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姜萍 《现代语文》2009,(10):11-14
谜米理论是关于文化传递的理论,在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论述中,该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见解。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对这些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讨论了谜米理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谜米理论相关观点的启发下,笔者就“儿童如何习得母语”提出了新的假设,并对解决我国文化交流中所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Schumann创建的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从社会环境和学习者个人的心理因素的视角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动力机制及学习者语言的洋泾浜化现象提出了独到见解。文中阐述了该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Schumann对两个制约二语习得水平的因素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理论对于综合英语教学的可借鉴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放在符号学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本文从索绪尔对语言的论述出发,展示索绪尔在论述共时语言观时是如何体现"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一观点的。  相似文献   

4.
语言、文化及英语听力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观点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语言教师和学习者的重视。本文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背景对于听力理解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听力课的特点进行文化传授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先回顾了前人论述的精髓,指出了前人对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再通过文献研究和实例举证,提出了"语言产生于文化发展"、"语言受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制约"、"语言的使用推动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与交流"、"语言是观察时代文化的窗口"、"语言的交汇融合反映了文化的交融"等观点。  相似文献   

6.
关联理论是一个极具解释力的语用学理论,它对语言交际中的话语产生和理解等语言现象都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基于这点认识,本文首先论述了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原则,接着尝试利用这些观点和原则,通过实例分析了说话者选择代词指代作为衔接手段的动因和听话者确定其指代对象的过程.主要从关联的角度对英语代词指代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陈志刚 《教师》2008,(14):40-42
本文从乡村文化建设的角度来关注农村的教育问题,提出了乡村教育的意义和乡村文化的危机所在,重点解决乡村教育怎样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问题。文章中论述的观点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中国译学理论带来新的活力,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适应与选择的过程,即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以及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对国内著名景点名称的误译进行了分析,并以"三维"为原则,提出选择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9.
孟茹 《现代语文》2013,(4):13-16
认知语言学中,凸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凸显程度决定的。该观点目前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介词词义的分析”和“句法结构的分析”两个方面。这一观点同样可以在一类汉语特殊复合词(偏义复合词)中得以运用。当两个词根中只有一个词根的意义成为复合词的词义,而另一个词根的意义被忽略时,这一联合式复合词就被称作偏义复合词。偏义复合词中两个词根语义的保留与舍弃很好地反映了凸显的观点。本文以凸显观为理论基础分析汉语偏义复合词语义的凸显,概括性地总结出三种成因:语言发展、认知心理和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该学科系统研究习得的本质和过程,重点剖析母语、语言输入、语言输出、个人差异、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变量与第二语言习得结果的关系。该学科中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理论对学习者正确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这一理论的论述探究该理论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意义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依托网络得以发展的网络流行语逐步成为网络语言文化的一部分,该文从认知语用角度入手,利用模因顺应论分析了"hold住"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认为"hold住"的流行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离不开社会的繁荣和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更,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hold住"的流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谜米视角下的外语教学,其实就是传播谜米的过程,谜米的传播基于模仿和新旧谜米的变异与结合。针对知识的这些传播特点,外语教学应加强模仿、背诵、知识的融会贯通与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3.
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语言模因可以出现在语言的不同层面,其中词汇模因是最活跃的因素。在新词语当中,词群是一个庞大的、引人注目的类型。这类新词语往往以一个现成的单音节词或双音节词作为相当于词缀的构词要素,然后与另外一个单音节或多音节的语素结合为一种偏正式的合成词,有的是简称形式。以语言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和探讨新词语词群的构成,从而进一步探讨新词语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挖掘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当下民众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4.
韩亚婷 《海外英语》2012,(13):222-223,249
模因论是最近几年才引入我国的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是其核心术语,将模因论用于语言分析,能为语言分析提供一种崭新的研究视角。该文将对现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XX体"语言变体进行模因论解读。模因论为语言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特别是给如今的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以启发。  相似文献   

15.
模因与交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模因主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传播和发展。模因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任何想法、说法或做法都有可能成为模因。模因以框架的形式储存在大脑里,它们随时都有可能被激活。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也寓于模因之中。语言模因可以有活模因和死模因之分,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就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有可能随时随地构建语言模因并传递语言模因所蕴涵的意义,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大脑具有模仿性。本文最后指出,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能否获得成功,不仅要看听话人是否准确解读了说话人隐藏在逻辑形式背后的语用意图,更要看听话人的反应或行动是否符合说话人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6.
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语言相对论,是研究语言与思维、文化三者关系的极具影响而又颇受争议的理论。它从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出发,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以及思维对语言的反作用。虽然没有足够的实证可以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但在相关的语言活动中有着较强的解释力量。本文主要介绍了语言相对论的理论渊源,以及该理论对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语言符号系统之一的谚语能够清楚地显示某种社会意识的语言思维和言语行为的独特性和新奇性,并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学特征。术语“概念”是语言学和语言文化学的关键概念之一。对概念的不同释义;把揭示相应文化价值先后顺序的概念统一到语言文化的显性中;在各种语言文化中,概念空间的焦点和切分以不同方式存在;对比美国和俄罗斯的概念范围,这些都是研究者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决定了英语教学应导入文化教育。“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思想;教学原则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英语文化为主、兼顾汉语文化”和“以知识文化为先、交际文化为后”;教学结构包括“问题引入”、“协作学习”、“小结反思”和“巩固拓展”四个环节;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对比法、实践法、讨论法和阐释法。  相似文献   

19.
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对结构主义语言观和精神分析学借鉴和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了其颇具特色的"记号语言"理论,试图在话语实践的层次上颠覆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二元对立逻辑.文章试从记号语言的革命性、"记号语言"理论与女性的紧密关系两方面来探索"记号语言"理论的得失.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语言。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体现着各个民族的文化与思维上的差异。本文试从中国人普遍乐于采用的语言策略——沉默、规避与转弯抹角谈起,以跨文化的视角,从中美传统文化入手,解析中美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