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义和团源流试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革命高潮,这次伟大的运动"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它是由义和团这种组织发起和做为领导核心的,因此对于这种组织的源流加以考证,就不能不列为义和团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过去中外学者不少人也曾注意及此,提出过各种有用的见解.本文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援引一些新见到的资料,试图对于这  相似文献   

2.
义和团百年研究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和团百年研究经历了一个同历史并进的发展过程.在中国近代史上,很少有什么历史事件像义和团这样引起过如此长期的众说纷纭的讨论,诸如义和团的起源、政治口号、思想意识和社会心态、义和团与清政府的关系以及义和团的历史地位等,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改进,讨论呈现出逐渐深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正> 义和团运动期间,袁世凯曾出任山东巡抚.袁世凯始终主张并执行对义和团实行严剿政策。这是学术界比较流行的看法。最近有的学者提出,袁世凯对义和团政策有一变化过程;代理巡抚时,没有立即残酷镇压义和团;只是到一九○○年四月前后,他由署理变为正职,扩充了军队,站稳了脚跟,才对义和团举起了屠刀;宣战后,他  相似文献   

4.
关公是京津时期义和团崇拜的神灵群体中出现率最高的神位。团众拜关公属于官方赞许和民间拥戴的结果,关公本人从关羽、关公到大帝、关圣的复合身份,启示了义和团从"草民"和"义民"身份更换的认同。关公多元的身份和处境暗合了义和团在直东和京津时期的境遇转移。晚清宫廷和民间频繁的关戏演出为义和团拜关公铺设好了信仰体系与接受美学的土壤。关公的神学和戏曲传播学地位构成了团众的精神支柱。严酷历史状况下团众的悲情表演,不仅迫使团民还原了其世俗性地位,亦使得关公的正神形象蒙受耻辱,从而为后世中国废除关公的神学地位提供了文化阐释的依据。义和团拜关公现象促进了中国神学体系的革命。  相似文献   

5.
裕禄,满洲正白旗人。他多年任地方督抚。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任直隶总督。直隶省是清王朝的“畿辅重地”,又是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的中心地区。关于裕禄与直隶义和团的关系,迄今尚无专文述及。本文仅就裕禄对义和团的态度,试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诸同志。  相似文献   

6.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兴起,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由“剿”改“抚”,终至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慈禧态度改变的原因何在?历来存有争议。慈禧招抚义和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是慈禧对光绪和洋人的仇视;其二是慈禧对义和团力量的过高估计;其三是慈禧被所谓“归政”消息刺激。慈禧利用义和团来打击西方国家,不是基于对国家前途的负责,也不是基于对满清政权巩固的考虑。慈禧招抚义和团只是为了泄私愤而已。  相似文献   

7.
本从深层次剖析了义和团笼统排外产生的根源,指出义和团与顽固派的排外虽在保护自然经济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仍有本质的不同,义和团的排外是出于小生产的利益,是本能和不自觉的。此外,本还就如何认识评价义和团笼统排外这一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义和团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和团的思想是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中较少涉及的一个方面.甚至有的同志说义和团只有行动,缺少本身所发出的理论性文件,因而对它的思想脉络很难捉摸.笔者认为既有行动则必有思想指导,如果仔细探究,则义和团的思想还是有其轨迹可寻.  相似文献   

9.
义和团制造、利用迷信的行为动机,表现为三个方面:用法术抵御枪炮的原始动机、争取民众支持的动机和自我辩解的动机。分析义和团利用迷信的行为动机,有助于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义和团迷信行为。  相似文献   

10.
对义和团反帝排外思想,学界看法大体一致,但仍存分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再探讨,提出了对义和团“仇教”、“灭洋”认识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同治光绪年间活动在直东交界一带的义和拳是民间习武团体,它不扰民,初期亦不抗官,崇义尚和;习拳练武为的是强身健体、保卫身家.当地方官府站在洋教一边,义和拳民无路可走时才抗官.它不反政府、公开活动,因此它不是邪教.在民教冲突中义和拳站在民众一边,与洋教及教民抗衡,最终形成了下层民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义和团运动.史实证明: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遏制了他们瓜分中国的野心.叉和拳是邪教,义和团运动是历史的灾难,引来外辱、造成中国巨大损失的观点与历史事实不符,是对义和团运动的误读.  相似文献   

12.
徐桐等清流派,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仍然坚持尊王攘夷,洋人侵略中国,该杀,教民已为化外之民,不受保护,铁路破坏人民生计,该拆,与教民为难的就是义民。袁昶等长期办理外交,对外国比较了解,不赞成杀无辜的洋人、教民、攻使馆、与外国宣战,结果被杀,可见斗争之激烈。  相似文献   

13.
徐桐等清流派,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仍然坚持尊王攘夷,洋人侵略中国,该杀,教民已为化外之民,不受保护,铁路破坏人民生计,该拆,与教民为难的就是义民。袁昶等长期办理外交,对外国比较了解,不赞成杀无辜的洋人、教民、攻使馆、与外国宣战,结果被杀,可见斗争之激烈。  相似文献   

14.
15.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自发的农民爱国运动 ,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革命高潮 ,运动的性质表现在三个方面 :反对清政府的压迫和剥削 ;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坚决反帝的爱国运动并带有盲目的排外性  相似文献   

16.
义和团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其发生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地域文化和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义和团运动的"仇教"、"反洋"意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本能抗拒和抵制;反映了小生产者对中国传统生产方式留恋和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恐惧的文化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时反对一切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反动思想文化。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有了更理性的思考,同时也导致了二千多年传统文化所构建的民族心理防线的解体。  相似文献   

17.
从直鲁两地义和团相比较入手,结合直隶义和团运动从兴起到发展、高潮以至终结的各个阶段进程,论述了直隶成为义和团运动中心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载漪等深受儒家经典熏陶,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将导致亡国灭种。戊戌变法,均属秕政,光绪帝已失天下人心,应予废立。主张杀洋人,杀教民,与外国开战。把正义的反侵略的爱国主义变成了荒谬的盲目排外。思想落后于时代,终被时代淘汰。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