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嵇康《声无哀乐论》所认为的音乐审美标准“和”隐藏着许多的“不和”,而非简单的和顺.这种“不和”表现在《声无哀乐论》中的两次思想偏离、儒道音乐思想属性的难以定位及其境界追求与个人性格的矛盾上.之所以形成这种现象,主要在于客观政治环境的诱导、士人心态的演变、玄学思想的影响等.这种“不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个人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和斗争,在追求理性的过程中,音乐的纯粹性得到升华.同时,对外界的深刻体验、内心情感的挣扎与反复又促进了音乐内涵的丰富与深厚.  相似文献   

2.
从经营之道角度,《三国演义》能够给我们许多启示。《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生动的人才学教科书,经营之道首在识人、用人,这是致胜之本。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是政治军事斗争和经营管理中关系全局成败的首要问题,是决定一个企业、一个团体生死存亡的根本因素;在群雄并起,竞争激烈之时,谁能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谁就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成为胜利者。有了优秀的人才,有了正确的发展战略,还需要灵活而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对《三国演义》中谋士的判定颇有差异,究其原因,在于概念界定不明确.谋士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界定,广义的谋士指所有为领导出谋划策者,狭义的谋士专指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出现的、一段时间内为领导提供以出谋划策为主要内容的服务,而没有其他专门职务的工作人员.据此,可以《三国演义》中那些模棱两可的人物明确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巨著,在我国人民群众中的流传和影响,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一部小说,要造成巨大的影响,首要的就是要塑造出突出的成功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要以现代标准来衡量,并不怎么突出。它的人物是定型化的,自始至终,人物性格很少有发展和变化。这不但使人物性格不够丰满。而且也不符合生活真实。因为人物的性格,总是随着他活动的环境(社会的、甚至自然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的。《三国演义》对人物的描写,既很少有细致深入的心理刻划,也很少有与人物相称的环境描写。可是自问世以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却鲜明地活在人们的心  相似文献   

5.
本文意在探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命运悲剧的根源 ,认为他的命运悲剧根源在于其自身的努力与历史的不可抗拒性的冲突 ,自身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自身的矛盾冲突 ,从而确证了《三国演义》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英雄,都是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都是矛盾性格的有机统一.然而,我们误解了他们,尤其是几种文学史教材.阅读名著,要从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多方面入手.只有走近英雄,才能看清英雄.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插图选粹"空城计"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马谡失去街亭,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很快逼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众寡悬殊,诸葛亮无力应战。他随机应变,大开城门,放下吊桥,登上城楼镇定自若地焚香操琴。司马懿误认为城中必有伏兵,命兵马尽皆退去。画家以俯瞰角度展现双方一河相隔对阵的不同态势,张弛之间突显战局的诡异莫测。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固定在受众心目中的,具有脸谱化的人物效果。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各自的功能迥然不同。对于曹操的文学形象理解不能影响对其历史人物的公允评价,要区分二者的不同,给予各自专业性的评判。  相似文献   

9.
东方弧 《初中生》2011,(34):14-17
本文精华:历史常有被误读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的推波助澜,更让后人难识当时真面目。譬如陈世美,多冤的一个人呐——明明是个不错的清官,却被人编排成抛弃元配的绝情人。这类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11,(12):14-17
历史常有被误读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的推波助澜,更让后人难识当时真面目。譬如陈世美,多冤的一个人呐——明明是个不错的清官,却被人编排成抛弃元配的绝情人。这类事情,在《三国演义》中是一点也不少。不信?且听作者怎么给你道出其中的所以然。  相似文献   

11.
张真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1(3):115-117,122
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人生价值问题。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现有价值与应有价值”的辩证统一,是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范畴与矛盾同一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是表征事物发展状态和关系特征的辩证法范畴,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和谐不是绝对的同一,它以内在的差异和对立为前提,揭示和谐范畴的本质内涵,阐明和谐范畴在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中应有的位置,倡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和谐意识,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哲学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蕴涵的辩证统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从而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潮流汹涌澎湃,全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面对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在新世纪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只有思想统一了,行动才能统一,才能形成一个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努力创业的氛围。  相似文献   

15.
党的阶级基础和党的群众基础的辩证统一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从党的阶级性与先进性、从党的先进性与代表性、从“一个先锋队”与“两个先锋队”的不同角度,分析了党的阶级基础和党的群众基础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该文研究了外加磁场下具有Dzyaloshinski-Moriya(DM)各向异性反对称相互作用的三量子位Heisenberg XX链的对热量子失协。详细地给出了磁场、DM相互作用及温度对热量子失协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量子失协随着温度和磁场的增加而减少;DM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调控热量子失协。  相似文献   

17.
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管理层应转变传统观念,由注重“管”转移到侧重“理”字上,要着力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凝聚力、企业文化力和核心竞争力.结合参与企业管理的具体工作实践,就提高创新力和凝聚力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以及提升企业创新力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方法与途径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热力学与进化论描绘的相互矛盾,截然相反的世界图景以及恩格斯对“热寂论”的批判和对世界图景的预言。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分化加强。一些国际反华势力与宗教极端势力、国际恐怖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借机在境内不断引起事端,企图制造我国民族内部矛盾,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分裂中国。因此,加强民族团结,加大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营造和谐的民族团结氛围,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能够在课堂情境和教学内容、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等多重矛盾中达到高度和谐统一是老师所要追求的教学艺术中的一个理想境界。本文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和谐与统一、课堂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和谐与统一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