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丧葬习俗的交融让满汉文化在互相碰撞、吸收的过程中保存着各自的特点,最终形成了多元化的丧葬习俗.通过满族丧葬习俗的形式、礼仪、陵墓等的发展演变,浅析清代满族丧葬习俗中所体现的满汉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2.
整合与利用边疆少数民族丧葬习俗文化中的声音与影像资源,是保护和传承中国民族文化、构建民族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文章主要阐述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丧葬习俗音影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对如何利用新的音影技术,收集、建设和利用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作新的分析和探讨,以促进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推动民族特色信息资源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因为丧葬仪式是根据一个地区或是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居民的价值观、生死观举行的,所以在不同地区就会有不同的传统丧葬仪式。本文以对比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人们对待丧葬的态度、处理方式、对死者缅怀形式以及丧葬仪式的不同,对中西方文化的生死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彝族是西南地区世居的民族,拥有独立完整的语言、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风俗文化。丧葬习俗作为彝族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彝族的生死信仰等观念,反映彝族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丧葬习俗也为彝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切入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元江白族的丧葬繁杂而又隆重,并且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极为深远,本文将通过对元江白族丧葬习俗的简介,对其文化内涵从宗教观、生死观、道德观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并针对其积极和消极因素给予初略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词语的文化意义存在二重对立倾向,并从语义范围和词语范围两个方面探讨了词语文化意义二重对立的表现形式和存在范围,提出:文化意义存在二重对立的词语必须具有以下某一个条件:词语的文化意义具有多重性,词语的语言意义具有相对性;文化意义的二重对立正反映了这些词语在各种社全文化交际背景中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文化中,葬礼是人生四大礼仪之一,葬礼是死者无法亲验的习俗内容,它体现的内容不仅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孝道和仪式,而且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本文选取的河南省新郑市的丧葬习俗,意在通过丧葬的仪式来探究内涵的宗教因素,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景颇族为年老的死者所举行的丧葬仪式,是最能够体现其原始宗教文化的基本仪式之一。运用调查的方式,对丧葬祭祀仪式和送魂仪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探讨景颇族原始宗教仪式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9.
傣族的丧葬习俗具有丧葬形式的多样性、丧葬礼仪的等级性、肃穆丧事活动的娱乐性、丧葬习俗的宗教性和丧事活动从俭的现实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与傣族社会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南涧彝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一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积淀下来特殊的丧葬礼俗,以民族审美文化的角度关照其丧葬礼俗中的审美意蕴,其礼俗在程序上显示出了严整美,在仪式上显示出了神秘美、在内涵上显示出了伦理美,其中融入了该民族对死亡的豁然视域以及对生命的美好祈祝。  相似文献   

11.
“夫妻合葬”是唐代社会一种广为流行的丧葬习俗。“夫妻合葬”习俗所蕴藏的性别文化内涵在于“妻从夫葬”,这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在丧葬礼俗文化中的反映。在唐代“夫妻合葬”习俗中,“妻从夫葬”居主导地位,但“夫从妻葬”的合葬形式亦不乏其例。究其原因,与唐代社会开放、唐人礼法观念较松弛以及女性地位较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习俗是一种行为化了的文化形式.习俗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苗族的习俗相当完整和古老.习俗对于苗族来说,它的作用比汉族或其他民族要大得多.苗族基本上是一个"风俗统治"的民族,传统的习俗渗透在它生活的各个方面.苗族的生活习俗最突出的是服饰.苗族的婚姻习俗共同特点是通过歌舞的形式用集体交往的方式来进行情感交流,作为择偶的手段和方法.苗族的生产习俗、丧葬习俗、节日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亲情为人间至情,根植于亲情而生的敬老爱幼思想对丧葬习俗的形成深有影响,折射出精神情感与丧葬的关系.敬老思想与孝道密切相关,在二者交互影响下先秦时期兴起了厚葬风气,形成了沐浴、饭含、朝夕奠等一套繁琐的丧葬礼仪,并萌生了"三年之丧".而先秦时期出现的瓮棺葬、为未成年人服丧等丧葬习俗,则与爱幼护幼思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一书在训解字义的同时,也在传播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其中土部字用“以形表义”的方式展现出上古先民农耕、建筑、丧葬、铸造等诸方面的情况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表现形式及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5.
《刘瑀及妻杨氏合葬墓志铭》是明代督察院副都御史刘瑀及其夫人杨氏的墓志铭。志文记载了刘瑀的世系、姻亲交游、仕宦经历、子嗣情况等内容。志文记载刘瑀的仕宦经历弥补了史籍的缺失,是研究明代官场生活的重要新资料。志文中对其夫人杨氏的相关记载,对于明代女性日常生活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该墓志记录的“赐祭葬”礼俗,也为进一步研究明代丧葬文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6.
方言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词语作为方言中最活跃的元素,是地域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从语言与文化两个角度展开对临邑丧葬方言词语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发掘语言资源,充实鲁西北民俗语言的语料库,同时有助于反映临邑地域人文风貌,为当地文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古代少数民族迁徙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迁徙后 ,由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往往导致其文化的变迁。住所由游牧向定居过渡 ;饮食在以食肉为主的同时 ,粮食在日常生活中也占有了一定的比例 ;服饰、发式、语言、丧葬习俗、婚姻习俗、宗教信仰等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也深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殡葬改革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它是一场变革千年旧习的风俗革命,是对带有迷信色彩的丧葬文化的极大挑战。由于文化惯性具有稳固性和既定性特征,使得殡葬改革困难重重,讨论文化惯性对农村殡葬改革的影响,对了解殡改“静止”的症结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幸  王夏凯 《职大学报》2013,(4):44-47,68
青岛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古时有人称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因此崂山的道教文化也一直影响着附近居民民风民俗的方方面面。崂山脚下的一个普通渔村———雕龙嘴村的丧葬礼仪风俗充分展现了崂山地区民俗中的道教文化因素,客观反映了道教思想文化的生死观是如何体现在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20.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9):F0002-F0002,F0003
元江羊街乡位于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东南部,是哈尼族聚居地之一。棕扇舞是元江羊街乡哈尼族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主要出现于哈尼族丧葬仪式和节庆民俗活动中,是哈尼族群众表达精神寄托与审美理想的传统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