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河北自学考试》2006,(12):16-16
一、简答题 1.简析巴金《寒夜》的悲剧艺术特点。答:(1)作品以抗战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描写了汪文宣等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唱出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哀歌:通过小人小事的悲剧,揭示出普遍性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2.
巴金的《寒夜》是一部“好人的悲剧”。其悲剧的根本动因深植于汪家家庭的深层结构之中。汪文宣的痛苦,直至生命的毁灭不是某人的过失所致,也不能单纯归罪于社会或伦理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汪母及曾树生存在的本身就是汪文宣痛苦的根源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汪文宣的死亡以及其家庭结构的最终消解是其家庭结构的存在自然生成的。在这个消耗性的结构中,善善相加不是善,好好相加不是好。把握了这个结构才算真正把握住了“好人悲剧”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巴金小说《寒夜》所展现的是抗战后期“大后方”的一个最平凡的家庭悲剧。悲剧主人公汪文宣、曾树生夫妇和母亲——汪母、儿子小宣,抗战后由上海来到“陪都”重庆。由于反动当局的腐败政治和投机狂潮造成的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致使无数如汪文宣这样正直本分的知识分子小人物挣扎在死亡线上,并最终导致了这个家庭的悲剧。评论者都认为,《寒夜》的家庭悲剧的社会根源是根本的,但在论述这个家庭悲剧的内部原因时,又各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个家庭悲剧如果从婆媳双方来说,曾树生应该负更大责任;也有人认为,从作品整个倾向看,作家更同情树生,婆母是要负更多责任  相似文献   

4.
《寒夜》是一部具有特殊魅力和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杰作,也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写的是“从一九四四年暮秋初冬一直到一九四五年冬天的寒夜”,一个可怜的小职员汪文宣一家发生在抗战胜利前夕陪都重庆一座普通楼房里的“凡人小事”。人物是渺小的,故事是平凡的,但从一九四七年晨光出版公司初版发行以来,至今仍闪烁着思想和艺术的光泽。甚至因为一九七八年法译本《寒夜》在巴黎发行,曾一度掀起了一“个巴金热”,重新认识巴金,研究巴金也由此形成一个国际性的新热潮。国内的研究工作者,也从历来所注目的《灭亡》、《家》、《火》等作品开始了对《寒夜》的重视。巴金本人在谈自己的创作中,也特别倾心于《寒夜》,晚年的《创作回忆录》,多次提到它,甚至还特意专文撰述《关于<寒夜>》(回忆录之十一)一文。  相似文献   

5.
一《寒夜》是巴金的又一力作。其主题,历来就是重复作家本人的话:“我要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受苦来谴责旧社会、旧制度。我有意把结局写得阴暗,绝望,没有出路,使小说成为我所谓‘沉痛的控诉’”。“造成汪文宣家庭悲剧的主犯是蒋介石国民党,是这个反动政权的统治”。也即“通过人来鞭挞制度”。因为这一主题是由作家本人概括的,故而被称为定论。但是如果从作品本身的实际  相似文献   

6.
试论《寒夜》的艺术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先生的《寒夜》是一部直接取材于现实,尖锐地批判现实的杰作。作者以极其沉痛的笔触,描写了抗日战争后期生活在国民党陪都重庆的小知识分子汪文宣一家,由于沉重的经济压迫和母亲妻子之间难以谅解的隔阂而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它的思想和艺术在巴金的创作中达到了继《家》之后又一个崭新的高度,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美国评论家纳森·K·茅曾指出:“《寒夜》是一部成熟的艺术品。在其中,巴金成功地表达了环境气氛、变动的场景、人与人之间的纠葛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它又是一部痛苦和僧恨的作品——对当时中国社会和国民党政府的强烈控诉”①。  相似文献   

7.
《寒夜》是巴金1944—1946年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虽说没有《激流三部曲》名声之大,却也早蜚声异域。本文试图通过对《寒夜》思想内涵的剖析,探讨其悲剧的深刻意义。 《寒夜》所描写的是旧中国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悲剧。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使他们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曲巍 《华章》2013,(20)
《寒夜》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社会悲剧小说,小说的背景首先奠定了作品的悲剧性;小说的主要人物汪文宣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其悲剧性格主要体现为情与理的冲突和希望与现实的落差;而汪母和曾树生的婆媳矛盾,其根源在于新旧文化的冲突,属于文化悲剧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正《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力作。巴金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和曾树生这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汪文宣这个勤恳、忠厚与善良的小知识分子形象,可以说是抗战时期小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的写照。可是一提到巴金的代表作,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他的《家》《春》《秋》,而《寒夜》却并没有那么地广为人知。其实,作为巴金家庭问题系列小说压轴之作的《寒夜》历来以其清新的目光,以其刻画出主人公具体的爱恨交织,以  相似文献   

10.
评论巴金创作,把《家》作为他的代表作,几乎众口一词。我认为《寒夜》是继《家》以后巴金创作上的又一座高峰,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和代表作。一《寒夜》和果戈里的《外套》在题材上有近似之处。《外套》生动地描写了旧俄时代一个穷困潦倒的抄写公文的小公务员巴什玛金的悲苦生涯;《寒夜》以同样生动、甚至更加细腻的文笔,更加沉郁的感情,描写了抗战时期的旧中国在贫病交加的死亡线上挣扎的小公务员汪文宣的悲惨遭际,但是巴金笔下的汪文宣身上带着特殊的中国贫苦知识分子的印记,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寡妇道德与寡妇道德下母爱的异化这两个角度,分析了汪文宣与曾树生的爱情悲剧,认为寡妇道德下汪母的异化母爱导致了家庭专制和自私人格,由此形成了汪文宣的“儿童化”人格,从而失去了曾树生对他的爱:也正是因为汪母的家庭专制和自私人格,引起婆媳之间无穷无尽的憎恨与争斗,造成了汪、曾的爱情悲剧,直接导致了家庭破裂。同时汪文宣的怯懦、忍让和对家庭权威的认同,以及汪文宣主体性的匮乏与成长中的阉割,也是导致汪、曾爱情悲剧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12.
传统认为巴金的小说《寒夜》是一部反映黑暗社会的力作。本文则认为是《寒夜》一曲小人物命运悲苦的哀歌。笔者试图从女性解放的社会因素和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探求主人公汪文宣性格悲剧的成因,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破解婆媳纷争之谜。  相似文献   

13.
巴金在小说《寒夜》中根据主人公汪文宣的行动和心理构筑了社会空间、家宅空间以及梦境空间三个主要的空间,并以空间的转换带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推动叙事的进程。《寒夜》中空间叙事主要体现在社会空间与“冬夜”时间的隐喻关系,家宅空间的封闭性和“窗户”的透视性效果以及梦境空间的建构对发掘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等方面。《寒夜》的空间叙事艺术为理解巴金后期小说的创作风格和文学史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鲁迅和巴金在创作《伤逝》和《寒夜》的时候都处在尽情享受幸福甜蜜的爱情婚姻时期。这是这两篇小说共同的创作主体背景。二者又都控诉了黑暗腐朽的旧社会,并刻画了挣扎在丑恶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无论是子君,还是汪文宣,都没有摆脱死亡的命运。尽管他们的愿望都是卑微的,一个仅仅要求拥有自己的家庭,维持一份爱情,另一个仅仅要求为妻子、孩子和母亲提供生活的最低保证,但在那时却无法实现。对旧社会的揭露和诅咒是两篇小说的创作重心。当然,仅仅这样还流于一般。这两篇小说的重要性主要还在于它们不约而同地对知识分子的人格缺陷和人性弱点进行了勘察。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悲剧命运也暴露了他们自身的性格缺失。《伤逝》中的子君在与涓生同居后即淹没在平庸琐碎的日常家务中,逐渐使他们的爱情枯萎,涓生则不计后果地把无爱的真实推给对方,直接导致了子君的死亡;《寒夜》中的曾树生只顾自己的自由和享受,在丈夫生病的过程中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而汪文宣,作为深爱妻子和母亲的丈夫和儿子,被婆媳之间无休止的战争和现实生活的重负压垮,他表现出来的懦弱和无能也是让人又怜又恨的。  相似文献   

15.
《寒夜》承载了特定时代下的巴金的情感,及他对生存在其中的人们的悲剧命运的深度思考,对巴金小说《寒夜》“灰色空间”的解读有助于对巴金创作“艺术断裂”问题的理解。小说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工作生活环境、巴金精神世界的苦闷是“灰色心态”产生的基础。《寒夜》里大量的文字和人物的心情显示了灰色的“存在”,巴金在《寒夜》里流露对知识、自由、胜利、制度、真爱等的质疑和否定,“灰色空间”的“存在”都隐含着强烈的“虚无”指向。  相似文献   

16.
汪文宣是巴金小说《寒夜》里的人物,魏端本是张恨水小说《纸醉金迷》里的人物,两部作品虽然作者不同,故事结构、故事情节不同,但两部小说都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写作时间相当,写作背景相似,文宣和端本两个人物身份相同,经历也有相同之处,所以两个人物形象还是很有可比之处的。他们的悲剧有社会、自身等原因,作品也反映出两位作家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17.
巴金是现代最具有感伤主义色彩的作家之一。他带有一种先天的受难意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父辈文化具有一种“罪感”意识。这使他对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反封建的情绪也由此而加大。巴金的“罪感”心理的载体,往往是作品的叙述者“我”,叙述者“我”完成了对作品情感的渲染,使作品充满了悲怆的主旋律。巴金的感伤主义,既抒发了现代青年无路可走的焦虑的情感,也是人道主义意识受挫后的心灵的挣扎。  相似文献   

18.
近松门左卫门的情死剧创作集中展现了町人和游女的爱情悲剧,构成了其剧作中“町游恋”的创作导向。“町游恋”悲剧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义理”与“人情”的矛盾,展现了江户时代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与变迁,同时也反映了元禄社会的生死观与宗教观。剧作《曾根崎心中》《冥途飞脚》和《心中天网岛》,反映着“町游恋”生成和消亡背后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碰撞,“町游恋”的创作导向展现了的近松门左卫门的情死剧创作的人文关怀以及社会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贾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才能今后代文人惊叹并仰慕不已,其人生悲剧更引发了诸多争议。贾谊的悲剧是“怀才不遇”的悲剧,也是“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的悲剧。可以说,贾谊的悲剧是时代和自身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贾谊人生悲剧成因的探询,于我们客观评价贾谊本人、反思汉初文人命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寒夜》讲述了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最终走向破裂的悲剧。在社会与家庭的重负下,男主人公汪文宣在人到中年后的诸多尴尬和无奈中毁灭,女主人公曾树生试图振作、不甘屈服地出走。这对知识分子殊途同归地成为《寒夜》中的悲剧性人物。这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