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张艺谋从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归来》作为今年最重要的电影改编案例,因涉及"文革"背景和改编者对原著的"大幅削减"引起争议。通过对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的细读,对小说内容进行细致比较分析,得出电影《归来》的改编主要采取了淡化政治影响、淡化个人与时代关系、简化家庭人物关系等策略,投射了当下社会的文化特征及创作者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一直被“中西分岐”、“土洋之争”等问题困扰。本文跳出单纯思考歌剧技法的窠臼,将创作、表演风格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结合起来。并通过两部不同时代的巅峰剧作--《白毛女》、《苍原》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对比,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优秀歌剧创作的关键要素,为歌剧创作者把握中国歌剧发展的脉络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艺谋电影的文化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色彩语言。肖似化代码、修辞性代码、风格化代码共同构成了张艺谋电影的红色代码能指。红色折射时代与社会,刻划人物及心理、营造意象与意境、表现思想与哲理,体现了丰富的美学价值。红色整合民俗、涉指伦理,具有深刻的文化蕴含。以红色为基调的多色彩结构,与电影其他要素共同构成张艺谋电影的视听语言系统,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电影艺术理念,一种新的电影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追溯一个民族文学语言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也是推动当下文化文学建设的有效途径。从另一个维度来看,文学语言的变革也体现了一个时代社会意识的革新,反映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变迁。探讨文学语言的变迁对研究社会历史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电影是文化交流的桥梁,随着国产电影在海外上映,中国的文化也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国产电影中有很多文化负载词,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以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中的字幕为研究语料,从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角度,以文化的准确传递为切入点,对电影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了分析,指出该片字幕翻译中的佳译和不妥之处,并提出电影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独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制度改革、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三个角度探讨了独立电影产生的时代原因以及青年电影文化中独立意识的扩散过程。从被动接受的地下电影到主动选择的业余电影,再到更加独立个人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独立电影逐渐远离了与体制的必然联系,进入生产与消费的自足状态。  相似文献   

7.
今年上映的一部《归来》又让人们开始讨论起张艺谋的电影。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导从处女作就开始收获的巨大成功让他不断衍生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近十年来,一系列的社会标签、国家形象、超生风波等与电影创作无关的话题占据了社会关于张艺谋的思考。人们对于他私人身份的关注似乎都超过了对于其电影作品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独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制度改革、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三个角度探讨了"独立电影"产生的时代原因以及青年电影文化中"独立意识"的扩散过程。从被动接受的"地下电影"到主动选择的"业余电影",再到更加独立"个人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独立电影逐渐远离了与"体制"的必然联系,进入生产与消费的自足状态。  相似文献   

9.
作为大陆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张艺谋的电影从创作走向上看,经历了一个由人文关怀到世俗关怀的转型过程。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90年代文化精神的嬗变、艺术家的个性气质,思想深度、创新难题等诸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转型的原因,同时还对张艺谋电影创作的未来走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张艺谋执导的《英雄》开创了国产大片的先河,一时之间,也成为人们众说纷纭的话题。本文将从电影的意识形态理论对《英雄》进行分析,说明影片中所讲的故事都与我们身处的历史环境和新的社会情境有着深刻的动态关联,《英雄》的故事其实就是当下时代的一个隐喻。  相似文献   

11.
试论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演张艺谋坚持用电影表达他的民族文化观,注重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关心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 状态,平实地反映人们的真实生活,着意人性的批判,保证电影既讲述通俗故事,又有思想内涵。他以独特的电影 语言、电影场景和精心的包装展示了民族文化的氛围,特有的叙事方式颇具民族韵味。  相似文献   

12.
在张承志的新疆经验和新疆书写中,对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认知的高峰体验开启了观察新疆的魅力之门,考古学学术素养和知识分子情怀引导作者走向了对边缘文化的认同。他以一种外来者的身份融入了当地人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生活,通过"美文"的言说方式解决文化隔膜的困境,由此形成其"文明内部的发言"的观察位置,为后来在写作中警惕和批判狭隘民族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提供了精神和生活来源。  相似文献   

13.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它较为突出地体现了张氏电影的一贯特征。文章主要分析其煽情策略和奇观制造,揭示在一些煽情桥段和奇观场面中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及话语立场;并通过它与张艺谋此前影片的关联,从整体上对张氏电影进行审慎的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14.
"文化英雄"的自我指认 --电影《英雄》的泛本文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以影片《英雄》诠释了他的英雄观,打造了当下的新概念英雄,即英雄当“胸怀天下”,从而标示出其文化身份,实现了其“文化英雄”的自我指认,使得这个精巧文本具有了泛本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1991年由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这部影片不仅代表了张艺谋影片的美学风格,而且从中可以发见第五代电影共同的美学风格.《紫蝴蝶》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2003年,由娄烨执导,刘烨、章子怡、李冰冰等主演的影片,这部影片不仅代表了娄烨影片的美学风格,而且从中可以发见第六代电影美学风格的重要向度.第五代电影试图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偏向宏大叙事,电影借助视听效果、情境氛围、剧情人物等体现鲜明的民族历史性,象征寓意性强烈.第六代电影充斥着不确定性和怀疑态度,表现在视听上的反讽性、碎片化的叙事、虚无感的人物形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历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开、闭幕式和张艺谋等人导演的“印象系列”都大量使用各地民族元素进行艺术创作。文章将二者视作“文化生产”的呈现方式,指出文化生产使民族资源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新生,但又存在着被误读、利用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张艺谋电影的唯美倾向——评《十面埋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十面埋伏》,从其放映至今,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作为一部东方的爱情故事,引发了西方民族新奇的审美愉悦,这是中国电影的喜事,但是国内对《十面埋伏》的评价则是褒贬不一。在《十面埋伏》中,张艺谋导演无论是题材的以小博大,凸现视觉表现性的精美画面的运用,还是独到的音乐运用,均体现了他独特的美学倾向。《十面埋伏》给观众带来了美的感受,带来了心灵的愉悦。  相似文献   

18.
在考虑时代背景和文艺思潮的前提下,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张艺谋的生活经历和精神气质对其婚恋剧创作的影响,探寻其创作后面隐藏的心理动机。张艺谋婚恋剧的创作与其个人的压抑经历、婚姻嬗变和对真情的渴望密切相关,但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精神气质也有机地融入了时代背景和文艺思潮之中,从而获得了时代的认同和观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9.
论张艺谋电影的视觉表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表现性是张艺谋自觉的艺术追求,也是他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张艺谋电影艺术的视觉表现性突出地体现在他对造型、构图、场面、场景、光色等电影画面元素以及音乐的运用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