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30年代杂文的批评范围极其广泛。他为了捍卫左翼文学,对“第三种人”的错误言论进行了驳斥;为了坚持文学的阶级性观点,对梁实秋作了有力批判;为了反对封建礼教,反对统治阶级利用孔子奴化人民,对尊孔大加砭斥。人们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及对方的文章,联系当时的历史环境,全面认识鲁迅本人,就容易理解鲁迅批判孔子和梁实秋等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是一篇寓意深刻而又极富哲理性的回忆性散文。要正确解读这篇散文。必须正确把握和深刻理解“长宜子孙”四个字的寓意以及“灯光”三次出现的象征意义,进而理解和掌握文章批判和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制度、诅咒封建大家庭罪恶的思想主旨。  相似文献   

3.
鲁迅关于“食人民族”的论断,所揭露的是儒家宣扬的封建礼教的本质,如果将“食人民族”解读成指责道教,则完全是一种误解。实际上,鲁迅对于儒家封建礼教的批判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家道教还存在一致之处,因此,绝不能把鲁迅关于“食人民族”的指责张冠李戴地转嫁给道家道教。  相似文献   

4.
赵剑 《四川教育》2010,(7):62-62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不怀疑就不能发现真理”,有了怀疑,才会有批判;有了批判,才会有创新。牛顿批判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论,创立了著名的牛顿力学;达尔文大胆批判物种神创论,提出举世闻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这都是很好的证明!“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又怎样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呢?我以为:首先应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5.
试论徐霞客的叛逆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客的叛逆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明末政纲国策的否定,对腐败政治的痛斥和批判,对封建礼教的漠视和抨击,但未否定明朝的封建专制制度。他的叛逆精神形成的原因有,“清”与“勇”的人格主调;人格主调与政治腐败的冲突;东林党的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催化。  相似文献   

6.
祥林嫂受不了婆婆的虐待,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过着牛马生活。当她被迫改嫁时却进行,“出格”的反抗。据此,有人认为这是她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结果,是“女子从一而终”的思想支配的,是一种“寡妇主义”。这样说来,祥林嫂的反抗是一种维护封建礼教的行动,并且到了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程度。那么这种“出格”的反抗,不但不值得同情,而且是应该批判的了。诚然,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社会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不影响到劳动人民,封建的伦理道德也不可悲不影响到祥林嫂。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劳动人民身上的影响,这两者应该区别开来,它们不但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是由中国知识分子掀起的一次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全面审视和大胆批判。鲁迅等一批文化先锋以强烈的批判精神揭露和抨击了两千多年来禁锢人的精神枷锁————“吃人”的封建礼教制度和丧失人格的奴才心理。80年来,中国人正是沿着“五四”开辟的道路,不断...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思想启蒙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从伦理道德革命入手,集中批判封建礼教,这决不是全盘反对儒家文化,更不是“全盘反传统”。五四运动的缺点主要是思想方法问题,决不能和“文革”相提并论。对待传统文化必须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9.
《狂人日记》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呐喊,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表现该小说的真实性与深刻性。鲁迅先生批判封建礼教,痛斥旧社会,甚至达到绝望的程度,但在绝望的呼喊中,我们仍能看到“希望”在黑暗中孤独地挣扎着。那是一种迫切期待新生命、新力量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在杜十娘的悲剧成因这一问题上,历来被认为是封建礼教的罪恶表现。然而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会发现,这篇小说寄托着作者对真情的肯定和向往,对负情之人的痛恨和批判,作者并没有明确地反对封建礼教的意图,其矛头所向是不懂真情妄谈风流的李甲。而杜十娘的理想追求与封建礼教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她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有可能实现的。将杜十娘之悲剧归结为封建礼教的观点,是空泛而脱离文本的。  相似文献   

11.
我以极大的兴趣,读完邵品琮先生写的“批判在数学发展史观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发表于数学通报57年1月号,以下简称“批判”)。无疑,错误的观点应该纠正。正确观点,也要在与错误观点斗争之中,进一步发展。这正是矛盾法则所教导我们的。因此,我非常希望就从这“批判”,开始一次广泛的讨论,从而再掀起数学工作者学习马列主义哲学的热潮。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观点认为:《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兄专横势利、冷酷无情。初读文本,似乎是这样。但深入研读。认真玩味之后。便觉得这种评价又失公允。笔者以为:文学欣赏的核心是人性,要以人为本,不可取文之“义”而舍人之“性”。习惯上这样解读刘兄.是没有把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看待,而是把他当做一个概念。一开始就把他定格为反面形象,即封建礼教、封建家长的化身,用他来反衬正面形象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  相似文献   

13.
笔者不赞同苏力教授在研究梁祝悲剧时通过考究梁祝年龄寻找根源的做法,也不赞同其梁祝悲剧与“包办婚姻”制度无关的观点。笔者以为,梁祝悲剧的根源在于主人公的性格,在于封建礼教与“包办婚姻”制度,在于不能由人类自主的人生命运。梁祝悲剧的反封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不能说其不具有“追求婚姻自由”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 ,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象 ,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 ;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象 ,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象中 ,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 ,深深感慨 :既赞美这位少女的聪明才智 ,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 ;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 ,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 ,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鲁讯作品主题的浓邃意蕴,丰富的象征性,措辞的艰深多义及含蓄晦涩的语言风格,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本文指出:抓住其总主题-“立人”,“改造国民性”,深入理解鲁迅彻底否定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对国民根性痛切批判的重大意义,理解鲁迅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及独创的表达形式,教学与学术思密切结合,是纠正僵化教学模式的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16.
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徐江同志在《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上发表了题为《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的文章,其观点本人不敢苟同。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滥用“批判”。我始终认为,即便中学语文真的是“无效教学”,也没必要进行批判,提出批评就可以了。因为不管怎么说,“无效教学”总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不属于敌我矛盾;充其量只是效果不佳,效益不高,不是反动做法,不属反动行为,实在没必要像“文革”时期那样,动不动就加以“批判”。也许有人马上要说,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也用“批判”呢?我本不想用“批判”,只是因为徐江同志已用“批判”,如果…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盲从于既有观点,让学生在求异和质疑的教学氛围中,勇于批判,敢想敢“破”,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在讨论和相互辩驳中“立”,推断出正确的结论,并能验证观点的合理性,从而在思辨中有更多个性解读的收获和创造.  相似文献   

18.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宗师“,积极维护封建礼教,极力推行“三纲五常“,其思想曾被当作封建遗毒而遭激烈批判;但另一方面他又最懂得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在思想、行为上不教条、不僵化,依客观情势的发展变化而调整.  相似文献   

19.
费尔巴哈哲学作为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中间环节”,他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从哲学史考察,费尔巴哈对作为辩证法大师的黑格尔的批判,并未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是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性;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并未否定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只是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事实上,费尔巴哈哲学中包含有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承认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因果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观点,矛盾观和否定观等。但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并不是科学形态的成熟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是基于直观方式的结合,他的辩证法不是“世界观”意义的辩证法,他不了解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跌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这些缺陷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辩证法必然被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所超越。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不同版本的新教材以及文理科的差异,对于同一知识点,不同的编者会给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做比较和甄别,同时还要有“批判”精神.不迷信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