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相似文献   

2.
中国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相似文献   

3.
《辅导员》2014,(13):62-62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皮影,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15,(7):56-60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由人操纵兽皮或纸板做成的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表演形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5.
皮影戏     
《初中生》2013,(Z4):62-63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6.
皮影戏     
《初中生》2013,(9):62-63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善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2014,(Z1):62
正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皮影,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皮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做成人物剪影用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站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乐器演奏,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在我国各地广泛流行,并因各地声腔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皮影戏     
易树 《神州学人》2006,(7):39-39
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3到5个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10.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通过白色布幕投影表演。表演中的平面皮影和道具是用牛皮或驴皮制作的。 皮影戏的诞生 关于皮影戏的诞生,陕西民间有一个传说:西汉时,  相似文献   

11.
王娟 《现代语文》2006,(11):80-81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戏曲用它特有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化,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由演员装扮人物;在一定场合当众作故事表演;通过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感染观众。①而戏曲在故事表演当中,通过歌舞动作表现人物的某种情绪,来体现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特点。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道:“戏曲,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此种说法,抓住了戏曲的基本特征。戏曲的舞蹈美贯穿在戏曲表演体系中被人们习称的“做”和“打”这两种功法之中。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形象。戏曲舞蹈需要演员调动起自身肌体和精神的一切因素,实现美化和舞蹈化,而且服饰、道具等,也都参加了美化和舞蹈化的创造。戏曲演员手中拿的、头上戴的、腰上系的……都可以形成舞蹈化的身段组合,如羽扇舞、团扇舞、折扇舞、闭扇舞、双扇舞、方巾舞、马鞭舞、船桨舞、水旗舞等等,还有舞帽翅、舞鸾带、舞甩发、舞红绸等,任何一种生活用具一经纳入戏曲舞台而成为道具时,就会产生出精彩的舞姿,构成富有表现力的戏曲舞蹈。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通过手影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影子现象在皮影戏中的巧妙运用。2.让学生在皮影戏的“影人”制作、故事创编、角色造型等演示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创作乐趣。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学准备:1.皮影戏中的“影人”一个。2.CAI多媒体课件。3.表演用  相似文献   

13.
蒙古本子故事的表演传统是在蒙古英雄史诗口头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形成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汉族说书口头传统和戏曲表演传统的影响。蒙古本子故事表演本的英雄整装披甲母题的程式化诗歌段落或套语和汉族说书赋赞之间具有对应的关联,并且和汉族戏曲表演传统之间潜在着一种发生学关系。汉族戏曲艺术形象为东蒙古本子故事说唱艺人提供了借助想象和塑造中原王朝英雄形象——中原王朝历史主体的模式。而汉族说书口头传统是蒙古本子故事表演传统和汉族戏曲表演传统之间产生关联的重要中介。  相似文献   

14.
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灯影戏等,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利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晚上,爷爷说要带我去看皮影戏,我高兴极了。我们拿着小板凳,到了表演地点。这里早已是人挤人,凳挨凳了。我和爷爷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空隙,把凳子放下,爷爷就抱着我坐在那里。  相似文献   

15.
皮影戏在我国已逾千年历史,不同的历史渊源、地缘及风格铸就了皮影戏异彩纷呈的不同流派,使得龙生九子、同源异流的文化现象得以出现。蚌埠余家皮影戏脱胎于山东影戏,历经了百余年三代艺人的传承与腾挪变化,逐渐在造型艺术、剧目形态、表演形式等诸多方面独树一方地缘谱系,同时呈现出浓郁的地方宗教、戏曲以及民俗文化色彩,具有较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是皖北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样式。随着学术界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艺术的日渐关注,蚌埠余家皮影戏开始进入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16.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定州市解咬村皮影戏始于清嘉庆年间,与冀中皮影一脉相承,2017年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音乐+"生态体系的发展背景下,将解咬村皮影戏的艺术精髓融入当地高校艺术教育,不仅实现了对该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同时民间艺人情真意切的表演、田野实践平台的搭建,为高校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天然养分。  相似文献   

17.
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等。它是用灯光照射在兽皮或剪纸做成的人物、动物、景物等图案上,由艺人操纵,并配以音乐来演唱,形成活动或静止的画面,来展示情节,表演故事。  相似文献   

18.
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身,在各方面都体现出了"泛美化"的特征.但究其本源,王国维在<戏曲考源>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即由演员当众扮演角色来表演故事.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也提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所以,登场敷演,是戏剧艺术的最基本特质,没有舞台表演的第二度创作,戏曲艺术的美也不能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戏曲舞台表演便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且在表演中渗透了一定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北曲为声腔的新兴文艺形式,它吸收了唐以来各种歌舞演唱艺术的因素,发展为一种曲调和科白相结合,通过歌唱、念白、舞蹈和音乐伴奏,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元杂剧是我国最早的成熟的艺术形式。按我国传统的戏曲理论,所谓“戏曲”,应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代言体,就是表演者扮饰故事中的角色,用第一人称表演出来;第二,必须由曲科  相似文献   

20.
在民间祭仪剧中,关羽这位三国历史名将成了百姓所企盼的神的形象和力量的表现.通过与历史故事相结合的祭仪剧的表演,百姓觉得自己心中的神就是舞台上的样子,戏曲舞台也就是神力活动的场所,这也就是祭仪剧中关羽形象的民俗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