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物哀”、“幽玄”是日本古典美学中的两个重要理念。他们对日本美学流变的影响是深远的。本着意分析了“物哀”、“幽玄”的表现及深刻内涵,它们既源于日本民族纤细温和的情感体验,又因受佛教的影响而渗入了理性因素,因而具有了深刻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2.
李青 《培训与研究》2004,21(6):31-33
幽玄一词起源于中国。它作为日本中世学的最高学理念,对日本学、日本化的发展,以及日本人传统美意识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简而言之,幽玄是一种境界,它传达的是一种深邃幽远的韵味,并充满了朦胧的余情。特别是在《新古今和歌集》中,作为重要的歌风之一,幽玄的境界得以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的电影艺术都属于东方电影,有着某些相似的美学特点,但由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也会使各自的电影创作呈现为不同的艺术特色,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中日电影的叙事形态和艺术风格进行比照研究,并具体论述中国电影的意境抒情特色和日本电影的闲静幽玄特点。  相似文献   

4.
意境和幽玄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是最具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幽玄是日古典文学中最能体现日本民族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作者论述了它们在各自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无论是在美学内涵、审美意韵,还是在爱禅宗影响上的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5.
"隐秀"是日本"幽玄"范畴的一个重要来源。二者有着共通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源头——道教。另外,二者具有共同的审美理想,分别注重"隐"和"余情",即追求"言外之意"的含蓄之美。但二者在文学创作和审美风格上又存在着差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隐秀"进行阐释时强调,在文辞之中要有独拔于全篇的绝妙警句,而日本"幽玄"论则无强调秀句的作用,反而更看重整体美的审美意蕴。在审美风格差异上,一方面,"隐秀"强调直接的视觉体验性,"幽玄"则追求飘忽不定的朦胧美;另一方面,"隐秀"偏重自然天成之美,"幽玄"则追求刻意雕琢之美。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美学范畴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各自文化的反映、提炼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试论川端康成作品的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其作品具有“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特征,这是他获得世界文坛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研读他的作品,开掘其作品的民族特质,对于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本能乐是集舞蹈、音乐、词章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与狂言、文乐、歌舞伎并称为日本四大古典戏剧。作为日本古老的剧种之一,能乐以其鲜明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魅力被视为日本古典的象征,同时也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能乐这种经久不息的文化现象以及观阿弥、世阿弥父子所确立的美学理念的探究,能够更深层了解能乐的艺术精华所在,体味日本独特的幽玄美意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日本在文化方面一衣带水,在戏剧艺术上更是渊源深厚。虽然两国古典戏剧拥有不少相似相依之处,但是,仔细分析中日古典戏剧我们也很容易发现,中日悲剧其实不尽相同,特别是在能剧的代表题材“梦幻能”之中更加呈现出“澎湃圆融与哀艳幽玄”的不同美学风格,展现了中日古典戏剧不同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9.
优美、幽玄美、闲寂美与古寂美是日本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四种典型的审美意识.优美既来自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也融合了日本本土的神道思想,是日本审美意识的基础.幽玄美以优美为基础,融合了佛教的生死观,以“余情”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闲寂美与古寂美在质素简约、古朴清寂、闲趣雅致上是高度契合的,但闲寂美主要用以概括茶道的美学特征,古寂美主要用以概括松尾芭蕉俳谐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禅宗传到日本,与日本现实社会结合,实现了禅宗日本化,并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武家社会战乱连年,禅宗思想滋养着日本人的心灵,也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走向。禅宗"无常""幽玄""以心传心"思想影响了松尾芭蕉的俳谐思想,使之形成了"风雅之诚"、"不易流行"的基本理念和"さび"、"しほり"、"細み"、"軽み"等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日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中国在世界高技术产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却与日本连年保持着巨额的贸易逆差。通过对中日高技术产品贸易现状进行研究,并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小于日本,中国应继续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品的对日出口,加快调整对日出口的贸易结构以扭转贸易逆差局面。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不但是日本现代学术界中最有成就的领域之一,而且对于中日两国在整个世纪内的文学文化交流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中,日本对于鲁迅的介绍与研究,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与文化意义。本文试从中日文学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对于20世纪的日本"中国学"研究,尤其是日本鲁迅研究独特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作探析。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韩国、日本相继实施了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本文对三国的重点建设政策进行了比较,并对其中的趋同与趋异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盛京时报》是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本论文以《盛京时报》对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和评论为中心,考察日本在华报刊及其日本报人的中国认识,为该时代的中日关系研究、日本侵华史研究提供相应的佐证。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很久以前就交流频繁。在中国古代,汉语词汇被传到日本,大和民族从此开始学会了书写。到了近代以后,汉语词汇反过来从日本输入中国,形成了现代汉语,并得到了很大发展。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给两国语言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了解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能够使我们加深对中日两国长期交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日两国都经历了学习西方先进法制的过程,但两国的学习效果却相差悬殊。日本学习西方要早于中国,且由于进行了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学习了中国一千多年之后,转向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在教育立法领域远超中国。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日本的,这也为中国教育立法走符合自己的道路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晚清整体的文化结构转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地经由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裂变,以现代性的超前眼光重构民族文化。黄遵宪作为一个典型代表,其思想轨迹的现代性源于他人生"感身世而嫉时事"的强烈体验。对中国现状的不满和对明治维新之后走向强国日本的倾慕,黄遵宪把挽救中国颓废的局势与日本研究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是《日本国志》撰写的强烈动机。其为之而奋斗的人生目标就是效法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寻求民族发展的光明之路。  相似文献   

18.
1979年末以来,日本一直是最大的对华ODA提供国。在历年日本ODA的受援国顺序上,中国始终占据第一、第二位。日本的对华ODA已构成中日关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日本的对华ODA政策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到2003年度降到了第三位,这势必对中日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日本对华ODA开始、变化及原因与其中的中日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在严重民族危机下,许多中国人抱着寻求国家富强道路的目的留学日本。上海是南方赴目的主要出发点,而东京是中国留学生集中的地方。中国留学生在东京、上海问的流动促进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加速了国内革命的历史进程。20世纪初东京与上海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互动表明,东京与上海这两个城市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动力源头。研究辛亥革命的历史不可不注意这两个城市。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及其著作先后在日本和中国传播开来。马克思主义在日本传播的中,日本逐渐正确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唯物史观的指导准则,展开了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而日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著作的介绍、研究、翻译,则深刻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日本成为中国引介马克思主义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