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的这句话不知成了多少读书人的座右铭。我爱书,也爱读书,经史子集、中外名著类的书也曾泛读过一些,但至今仍觉愚根未除。每每回味自己所读过的书,自觉得益最多、医愚颇深的是篇不足千字的小散文——《养花》。这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于1956年10月写的一篇生活随笔,最早见于《文汇报》,文章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像是清泉自然而然缓缓流出,看不到一点斧刻痕迹,但却又无处不让你感受到大作大家的  相似文献   

2.
《养花》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该文选取张培基《养花》的英译本,以语域理论为基础,结合其英译文本,从语场对应、语旨对应、语式对应三方面进行分析。张培基《养花》英译本为翻译者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他将这三个方面很好的融入到了其译文中去,与原文在语域上较好的保持一致,希望广大译者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曲静 《海外英语》2015,(4):77-78
《养花》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该文选取张培基《养花》的英译本,以语域理论为基础,结合其英译文本,从语场对应、语旨对应、语式对应三方面进行分析。张培基《养花》英译本为翻译者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他将这三个方面很好的融入到了其译文中去,与原文在语域上较好的保持一致,希望广大译者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师:《养花》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 :主要写养花的乐趣。师 :你说得很对。你是怎么知道课文主要写养花的乐趣的 ?能从文中找出根据吗 ?生 :从第1自然段“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可以看出。生 :从文章最后一节也可以看出。师 :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告诉我们 :“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最后又告诉我们 ,他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同学们 ,请你们再读课文 ,看看作者究竟从养花中感受到哪些乐趣呢 ?生 :把花养活是一种乐趣 ;通过养花得到知识是一种乐趣 ;养花锻炼了身体是一种乐趣 ;与别人分享劳动成…  相似文献   

5.
6.
印度大诗人、哲学家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自我终结生命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否缺少了“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的功能;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陷于挫折中无法自拔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向孩子“传送的生命气息”太少了。  相似文献   

7.
心灵漫步     
李明海 《师道》2011,(7):16-18
之一:处处风景 我现在栖身的这所学校,在市镇外边,大门对着一条扰攘的国道。去年转来这边不久,发现一个不错的去处。在附近一座叫小琅环的山对面,一派古旧民居的村落之间,难得一片田畴,从去秋到今夏,先是成熟过一茬二季稻,冬天里种了一拨高产土豆,现在又是早稻扬花吐穗的时候,风吹稻浪,禾香盈怀。  相似文献   

8.
《养花》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养花的一些情况和感受 ,点明了养花既须劳动 ,又长见识 ,流露出作者对花草的喜爱 ,对劳动的赞美。这篇课文曾经一段时期在小学教材中被删掉。去年秋季又一次被选入五年制第七册第六单元中。这一次选入后 ,课后的思考题与原来的思考题有较大的区别 ,反映出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思想。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教材修订前后的思考与练习。修订前 :l 读读写写 ,并用带点词造句。乐趣照管奇花异草三年五载关切门道置之不理自生自灭循环调节秉烛夜游狂风暴雨2 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分几…  相似文献   

9.
许俊秀 《学语文》2006,(6):5-16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相似文献   

10.
王琴玉 《考试周刊》2009,(26):54-54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位长者送给后辈们的极其珍贵的礼物,是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书架上不可或缺的教育专著。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执著而真诚地对教师提出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昆,却是其一生的积累。他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论用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经验体会娓娓道来。读这本书,更像与这位睿智的长者在对话,在聆听他的教育思想.感受他的教育智慧,感动着他的教育执著。  相似文献   

11.
于丹 《中学文科》2007,(9):17-20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刘红 《中学文科》2007,(11):68-68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我们采用开放式教学,突破写作教学误区,给学生的心灵插上翅膀,闯出了一条新路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章国华 《现代语文》2006,(2):123-123
品读完集聋哑盲于一身的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那种源自内心的震撼再一次聆听到了自己诗意的心灵独语:一个在无法避免的缺陷中坦然生存下去的精神维纳斯;一个在一切都无法假设的前提下提出了自己完美假设的命运挑战者;一个在视觉缺陷的世界里却用诗意的眼光追加人生成功深度的生存探索者。可以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完全是作者心灵的产品,寻找光明的我们其实是去寻找一个失去视觉光明的人的所有感动,作者用三天时间浓缩了所有视觉世界的渴望,这渴望的触角也延伸到她的老师和亲人;延伸到使她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延…  相似文献   

14.
赵艳东 《教育文汇》2008,(3):48-48,55
一个多世纪以前,28岁的美国人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自筑木屋,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成就了不朽的名著《瓦尔登湖》。这是本适合心灵阅读的书,也正如徐远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静、恬静、智慧的书。”  相似文献   

15.
我一直认为,每天面对的几十个学生,个个都是小天使,我爱他们比爱自己的孩子还要深。但直到这次“课外访万家”活动的全面开展,我才知道自己给予他们的爱是多么渺小抽象,早已蒙上了微尘。  相似文献   

16.
刘云生 《今日教育》2007,(10S):58-59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虽成文于20世纪70年代.但其所包蕴的育人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极具启发意义。重温这部传世之作.如果能够紧扣“照料儿童的心灵”这一主旨.必能悟出其背后的诸多意涵.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教材精析 《船长》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作品语言生动、情节感人,通过诺曼底号轮船遇险过程中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工作最后以身殉职的故事,表现了他临危不惧、沉着果敢、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全文犹如一曲生命的赞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邓博洋 《新读写》2010,(1):59-59
一位哲人说过,《瓦尔登湖》是一本安静、寂寞、孤独的书,是属于一个人的书,需要静下心来,否则你很难融人书中。当你的心静下来以后,就会有昕思考。不错,这是我读过的最值得咀嚼的一本书,走进瓦尔登湖的世界真的很难。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那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案例一一位基洛夫格勒州的女教师抱怨说:“我真不懂,孩子们上学以后,在他们身上发生着什么变化。孩子来的时候,既聪明伶俐,又勤思好问。可是你瞧,到了五年级,他已经是个平平常常的学生了,而到了六年级,他就不想学习并且掉进不及格学生的行列里去了……怎样来解释这种现象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曾在<文摘>上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他第一次坐车上高速公路时,心里特别敞亮.心想:这么宽阔平直的大道,一定很顺利,很安全.可是,当走过一段笔直平坦的道路后,前面出现了起伏很大的弯道.他颇感遗憾,说:"要是没有这样的弯道多好."司机冲他一笑:"你不懂,这弯道可是故意设计的."见他茫然,司机接着说:"适当设一些弯道,能使开车的人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避免由于惯性造成视觉上的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