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教科书的第40页在叙述雕版印刷发明和发展概况时配了一幅插图,题名为“唐刻本《金刚经》拓片(局部)”(见上图)。笔者认为此题名极为不妥。  相似文献   

2.
3.
在这里,本文准备谈三个方面的问题。即《金刚经》流传概略;《金刚经》的主要内容以及《金刚经》与唐代社会。因笔者学识疏浅,错谬之处,请前辈和同仁赐教!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流传最广的一部,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它是佛教大乘教派中一部纲领性的经典。《金刚经》出现于何时?一直没有多少可供参考的直接材料为佐证。日本学者中村元先生他认为《金刚  相似文献   

4.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41页插图——水闸,是《授时通考》“功作门”灌溉部分的插图之一。我们通过这幅插图可以具体地讲述宋金对峙时期,南方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的一些情况,可使学生对“圩田”这一概念有个更清楚的了解。北方人口自东汉末年以来,不断向江南迁徙,到宋代,南迁的人口为数更冬。随着这种迁徙,南方人民为了满足耕地的需要,不断开垦土地来扩大耕种面积。与此同时,在人口密集、江湖多水的江淮地区和太湖流域,进行了与水争田的斗争。圩田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下产生的.范仲淹在  相似文献   

5.
“花机”也叫做“提花机”,是我国汉唐以来一种比较复杂和精密的丝织机。用这种花机可以织出各种精美、花样复杂的锦缎。用丝、麻作为纺织原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机织技术也不断提高。商周时期的绫、绮,都是带有花纹的丝织品,近年我们从安阳和长沙的古代墓葬中曾发现不少实物的残片。到汉代,丝织业已成为重要的手工业,当时已有比较进步的“花机”和织锦技术。中原地区生产的锦缎和织锦技术都曾先后通过新疆传到中亚一带,人们把这条道路称为“丝路”。西汉史游《急就篇》有“锦绣(?)耗离云爵,乘风县钟华洞乐,豹首落莫兔双鹤,春草(?)翘凫翁濯”的记载,足见当时已有织着各种鸟兽花纹的种类繁多的锦锻。后汉  相似文献   

6.
我国印刷术的发明,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王禛发明的“活字盘”(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第51页有个插图,即此盘的画图,系采自《农书》)大大提高了排印的工作效率,在印刷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贡献,它标志着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印刷术的发明,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在纸和文字未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曾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来帮助记忆。文字发明后,纸还没有发明时,就把文字刻写在不同的材料上。商代人常把文字刻在龟的腹甲或牛的肩甲骨上,因此称为甲骨文。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把文字刻或铸在青铜器上。把文字写在竹木上始于商、周,盛于两汉。用缣帛作书写材料,起自周朝,在战国和汉代与竹木相辅使用。唐代,缣帛写书仍在流行。纸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物。一卷纸可以代替  相似文献   

7.
陆敏  张祝平 《文教资料》2012,(29):67-69
崇祯末年的二刻英雄谱本《水浒传》插图是对天启年间钟惺批本《水浒传》的摹刻,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性。这是朝代末世这一特殊刊刻背景下的产物,是对明末呼唤救世英雄这一社会心理的关照,亦是对插图者与读者共同心声的传达。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农业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既大量地保留在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中,也有不少记载在历代农学著作和有关文献里。在我国劳动人民积累和总结的农业生产经验中,对于“农时”的认识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中国最古的文献里就有“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的记载。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各种农作物如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王祯:《农书·授时篇》),一定要适时而种。为什么要适时而种呢?  相似文献   

9.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现藏故宫博物院),真实地描写了北宋末年汴梁(河南开封)城市的繁华景况。它不仅是一幅描写生活及风俗的图画,也是一幅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图画记录。这样细致地刻划城市人民生活及风俗的图画,在我国绘  相似文献   

10.
答:《金刚经》是一部佛经,它的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称《金刚般若经》.后秦时僧人鸠摩罗什译(尚有六种译本,以"什译"最通行).它的全称的涵义是:"佛因人的坚利的(金刚)理性或智慧(般若)使之断离人间众苦到达佛国(波罗蜜)."这部经的内容与经题的涵义扣合很紧.它是纪录一次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给他的弟子须菩提等一千二百五十人说法的情况.说法的主要内容是:人的理性或智慧可以决定一切.  相似文献   

11.
唐代的《金刚经》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采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金刚经>信仰在唐代的演变和发展做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金刚经》从佛陀对阿傩"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问题出发,延展出佛对世界与宇宙的辩证认识,详尽论述了"应如是降伏其心"的方法论,提出成佛破空的工夫修养路径。《金刚经》的辩证思想从否定之否定立论,认为诸法无常,缘起性空,一切此在之存在都是不稳定的实体,因缘果业循环往复,构筑了人生的苦难与沉沦。超脱苦难的辩证方法在于智慧得到解脱,不执著偏固于任何事物,一切"假有"背后皆存在真实不虚的"实相",对这种实相的认识与参悟,是自我参悟的方便法门。  相似文献   

13.
<正>《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是山东书法摩崖之首,影响非常大,整个金刚经刻在一个山坡上,气势宏大。它的字体具有北齐时期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特征,字体造型比较宽扁、端稳,基本上保持隶书宽扁的造型特点,但已明显地出现了楷书的笔形和笔意。楷书系从隶书逐渐演变蜕化出来的一种书体,而非脱胎于行书,北齐的字体特征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说,整个书法的母体字是由篆书到隶书,再由隶书产生草书、楷书和行书。《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和山东、四川的其他摩崖不一样,它刻得比较规范,其他的摩崖写得比较率意,有写意的风格,而《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整体上非常规范、规矩。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西夏文献里有众多的《金刚经》译本,译者是12世纪中叶的西夏僧官鲜卑宝源。他最初译出的是唐代沙门宗密以《傅大士颂金刚经》为基础的注释本,旨在服务于僧侣的考试,后来为方便普通读者受持,他又为夏仁宗的法会准备了一个节略本。这个节略本删除了宗密的科判和傅大士的“颂”,但是保留了傅大士自撰的卷首和章题。现存的西夏文《金刚经》都是节略本,未见古来最流行的鸠摩罗什本为基础的夏译,这反映了佛教著作在流传过程中渐趋简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从南北朝至明、清各朝代刻写、书写《金刚经》蔚然成风,佛经促使书法的发展,书法弘扬了佛法,特别是《泰山金刚经》刻石书法,结构疏朗空灵,笔势奇古雄秀,体在隶楷之间,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佛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二刻英雄谱本是《三国演义》明清版本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它是三国水浒合传本,此本的插图、图赞都十分经典。插图继承了明代版画突出情节、精雕细刻的特点;图赞则开创性地融入图赞作者对时事的评价,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根据敦煌文献及历史典籍,对鸠摩罗什译《金刚经》之三十二科分产生的年代、流变及其作者进行了考证,提出了流变分期的依据,并做出段落划分、添加标题、普及流通三个时期的合理划分。  相似文献   

18.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现存多种译本,其中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三十二品,计5176字。就邯郸大名尚存的《金刚经》碑刻,通过碑刻年代、大小、背景、部分碑文内容等方面介绍,从书法角度阐述石刻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对元赵孟頫艺术成就和对后世影响进行略述。  相似文献   

19.
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一部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思想精华的文化瑰宝。“庄严净土”系《金刚经》中阐明核心观念的一个重要段落,本文着重对其所蕴含的大乘般若思想给予尝试性阐释探讨。  相似文献   

20.
《金刚经》的精髓及其人文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刚经>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佛经之一,"金刚般若",象征般若智慧如同金刚,锐利无当,能够摧毁一切,它的特点刚般若的特点在于破除.其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活化因子,而且对现代人也有着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