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园课程的特质与旨归是为儿童的智慧生长提供机会,让儿童学会用智慧统领知识.要提升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智慧,就要对儿童进行再发现和再认识.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永恒主语.幼儿园课程应该关注幼儿园中的儿童、教师心里的"儿童"和课程内容中隐藏的"儿童",让这三个"儿童"在幼儿园课程中相遇、交谈,共同建构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情境,并在情境中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修身养德"课程.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性质、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关注儿童生活,重视儿童个体体验和感悟,彻底摒弃灌输式的说教模式,追求一种"淡化教育痕迹"和润物无声的教学活动意境.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积极投身支教,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爱心陪伴、教育帮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结合湖北医药学院"星火筑梦"社会实践队连续三年的支教服务经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亲子陪伴不足、心理关注不够、教育水平不高、社会关注不够等教育现状,结合医学生的专业优势,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发展规律和健康成长的支教课程,...  相似文献   

4.
<正>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个人体验的联系,强调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这正是幼儿园的一种探究性、发现性、儿童化的教学模式。当然,"课程"这个名称的使用应该有分寸感。某种活动内容可否叫"课程"呢?如,"我们园开了包饺子课程、折纸飞机课程"。愚以为不可。课程的内容不等于课程本身。否则,一门数学课程(其他课程同理)可以分出多少课程?儿童固然是不会纠缠什么定义,他们关注的是好玩、有趣,定义、概念和逻辑只是成人表述的需要,探讨的前提。与在医院  相似文献   

5.
"教育要回归生活,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指导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研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对于儿童来说,综合型的品德与生活课是颇具"亲和力"的一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各  相似文献   

6.
"课程"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基于"教育哲学"和"儿童立场"提出的"第七号教室"里的"七号课程",基于儿童立场进行课程的设计,通过资源整合进行课程实施,关注生命发展进行课程评价。本着基于儿童、回归儿童、成就儿童的教育情怀,全面建构"七号课程",用课程挖掘儿童生命成长的潜质。  相似文献   

7.
<正>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体现"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所以,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但就当前课改教学情况来说,品德与生活课程出现了理念不明、体验不深、流程不畅等问题,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课,成为了众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话题。一、教学目标,打造育人经典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生活课的核心,但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使得教师不可能完全设计好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更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儿童的言语、行为、动作、想法、活动的结果和会产生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更密切地关注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关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随机应变,更好地发挥教学机智.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的文化适宜性问题是提升学前课程质量的研究热点之一。"制度化"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根源,文章从"制度化"视角对当前学前教育课程实施与评价中,学科课程体系地位稳固、关注"规矩"多于儿童发展、"实施评价"和"改善教育"主体割裂、关注课程形式超过内容过于关注知识技能等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学前课程实施要关注儿童过程性能力与学习品质,制定更具人文性的教育管理政策,改进教师质量评价指标,重视"民俗教育学",避免文化"自我矮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毛丽霞 《动漫界》2022,(12):32-34
关注并追随儿童的兴趣、需要,在班级创生班本课程是目前幼教改革的基本共识. 它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发现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而且是教师践行"儿童立场"的生动体现.生成性的班本课程表达通常选用故事这一体裁来表现. 笔者以为, 故事的叙述性契合一线教师的表达方式, 更能彰显课程生发时师幼互动现场的精彩. 那么, 如何把课程故事写好...  相似文献   

11.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大学生由于思想素质不高引发的影响极其恶劣的刑事案件.这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强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儿童抓起.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师资、社会等原因造成了关注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课程往往弱化甚至忽视.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对该课程进行相应的改进与提高.  相似文献   

12.
<正>"儿童数学"活动课程倡导"数由童生,童因数长",追求"童数相生"的和美境界。其课程的设计立足三个关键词:儿童、问题、活动。坚持课程的儿童立场是"儿童数学"之魂,我们强调关注儿童的生活和经验,以生长形态的数学促进儿童的生长。数学特质是"儿童数学"之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激发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课程展开的源泉。活动是"儿童数学"课程展开的途径,正如蒙台梭利所指出的:"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童年遇见诗"写作课程的结构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的引领、催生、启发.这倡导的是教师研究儿童,以发展的方向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建构丰富的创作体系.二是儿童个体的主动创造.这给予儿童自由的创作环境,相信儿童,启发儿童,激励儿童,呼吁个性发展.这两个体系逐渐形成了"童年遇见诗"写作课程实践的双翼.  相似文献   

14.
自我调节能力是儿童积极发展所必需的一项重要技能,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和促进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心灵工具课程是少有的一项专门培养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课程.这门课程以维果茨基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大量使用假装游戏,将儿童自我调节能力和基础知识技能的培养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儿童数学"课程"与"教学"应当从分离走向融合."课程"与"教学"融合的过程是儿童经验增长的过程,也是儿童数学思想方法提升的过程,更是儿童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要成为课程的参与者、设计者、开发者.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把课程划分为五种形态:专家的理想课程、国家颁布的正式课程、教师领悟到的课程、实践中运作的课程、儿童体验获得的课程。相当长的时间内,因为教育中"儿童立场"备受重视,所以儿童体验获得的课程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关注,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儿童体验获得的课程"的多与少、深与浅必定和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必定后于"教师领悟到的课程",所以,教师的高度决定了课程的高度和儿童成长的高度,改变教师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所在。推动教师改变与发展的途径有很多,"课堂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二小学吸收了领域课程、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按照"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思路,关注儿童的成长规律,以兴趣为导向,构建了"暖记忆系列课程"(以下简称"暖课程"),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有温度的课堂,推动小学课堂教学走向校本化、人性化与体验化。一、打造六大主题"暖课程",塑造"暖文化"育人标签学校深谙不同儿童的个性发展差异,从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入手,打造了六大主题"暖课程"。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所以,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但就当前课堂教学出现的理念不明、体验不深、流程不畅等弊端,笔者对此提出了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走向童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张产生的背景旧中国社会形态是漠视儿童的。作为一个封建国家,家长制的思想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君臣父子"的三纲五常把儿童权益排斥在外。中国的教育方针在很长时期也不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旧教育方针根本关注的只是一种社会愿景、社会期待。直到十七大才首次把"育人为本"放在了突出位置,强调了对人的关注。再看中国的教育观念,社会普遍的意识形态是"师道尊严"。这固然是对教育的重视,是对教师的重视,但是师尊而生卑,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民主不平等的。大人世界的规定性常常钳制儿童个性的发展,儿童的烂漫与天真被泯灭。世纪之交的新课程改革是纵观全球先进国家的教育而做出的深入思考与规划调整。它是基于人本思潮的改革,然而,在现实的土壤─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