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和积极倡导者,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的译学思想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影响极大。本文首先探讨韦努蒂译学思想中译者的隐身这一概念,接着详述韦努蒂提倡的异化翻译策略即抵抗式翻译,分析其倡导此翻译策略的目的及采取的具体做法,并将韦努蒂的归/异化翻译与传统的归/异化翻译进行比较;最后分述韦努蒂译学思想的价值与问题。对韦努蒂译学思想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翻译理论,以推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2.
李晓韵 《文教资料》2010,(32):33-35
美国翻译家韦努蒂提出的异化翻译理论引起了新一轮的对译者地位.以及对异化归化翻译策略的讨论。本文对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作出一定的分析,认为虽然异化翻译观有它一定的进步性.有助于译者地位的提高和文化的交流和补充,但是更有很大的局限性.从而总结出在翻译中应该采取异化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作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和积极倡导者,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的译学思想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影响极大。本文首先探讨韦努蒂译学思想中译者的"隐身"这一概念,接着详述韦努蒂提倡的异化翻译策略即抵抗式翻译,分析其倡导此翻译策略的目的及采取的具体做法,并将韦努蒂的归/异化翻译与传统的归/异化翻译进行比较;最后分述韦努蒂译学思想的价值与问题。对韦努蒂译学思想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翻译理论,以推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4.
韦努蒂对归化翻译方法进行了解构,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国内外翻译界均产生了很广泛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并非十全十美、无懈可击。很多学者在研究韦努蒂翻译理论时往往只是节取部分,摘录支持异化的语句,有的只是停留在语言层面的描述,混淆概念。本文试从韦努蒂的异化理论出发,追溯其理论根源和语境,分析对比国内外学者对韦努蒂翻译理论的评介,对当前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策略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解构主义在翻译研究领域快速发展,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韦努蒂批判英语翻译中的归化策略,主张异化翻译这一解构策略。从解构主义视角下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翻译策略上采取异化促进了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当前西方归化/异化的讨论多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揭示强势文化在翻译外国文学时所采取的归化策略的文化殖民主义本质,提倡异化的策略作为一种抵抗以求文化交流上的平等。文章剖析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并与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异化/归化策略进行了比较。同时提出,在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传播过程的初期,归化翻译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归化/异化手段较韦努蒂倡导的异化策略更具操作性。译者还是应在忠实于原文和不妨碍译文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使归化异化互为补充,并防止过度归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7.
当前西方归化/异化的讨论多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揭示强势文化在翻译外国文学时所采取的归化策略的文化殖民主义本质,提倡异化的策略作为一种抵抗以求文化交流上的平等.文章剖析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并与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异化/归化策略进行了比较.同时提出,在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传播过程的初期,归化翻译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归化/异化手段较韦努蒂倡导的异化策略更具操作性.译者还是应在忠实于原文和不妨碍译文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使归化异化互为补充.并防止过度归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8.
鲁迅对世界翻译理论有巨大的贡献,然而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翻译策略是世界和中国翻译理论的支柱理论。古今中外,有三种翻译策略:1.归化翻译——传统翻译;2."归化加洋气"翻译——改良翻译;3.异化翻译——现代派翻译。鲁迅提出了三种翻译策略中的两种,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归化"翻译的学者,也是第一个推出"归化加洋气"说的学者。美国人韦努蒂提出"归化"比鲁迅整整晚了60年,提出的"异化"是第三种翻译策略,与鲁迅的"归化加洋气"翻译策略截然不同。中国的翻译理论家将鲁迅的"归化加洋气"翻译策略和韦努蒂的"异化"混为一谈,使鲁迅的"归化、洋气"翻译策略淹没在对韦努蒂的"异化"的热捧的喧闹声中,结果教科书中的翻译策略只有韦努蒂的两个——归化和异化,鲁迅首先提出"归化"这一事实也在韦努蒂的"异化"的热捧的喧闹声中被抹杀了。中国翻译理论界必须重新审视鲁迅对世界翻译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韦努蒂用解构主义来建构他的异化翻译理论,通过拟译文本和抵抗式的翻译策略选择等手段,来实现其彰显外语文本所代表的语言和文化价值差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文化专有项"的定义和特点出发,结合中西方关于文化翻译的理论研究,运用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理论,研究了美国新闻期刊翻译中国文化专有项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提出异化是翻译文化专有项的主要策略。读者群、新闻目的和意识形态这三大因素造成了美国新闻期刊采用"异化"策略来处理中国文化专有项。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见仁见智。在翻译界内部基本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归化一。一派主张“异化”.美国学者韦努蒂提出了“异化”翻译策略。他反对译者的。隐身”.倡导“异化”的翻译策略即“抵抗式翻译”以使译者“显身”,译作“显性”。他通过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倾向。并提出了解构主义的反对译文流畅的翻译策略。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突破了西方传统的语言学理论的束缚,从西方批评理论、解构理论、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翻译,为西方翻译理论建构了新途径。但他的理论也有着本质的缺陷。后殖民主义思维下的理论基础缺失.翻译方法与文化霸权的联系有些牵强。  相似文献   

12.
刘大燕 《海外英语》2011,(2):107-109,116
美国解构主义思想代表劳伦斯·韦努蒂将翻译研究扩展到社会文化的大框架下,考虑其由价值观驱使的本质,由此提出了推崇顺畅易读的归化翻译策略和尊重异质的异化翻译策略,二者有随情况而定的可变性和交互性。该文对韦努蒂的翻译策略进行了解读,并用其来审视与文化密切相关的成语翻译,提出了成语英译汉的三种方法:成语的归化译法、异化译法和归化异化结合法,将成语翻译置于文化研究的宏观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13.
鲁迅和韦努蒂分别是东西方异化翻译的倡导者,本文对二者的异化翻译观进行了比较。鲁迅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在异化的实质和传达方式、视翻译为一种政治和文化行为等关键特征上很相似。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语境不同,他们的异化翻译观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区别,鲁迅异化翻译的目的是改良汉语和救国,而韦努蒂异化翻译的目的是要抵抗西方的种族中心主义、文化自恋和政治、文化霸权;韦努蒂系统、全面、深刻地探讨了异化翻译,而鲁迅所提出的异化观称不上系统,多散见于他的译序、通信及论战中。  相似文献   

14.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主张有助于彰显本国语言及文化特色。试采用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翻译"蓝色经济",并通过研究我国主要外文媒体的译法,验证可行性,希望提供一种可以推广的译法,并对新时期外宣材料的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随着翻译者对文化交流与传播重要性认识的逐渐加强,韦努蒂的翻译理论越来越受到译者的普遍关注。他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归化翻译并对此提出了质疑,主张"反对译文通顺"的异化翻译策略。本文对韦努蒂的翻译理论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陈述,分析了该理论存在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最后得出结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只有将归化和异化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作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因其独特的双重文化身份,有着独特的东西文化见解,并将其渗透到翻译活动中,成为林语堂文化翻译研究的价值所在。林语堂翻译过程中,并非单纯强调归化和异化,而是选择性地创造性叛逆,在文化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征。文章从林语堂文化翻译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林语堂翻译中影响其创造性叛逆的因素以及创造性叛逆在其典型译作中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韩丽 《考试周刊》2010,(41):25-26
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从解构主义角度出发,批判归化翻译、支持异化翻译,并因此开拓了翻译策略的研究空间。本文认为韦努蒂最重要的贡献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这对中国翻译策略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但与此同时韦氏异化观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从解构主义角度出发,批判归化翻译、支持异化翻译,并因此开拓了翻译策略的研究空间.本文认为韦努蒂最重要的贡献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这对中国翻译策略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但与此同时韦氏异化观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借用韦努蒂的"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通过分析汉礼貌称谓的英译,说明归化翻译策略与文化失真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保留源语文化风貌,译者在"文化层面"上应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并要以忠实地向外国读者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  相似文献   

20.
王晓莉 《考试周刊》2012,(31):23-25
文化翻译因其负载意义的特殊性一直是翻译的难题,林语堂英文写就的小说《京华烟云》中富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本文通过对其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分析归纳,从目的论和操控理论,以及当时的写作社会背景等多角度分析林氏采用以异化为主翻译策略的原因,对文化翻译策略提供一些启示,在不同的目的和时代背景下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