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精神分析批评模式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以揭示文学活动中各种无意识因素为目的。如果说精神分析学是“关于无意识的科学”①,那么精神分析批评也就是关于无意识的批评,它“致力于考察艺术品中的无意识意义,研究作家所虚构人物的无意识动机和作家的无意识趋向”。②。在精神分析批评看来,从意识层面考察文学所得到的判断是表层的、片断的和不完整以及不彻底的,甚至可以说是不真实的,实际上人们所没有意识到或者  相似文献   

2.
“无意识”经过弗洛伊德的运用,似乎成了一个自明性的本体,它广泛出入于各种哲学和文学批评话语之中并大行其道。而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的研究中仅仅是一种个体经验性的推洲,从来都是主体对于意识的一种逃避,是主体遭遇意识折磨时的避难所。它只是话语建构起来的一团混沌,是主体自身的意识为意识自身制造的“乌托邦”。“无意识”不但不具有自明性,它甚至只是意识对自身的遮蔽。  相似文献   

3.
隐喻性思维作为思维方式的一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法。隐喻性思维有其"意识性"的一面,也有其"无意识性"的一面。本文主要从认知和语言两个方面来说明它"无意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意识活动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一种能够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但也有不能被觉知到的,那是无意识活动。所谓无意识,就是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难以觉察的内在驱动力而使人产生的一种不由自主的表现,它在一般状态下都处于压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课程研究的本土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万海 《教育学报》2005,1(2):21-25
全球化语境下的课程研究日益呼唤一种本土意识,从本质上讲它是指课程研究中的原创意识、求真意识、自主意识、民族意识。当前我国课程理论界明显缺乏本土意识,表现在传统课程思想的断裂与流失、对外来课程理论的化仆从心态、局部共同体组织松散、问题域不明确、命题与话语体系的依赖性等。缺乏本土意识的课程研究将危及到自主的化领导权的保持,弱化研究的专业敬畏感与自我身份认同,加剧学术浮躁之风。当前致力于研究问题域的转换、探求“体验性”课程研究及学术规范与评价机制改革等几方面,可以作为提高研究本土意识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徐云  秦伟 《文教资料》2006,(15):218
精神分析理论的争议在于其理论建构过程和方法,以及应用中的概念模糊。这一方面是由它研究对象的性质所决定,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理解的偏差,但在本质上它是一种在无意识层面干预的心理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7.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意识有两个层次,即有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不易感知,它虽不易感知,却有着一种左右人行为的动力。心理学的无意识,是指人与人之间未意识到的刺激影响和熏陶作用。由此看来学校的德育,不仅要利用有意识教育,还要特别关注无意识教育,要开发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无意识是在同意识相比较、区别和对立中存在的。一般来讲,意识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意识具有自觉、自控、深刻的特点,而无意识则更多地表现出盲目、自发的特征。随着对无意识现象研究的深入,它对于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问题1:学国学会让孩子们丧失竞争力,不适应未来社会么?国学该不该学? 可以肯定地讲,国学该学.所谓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我们目前在学校掀起的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国学教育,属于狭义的,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所要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一种事物,我们都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国学也是一样的,有精髓,也有糟粕.  相似文献   

10.
人的思维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层面上进行的,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有意识的活动为主,但同样离不开无意识活动的参与.本实验研究就是通过运用暗示教学技术,帮助大学生建立无意识心理倾向,开发其学习潜能,进而使其能够加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 年代以来, 澳门散文创作呈现了不断加强的本土体验、文化中介身份与家园意识认同的特征。这些传达本土意识的话语具有虚构主体性的作用, 去激活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台湾文学和马华文学史上都意义非同寻常的李永平,而作为离散文学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对本土的认知、开拓与身份认同无疑耐人寻味。通过以其《吉陵春秋》为中心,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1.吉陵考古:四不像哲学;2.真的恶声:"恶托邦"本土;3.旅行的本土:离散与游移。力图勾勒出旅行本土的独特呈现和其中吉陵的"恶托邦"社会的复杂特质,着力探究在"恶托邦"与旅行本土之间存在着繁复的增减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主又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影响深远的一种西方当代文化思潮。“寻根”文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注定有无法克服的“悖谬”窘境。一方面,它对中国文化的“被迫现代化”表现出的明显的反叛情绪,显示了其后殖民主义的批判性;而另一方面,它对中国古老文化表现出的过分的迷恋和沉醉,又使它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文化上的本土主义。  相似文献   

14.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不能脱离其所依附的文化而存在。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习得语言。从语言教学及功能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对文化背景知识加以分类,以此来确定文化教学范畴,在外语教学中树立文化语言观,从而进行系统的文化因素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里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影响外语语感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着重从语言迁移的角度探究了母语与英语语感培养的关系,以期促进英语语感教学及学生综合外语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外国文学研究立足中国现实,取得过不凡影响;学科自立后,外国文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中国现实结合的程度越来越不紧密;中外文学比较是外国文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立足中国现实,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才能建构出自己的特色,并为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叶隽 《教育学报》2008,4(6):61-71
在中国现代学术建立过程中,由西学东渐的泛泛背景到“外国学”各具体学科在大学体制内的建构生成,乃一不可不察的重要转折。作为“外国文学”之一的德语文学,其在现代中国语境下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学统本身的差异。本文选择作为现代学统源流之一的清华大学与学术为背景,考察其德文专业筹办建立的具体过程,注重其与北大学统比较视野的引入,初步揭示这种边缘学科建设发展对中国现代学术史的意义以及缺失。  相似文献   

18.
沿着文学媒介的技术演进轨迹,考察文学从孕育萌芽、生长繁荣,到出现转型直至发生新变的发展历史,明显可见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几次重大的传播技术革命,直接带来了文学表现媒介和文学传播媒介的变革,从而引起了文学形态的发展变化。在此意义上,一部文学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文学媒介演进史。充分认识文学发展的这一历史事实和客观规律,可以为揭示当前文学研究范式由文化批评转向媒介批评的必然性和应然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世界日趋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许多中学语文教师都缺乏开放视阈,他们认为外国文学只是让学生了解和欣赏的文本,远不能与本国的文学一样承担文学教育的重任。这样的理念已落后于时代,所以中学外国文学的教学方法应有所改进,应用比较教学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多元开放的发展空间,着重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和未来意识。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交际中的高层语感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语感范畴的研究,认为二语语感可分为初层语感和高层语感,高层语感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决定性因素,含有很强的文化因素和对语用规约的认知。从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文化涵化理论,通过分析翻译中出现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现象,指出学习者培养文化意识,学习交际规约的必要性。从文化观念,文化内涵,思维方式,价值体系,非言语语五个方面分析跨文化交际中高层语感的培养,论证了如何培养和增强高层语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