对社会、现实、人生浩大而深广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正是司马迁真实地记载历史,敢于大胆批判现实的思想基础,是他自强不息、发愤著书的精神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研究中,司马迁把“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与汉兴百年的历史变迁结合起来,让史学承担哲学的责任。以李陵之祸为人生转折点,司马迁对现实政治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在深刻反省汉兴百年的历史中看到盛世下的危机。司马迁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循环论。在继承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司马迁抓住“历史循环”的大势,将社会变化的法则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历史哲学观。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写《史记》,怀有伟大的抱负和特殊的心情,他开辟了以纪传体写历史的新纪元。本文环绕司马迁对人的看法与写法,论证了司马迁重视。“人谋”,怀疑以至否定“天道”;重视人们的经济活动,对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产表示关注;特别珍惜人才,在他们身上倾注了深挚的感情。并且分析了司马迁描绘人物,尤其是刻划人物的气质、心理乃至神态、动作等卓越的艺术手法,指出这些都给了后世以深远的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传记史学观念的基本点是将事与人、文与史在历史观念的基础上有机地统一起来,较好地处理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表现了司马迁发达的史传真实观念;而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则徘徊于人与事、历史与文学之间,表现出将事与人、历史与文学相对立的趋向.对两者传记史学真实观念的比较研究表明,司马迁在历史的基础上将历史与文学加以统一的真实观对于现代的历史研究和传记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的《史记》有力地刻划了人物形象,它与以前的历史著作《尚书》、《春秋》不同,与《左传》、《国语》电不同,把人物提到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应有的地位上来,表现了人的历史主动性。这是对“天命神授”观点的突破以至否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质的跃进。本文接着就项羽、刘邦以及韩信、李斯等人物形象,具体探讨了司马迁刻划人物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作为成功的文学经验,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传统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最后强调指出:司马迁以毕生的心血乃至生命殉了他的事业。学习为文,要学习为人。  相似文献   

15.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农工商贾四个方面是人民衣食和社会活动的来源。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两位名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会计文化的贡献在于脚踏实地、务实求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拓创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创作心理主要表现在:司马迁在创作中始终处于理性思辨与激情冲动交变的状态;作者将其强烈的功名心理处处显露于对历史人物的选择与刻画之中;《史记》在体现作者高度的实录精神同时,又鲜明地展示了作者主动以艺术家心态著史的特征。《史记》是司马迁伟大人格和人生价值的明证,堪称社会史诗与心灵史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7.
忠于历史,秉笔直书是司马迁《史记》的基本特点,但司马迁又非常重视历史主体活动中的情感因素。他在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对历史人物的活动浮想联翩,进入了醉迷的情感体验状态,尔后才进到高层次的直觉顿悟状态。故司马迁历史思维方式的特质,既不是纯实录性质的实证主义运思方法,也不是纯粹表现情感的形象思维,而是以情感为特质,以直觉为中介,溶逻辑思辨与形象直观于一炉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8.
“欲究天人之际”,是司马迁写《史记》的一个目的。一部历史,究其实质,到底是天意(即神意)的安排和体现,还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过程?对于这个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司马迁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首届学术年会于1993年9月9日—13日在司马迁故里韩城召开。这次大会的主要议程是检阅一年来广大会员研究司马迁的学术成果。会议采用大会发言,分组讨论的形式,就司学迁研究中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会议有如下特点:一、论文的选题不拘限于历史学、文学,而能从政治学、经济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多角度对《史记》及司马迁进行研究,不仅开拓了《史记》研究的领域,而且说明《史记》确实是一部百科全书。二、研究的方法更趋多样。有用比较  相似文献   

20.
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比,司马迁人文观的基本特征在于"究天人之际",将自然变化和社会变化统一在他的人文意识中,突出了人的历史主体性;在吸收孔子道德学说基础上,司马迁将道德价值同社会历史进程联系起来,表现了司马迁深刻而发达的人文精神;而且司马迁努力把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纳入到人文研究的内容中,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人文模式。因此,司马迁的人文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