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佳嬴  柴琳 《文化学刊》2024,(3):124-127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庄子的“道德哲学”进行阐释。首先,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阐释庄子道德哲学的本体论之“道”的五种基本特性。其次,以“自然之德”与“至德之境”来阐释庄子道德哲学的实践论。最后,论述了庄子实现“道德之境”的方法与途径,即通过“吾丧我”“心斋”“坐忘”“用心若镜”“与物为春”,达到“全德之境”与“逍遥之境”,即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中国粮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粮食安全背景和“大食物观”理念下探索中国粮食文化的对外译介传播具有现实意义。要通过翻译主动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了解中国粮食文化中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精髓与底蕴,完成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和“大食物观”理念的对外译介,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国际担当与世界大同文化理念,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对外话语权,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正家乡的荒山上长出了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这使我想起了儿时在树林里放牛的情景。儿时到树林里放牛,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去寻找狮栗子了。说起板栗,也许有很多人知道,但提起狮栗子,知道的人恐怕不多。狮栗子,是我老家山林里一种野生的果子。狮栗子树高约10多米,树皮暗灰色,树桠枝上有椭圆形的皮孔,无毛,叶互生,叶片披针形或卵圆形,成熟的狮栗子像板栗一样穿着一层带刺的外壳,远远望去,  相似文献   

4.
船山诗学性情观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之际 ,正是传统文化大整合的一个重要时期 ,此时的王船山继承、综合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的“言志”与“缘情”的优秀传统 ,重申了“诗道性情”的诗学本体论 ,试图以对“情”的肯定来纠宋诗之偏颇 ,以对“情”的规范来正李贽、公安末流及竟陵派的鄙陋 ,以对“情”的“自得”和“自之所历、目之所见”的强调来补前后七子拟古的失误 ,以对“情”的本原和超越状态的追寻来实现“写通天尽人之怀”的艺术审美理想和人生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5.
《对外大传播》2008,(10):4-4
2008年9月16日,由中国日报社与日本“言论NPO”组织主办的第四届“东京-北京”论坛在日本东京正式开幕,论坛的主题为“亚洲的未来与中日的作用”。中日双方参会代表在政治、经济合作、安全与救灾、环境、粮食与食品安全、媒体等众多领域进行了坦诚、理性的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辨《毛诗》中的五个联绵字:(一)“虺”之言委顿也,犹言委靡不举,并非“病”名,而是“病”貌。毛传所云“病也”之“病”,乃疲弊之义。(二)“蔽芾”之言()孛也,草木茂盛之貌,毛传云“小貌”,失之,朱熹集传云“盛貌”,得之。(三)“委委佗佗”,是联绵字“委佗”的叠音形式,雍容自得之貌,毛传分为“委委”与“佗佗”而释之,失之,朱熹集传云“雍容自得之貌”,得之。(四)“夭绍”之言窈窕也,身材高挑,体态优美之貌,朱熹云“纠紧之貌”,失之,马瑞辰以为“夭绍”与“窈纠、忧受”同为形容美好之词,得之。(五)“穆穆”之言也,犹言“”,形容勤勉不已,毛传云“美也”,不确,朱熹集传云“深远之意”,失之。  相似文献   

7.
宫浩然 《文化学刊》2022,(6):120-124
“圣”是儒家最高的完满人格和治世理想,儒学本身即是一套以希圣、成圣为最高精神追求的修身治世之学。在孔子看来,圣人人格是不可企及的超越性理想人格,做一个正人君子、仁人志士则可矣;其本人也不敢以圣自居,认为纵是尧、舜亦与圣人有一间之未达。这一切皆缘于孔子认为“圣”是“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的超越性境界,“圣人”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至高理想人格和内圣外王之道的最高体现。基于孔子理想人格之教与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为中心对孔子圣人观加以考察,可还原其统合与涵摄的基本内容,亦可探求其所透显的儒学之精神。  相似文献   

8.
“可信”与“可爱”的悖反性命题 ,是纠缠王国维一生的根本问题 ,也引起后来学者对之的无数论证与阐释。本文以王国维前期文本为依据 ,通过对其所推崇的三种思维方式即充足理由原则、直观经验论、思辩原则的递进式考察 ,揭示其以“可信”求“可爱”的内在精神旨向 ,即追求一种“可信”所及的“可爱” ,及将之作为人文学术理想状态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从老玄到佛玄——略论玄学的发展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老玄到佛玄——略论玄学的发展与分期张海明对魏晋玄学的分期,学界历来看法不一,有所谓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着眼于思想倾向者,有“儒玄”之分,“贵无”、“崇有”、“独化”之分;着眼于朝代变迁者,则有“魏玄”、“晋玄”之分,有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  相似文献   

10.
《职业圈》2008,(16):7-7
全球粮价上涨的大潮正愈演愈烈。粮食危机导致的社会骚乱已席卷几十个国家,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也出现“大米抢购风潮”。  相似文献   

11.
艾珺 《文化学刊》2013,(2):182-188
“好人”与“贤人”好人,古谓“贤人”,誉称品德高尚的人,亦即行事能够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和规范者。《易·系辞上》:“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亦即孔夫子所云,“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古来还把好人喻为“美人”,以此比喻品行端正、善良的人,如《诗·魏风·葛屦》:“要之檬之,好人服之。”  相似文献   

12.
李晓  吴锋 《文化学刊》2022,(12):117-122
现代新儒学早期倡导者贺麟创立的“新心学”思想体系,来源于中国传统儒学和西方哲学思想。结合了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是基于已有现代新儒家思想通过扬弃提出的“新”思想。主要“新”在所处时代之“新”、所含含义之“新”和所产方式之“新”。“新心学”思想是贺麟对当时时代的认识、提炼、总结与概括,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系统性、整体性研究贺麟“新心学”思想,对现今中国哲学的发展、未来重建和中国现代化发展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学院在日本已设数所,但均为中国名牌大学与日本私立大学之合作,效果亦非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方面的有关部门对日本汉语教学环境不甚了解.将日本与欧美、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地区“一刀切”之缘故。本文以笔者所在地日本福冈市乃至九州地区为例,针对在日本的中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4.
萧子显将文章描述为“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是将“性情”“神明”视作文学之本体,文章即呈现及体知此本体之媒介,论文学创作则言“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不脱“神一象多”之范畴,此观念皆本王弼玄学而来;然其论文所重者在具体、变化、多样之现象,以其用而论其体,目的是为文学变化寻求依据,所本正是郭象玄学即体即用之观念,其论文学之演进,即“新变”之发生,逻辑理路又甚合于郭象“独化论”与“自性”说。  相似文献   

15.
明代"通鉴"类史书之普及与通俗历史教育之风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通鉴”类史书相当普及 ,它既是对宋元两代推崇、研习《通鉴》之风气的承续与发扬 ,同时又与明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密不可分。“通鉴”类史书之普及 ,直接导致了通俗历史教育的风行 ,其主要标志是“通鉴”类史书的不断简约化和通俗化 ,以及“按鉴”通俗演义的兴起 ,它们有效地推动了历史知识的民间化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字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文字同属于汉字文化圈,有人认为日元单位“円”是日本所造之字,也有人认为“円”是中国传入日本之字。较少人梳理曾作为货币单位的“円”“元”“圆”之关系,故本文主要结合文化语言学以及文字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着眼于中日货币单位之发展轨迹,试图探索“円”“元”“圓”之间的关系,就“円”为日本所造之字提出与以往不同的看法,并讨论中日汉字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老子》思想中,“仁”可分为“自然之仁”和“非自然之仁”。“自然之仁”即是“无名之仁”,“非自然之仁”就是“有名之仁”。“仁”本是自然所流露出的一部分,一旦被“仁”之“名”所拘,就很容易流为一种形式。所以,《老子》强调“仁”的自然性,亦是在自然的话语体系当中,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一种超越“仁”而达到“不仁”的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该文通过对《老子》文本中“仁”的梳理,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超越“仁”之后的“不仁”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  相似文献   

18.
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或称为不开化的野人,或称为类同禽兽的蛮夷,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孟夫子提倡的“用夏变夷”,鄙视“南蛮(?)舌之人”,引经据典地推崇“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也与此相类。  相似文献   

19.
昌柯杏 《文化学刊》2023,(5):106-110
《论语·先进》中曾点之说引发了很多讨论,钱穆认为程朱所论“曾点气象”之说有所不同,他批评明道“尧舜气象”一说深染禅味,而朱子数次更改此章之注解,其所展现出的思想之演进痕迹可见其与明道学脉之距离。但若考明道本人用意,便可知明道区分了曾点之见处与做处,曾点之志乃“见道之言”,而非其实有之德行。朱子继承明道之大意,并且区分了明道与上蔡的不同,对上蔡之说所造成的流弊进行了批判。又在明道所说的基础上,对“已见大义”一说上多有发挥,曾点是先见得道理分明,才会有动静从容、乐物育人之心。但是朱子亦有别于明道之处,即朱子强调学者为学不可轻易学曾点,而应学曾子,只有以下学而上达之工夫途径才能稳当而不流于虚。  相似文献   

20.
蓑衣饼考     
儿时看小说,很注意小说上所写的吃。梁山好汉熟牛肉下酒,一吃好几斤,实在吓人;贾府上的茄鲞太希罕,差不多成了猪八戒的人参果;只有《儒林外史》写的云片糕、肉心大烧卖等等对我才最有吸引力。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路上吃个不停,“橘饼、芝麻糖、粽子、烧卖、处片、黑枣、煮栗子,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