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作文的本质而言,作文是一种最具个性的创造性活动,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具有独特的个性。要给学生写作的自由,必须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必须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作文环境松绑。因此,作文应该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现我的自在之趣。”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上,让学生创新写作、宽松写作。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农村学生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文困境,才能彻底走出农村学校作文教学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张培永 《考试周刊》2014,(96):64-64
<正>新课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自主批改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让学生自主批阅作文达到预期效果?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让学生自主批阅作文,要求教师了解学生作文水平。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均衡分班,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如果老师不了解学生的整体、个体的作文情况,就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与训练中要求学生多写作文,教师却懒于批阅,久而久之学生易产生倦怠情绪。学生作文全部由教师批阅,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往往只看一下结果,不看批注过程,这种批阅方法得不偿失,事倍功半,效果很不理想。现在作文批阅现状是:教师改得累,阅得苦;学生写得厌,看得倦,这也是语文教师面临作文批阅的困惑。怎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技能?实践证明,分层互动批阅法能有效缓解这一症状,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将有  相似文献   

4.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开始写作,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感觉写作很困难,无从下手,一提到作文就产生一种畏惧心理。面对这个令人头疼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让她们感受到表达的快乐,体会到被了解、被认同的成就感?而不是把习作当作一项任务,一项枯燥无味的任务呢?以下就此谈谈笔者个人的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5.
名师改作文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的批阅工作是关键环节。那么如何批阅学生的作文,并通过教师批阅能对学生的写作确实起到促进的作用,是许多青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能有效地批阅好学生的作文.不妨从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假期到了,按惯例要给学生一点语文作业,免不了布置写作方面的任务。对于老师来说,这本来是一项很简单的事,给学生几个作文题目,提出一些相关要求,让学生写到作文本上或是作文稿上。假期结束,学生上交,教师批阅,打个分数。再选一两篇优秀作文读一读,或是在教室墙上展示一下,也就完事了。但是这种简单化、程式化的写作与展评方式,存在诸多弊端,特别是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因而也就大大弱化了写作训练的效果。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也有许多违背教学规律的因素。首先是学生写作  相似文献   

7.
作文课一直让学生厌烦、教师头疼。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生活经验欠缺。表达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的传统作文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写作状况,从而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针对这种隋况,我依据新课标精神,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大胆尝试主体性作文教学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强化其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作文课堂的主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陈海林 《现代语文》2007,(2):110-110
许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眉头紧锁。其实也难怪,如果作文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孩子对它不感兴趣,甚至害怕、讨厌它,又怎能写出精彩的文章出来呢?要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首先要培养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相似文献   

9.
李炜 《语文天地》2012,(10):25-26
高中作文教学变得越来越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写作状态,对作文产生厌烦心理和畏惧情绪是其主要原因。因此,笔者打破常规的“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这传统的作文教学三部曲,探索学生喜欢的写作教学形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让作文真正成为生命的对话与个性的张扬。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作文,张扬个性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言为心声.作文作为一种倾吐.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应是发自内心、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然而纵观学生作文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不少学生怕写作义.一提到作文就“谈虎变色”.  相似文献   

12.
作文课一直是让学生厌烦、教师头疼的课.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欠缺,表达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的传统作文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写作状况,从而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依据新课标精神,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大胆尝试主体性作文教学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强化了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作文课堂的主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初中学生作文,如果硬要顺着学生兴趣去自由作文,那么,得到的结果要么是敷衍对付的,要么是散散乱乱不成样子的。面多这样的写作现状,教师就应当积极主动找到一条牵引学生走上写作之路的捷径,让学生有路可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的教学中,学生接触到写作不久,因此作文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到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训练,很多老师都会形成一种误区:要么包办完成,精批细改;要么大笔一挥,批上日期就行了。同时作文本一发下来,学生也不会怎么看重老师的批改,久而久之,写作就形成了一种形式。其实作文的批改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写作效果的检验,也是写作指导的继续与深化,作文批改不是作文教学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文的批改的质量好坏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兴趣的高低,怎样通过个性化的批改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再想想当今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或是内容空泛,不知所云;或是太过虚假,写出来的作文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产品,缺乏个性美……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能贴近生活实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一直在努力地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从2003年起,我就试着指导学生写“循环日记”。  相似文献   

16.
张爱艳 《教师》2012,(28):78-78
布置文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简单总结,继续写作……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以这一模式普遍存在,周而复始,形成了"学生惧写,教师惧批"的作文教学现状。学生无趣,教师无奈!教师应做些什么让学生的写作活动如涓涓细流流响不歇呢?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成为广大师生共同感到头痛的事情。一提到作文,学生感到无话可写,老师感到很难指导,老师和学生都被写作所困惑着。特别是学生不情愿去写作文,老师就逼迫着让他们写,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实在是不成样子,老师看了真是哭笑不得。其实我们这样的逼迫学生写作文是永远写不出来好文章的,学生作文必须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产生写作灵感,增强自主写作意识。这样学生就会迸发出不可估量的写作  相似文献   

18.
许立 《学语文》2012,(1):56-57
很多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谈作文色变,老师在批阅低水平乃至敷衍的作文时,难免头昏脑胀。啼笑皆非。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感受一到作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就需要认真研究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并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传统小学语文教材中都将写作安排在单元之后,没有系统的写作教材,故而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系统性不强。同时,从教学模式上看,作文教学多是采用教师布置要求、学生写作、教师批阅、教师讲评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因而有效性不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呢?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愿意写写作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写作,  相似文献   

20.
赵世胜 《语文天地》2009,(12):43-44
初中作文写作要达到这样的要求:“能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笔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归纳为这样几点: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相结合;课外作文与课内作文相结合:多向对话与单向传授相结合:张扬自我与统一标准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