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意图: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米饭和淀粉"中的教学内容。由于使用版本不同,且考虑到我们学校的科学教学实际,现将本单元中的"米饭的观察"和"淀粉的踪迹"这两课内容整合成"碘酒和淀粉"放  相似文献   

2.
设计意图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米饭和淀粉》中的教学内容。由于使用版本不同,且考虑到我们学校的综合课教学实际,现将本单元中的《米饭的观察》和《淀粉的踪迹》这两课内容整合成《碘酒和淀粉》一课放在四年级进行教学。力图通过趣味性的实验和悬疑点拨  相似文献   

3.
教学任务分析 《米饭的观察》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米饭和淀粉》中的活动。这一单元与前面学过的植物、动物、人体、水都有联系,是作为综合性的内容出现的。在活动中主要以米饭作为观察的对象,并通过对米饭与大米的探究,让孩子们知道在我们周围的事务中,蕴涵着许多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 《米饭与淀粉的观察》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米饭和淀粉》中的两个活动。这一单元与前面学过的植物、动物、人体、水都有联系,是作为综合性的内容出现的。在活动中主要以米饭与淀粉作为观察的对象,并通过对米饭与淀粉的探究让孩子们知道在我们周围的事物中,蕴涵着许多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5.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一线教师在实践操作中还是不好把握,以至于产生了不少疑惑。以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为例,一节研究课后,教师的设计引起了听课老师的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数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大领域。新教材没有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单元,而是结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这两个内容出现了解决问题的教学,或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单元。笔者比较过苏教版一至四年级新、老教材上的这些内容。如老教材四年级上册集中学习三步计算应用题和相遇应用题,新教材四年级上册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安排部分三步计算实际问题,而四年级下册在“混合运算”单元中又安排部分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安排相遇问题。由此看来,取消了独立的应用题教学单元,取而代之的是分散的解决问题的教学。虽然两者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有所区别,但教学内容的核心却是相同的。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客观存在,也不可能消失。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市科学公开教学评比中,我执教的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课时《降落伞》。在让学生对“伞线的长短”和“悬挂物体的重量”是否影响降落伞下降的快慢进行自由探究时,学生很快设计出了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并积极动手展开研究活动。但在实验结束汇报阶段,却出现了这样一段插曲:  相似文献   

8.
教学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是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是学生在前一节课学习了食物分类的基础上,学习怎样设计实验,发现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教学内容主要有两部分:1.食物中营养成分——淀粉、蛋白质的鉴别方法(在实验室中);2.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动手、观察、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依据《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探究活动的要求和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笔者对武汉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自然选择》一课中“模拟自然选择”活动的设计进行分析,并论述其设计创新的特色,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赵水灵 《科学课》2009,(10):48-49
教学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课,该册教材主要训练学生“计划与组织”的探究能力。本单元是该册教材综合探究活动的第一个单元,“二级目标”是“组成小组,做好观察、实验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中的第三课“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中,让学生知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而减少丢弃物和重新使用,町有效地减少生活垃圾的数量,以致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其重要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流动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空气”单元中的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究和了解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风有大小,冷暖之分等。其中,画风流动的轨迹是教学的难点。由于“空气”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因此,尽管教材安排了花露水香味的扩散和烟的飘散来让学生了解风流动的轨迹,但是,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发现仅借助课堂上观察实验  相似文献   

13.
“空气”是小学科学课程“物质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湘版三年级《科学》教材的一个重要单元。儿童对于“空气”的认识究竟怎样?处于怎样的认识阶段?我们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空气概念的理解和转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以日本小学科学六年级《物质燃烧与空气》单元为例,通过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实施过程活动的设置与评价标准的制定,来说明日本小学科学教学目标、实施过程、评价的“一体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一、课例说明 “摩擦起电”这个小实验来源于小学教科版新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该实验说明用塑料用具(如塑料自动笔、塑料直尺)与头发摩擦,可产生静电,吸起小纸屑。教学该实验旨在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激发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科学”,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头一条,是“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了解一些科学知识”。这样一个目标怎样去达成呢?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对《斜塔上的实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宇宙里有些什么》《梦溪笔谈》等本的研读去实现头一条教学目标。但一路学下来,感觉还很不够。为此,我搜集了不少科技时,印发给学生拓宽视野,但从学习效果上看,学生对科学的激情似乎依然没有得到唤醒。  相似文献   

17.
本课是湘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磁铁的奥秘》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作为物质世界的探究,以“磁铁”为教学载体,设计了“神奇的磁力”、“司南的启示”、“磁铁游乐场”等三课。前两课引导学生分别探究磁铁的磁力、磁极、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等性质和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后一课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前两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整个单元呈现的是“分—总”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本课是湘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磁铁的奥秘》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作为物质世界的探究,以“磁铁”为教学载体,设计了“神奇的磁力”、“司南的启示”、“磁铁游乐场”等三课。前两课引导学生分别探究磁铁的磁力、磁极、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等性质和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后一课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前两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整个单元呈现的是“分一总”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一堂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内容是《淀粉的踪迹》,执教的是一位年轻的刘老师。她首先创设情境:“每组桌上有两个纸包,一包淀粉,一包滑石粉。老师一忙,忘了哪包是淀粉,请同学们帮忙想办法找出哪一包是淀粉?”这一情境满足了学生爱表现的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需求,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面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之中,听课老师也被学生的探究活动深深吸引。当学生在进行“用碘酒来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这一活动时,一组学生出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错误,让我们看看刘老师是如何处理的。[教学片段]师:我们在米饭中…  相似文献   

20.
蒋达 《云南教育》2008,(7):74-7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蜗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