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林  孙朝 《人民教育》2023,(20):6-9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的高度。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教育使命,是我们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做好文化教育的根本遵循。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教育使命,承载着中华文明传承的历史发展要求,亦是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塑造青少年精神信仰的时代课题。要深入把握中华文明发展方位、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以及中华文明话语叙事,培育青少年做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不断促进青少年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价值认同中增强文化自信,担当民族复兴使命。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文化思想当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开启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启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要命题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漫长的历史沿脉。一旦脱离这样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沿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难以追寻到正确的开启方式,极有可能会陷入某种抽象的设定而难有大的实际作为。所谓理论基础,就是要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紧密的内在关系;所谓历史沿脉,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进程中,认真梳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启方式的矢志追寻与不断推进,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上全力聚焦新时代,进一步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启方式的文化自觉与实践升华。  相似文献   

3.
立足中国救亡图存的现实境遇,反思现代新儒家以文化史观解析中国问题的局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意识到文化深层次变迁从根本上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古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相连接,现代中国实现了中华文明的时代转型,并使之根据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稳健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秉持新的文化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展开,意味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任务的展开。中华文明作为古老的、传承至今的伟大文明,自近代以来,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它的现代化任务,即进入到现代化这一普遍的历史性进程中,而这一现代化进程必须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而得到具体化。这意味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必然要求对外学习与自我主张的统一,在“文化结合”的锻炼中产生出历史性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明的现代唤醒和现代转型是历史的必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摆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性任务。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从多个维度理解和把握其建设向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文明属性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从文明脉络看是五千年绵延不断而又焕发新生命的文明;从文明形态看是“五大文明”相互协调、共生发展的文明;从文明价值看是倡导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6.
京剧、书法、中医针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世界级的文化艺术瑰宝。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了冲击和变革,如何科学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效思路和方法。根据民族文化的信息特性,采用数字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储存、处理、展示及传播,通过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换、修复和再现,还原为共享和可再生的数字文化形态,以达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文化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的历史起点发出的伟大号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准确把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趋势,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价值引领、发展动能、生机活力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8.
将中华民族之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高校德育,可以提高德育质量,实现高校教育的人文本质回归。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应积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并融入高校德育教育系统,实现高校德育教育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互动共赢。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彰显了中华民族以中国式现代化铸就现代文明新辉煌的理性认知和行为自觉。在现实性上,文化与文明的共生发展和双向律动,以历史必然性的时代拓展构成了二者链接的内生逻辑;中华文明历史延续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五个文明”协调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向度,表征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整体性、普惠性、协调性和包容性特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则以精神底气的涵育、发展坐标的明晰、价值根基的夯实、时代新人的培养和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增强,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0.
白族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显示这些传统体育文化起源于民族原始宗教观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的需要。传承与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提高白族的自豪感、增进民族间的交流与了解、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多元性等都有积极意义。因此,正确认识、利用、传承、保护以及拓展传承保护的路径,实现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急需研究及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民间舞蹈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体现,包含了各民族人民的思想精髓和生活体验。有效传承民间舞蹈,是保存民族特性、发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给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使民间舞蹈传承有了新的文化解读,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全面、不到位的尴尬境地也给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不利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探求民间舞蹈传承的利弊,总结经验与方法,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国内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方法论以及具体实践(技术论)上存在种种困境。由实践出发,结合理论研究,认为生态博物馆、小区博物馆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可以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高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提高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使命的认识,准确把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要求,着力从课程建设、文化活动和学术研究等方面探索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安庆地区方言作为区域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内涵,是区域文化符号和活化石,对其保护与传承意义十分重大。然而,纵观安庆地区方言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形势却不容乐观,表现在各方重视程度不够,保护措施不得力。因此,对安庆地区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要以保护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安徽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为契机,依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积极推行双语教育,让方言文化深入到青少年教育的各个方面,深入到社区和群众身边,树立方言文化自信。还要充分调动地方高校和智库的力量,促进方言保护与传承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与常态化。要搭载"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顺风车,积极推动安庆地区方言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发起的一项全球性的行动.旨在通过保护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而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此背景下,本文就藏族传统歌舞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其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条约、方法,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骆王琴 《黑河学院学报》2022,(9):170-171+184
畲族文化服饰传承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由于畲族地域条件的封闭性及畲族文化服饰创新力度不足,出现受众圈狭窄、工艺技术失衡及发展资金滞后等困境。以 “活态传承”为理论基础,以畲族文化服饰为切入点,构建非遗联合传承平台、开发工艺研习保护机构等模式开拓畲族服饰受众圈,并结合畲族服饰市场,为畲族文化服饰的传承寻求资金助力,以期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在崭新历史方位的文化理想追求,体现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之基、文化之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深深寓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实践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涵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力量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有更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积极构建共享精神标识,塑造中华民族形象。  相似文献   

18.
文化作为在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适应着各个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而民族文化则是多种形态共存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因此,文化的时代性是辨别民族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尺度。所以,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挑战与机遇共存;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其强大的凝聚力的,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能够经得起任何时代检验的  相似文献   

19.
李梦园 《辽宁教育》2021,(12):53-55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幼儿园课程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充足的养分.幼儿园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幼儿的生活、游戏及教学环节中,通过家园共育、社区联动等途径丰富教育形式,促进民族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20.
唐山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形式多样的城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聪明智慧、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历史、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大市和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都,以及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