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蕾 《成才之路》2012,(28):35-35
《老王》一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源于作者的"愧怍"之情。从老王的基本信息中可见老王的不幸,从作者回忆的老王的几件事——送冰、送人和送鸡蛋中,可见老王的善良。不幸而善良的老王把我们当做亲人,而"我"却忽略了老王的真心真情。老王淳朴、善良、正直,这是一种从社会底层,从普通民众中发出的光芒,然而"我"没有更好地善待、理解老王,多少年来,作者"不安""愧怍"。  相似文献   

2.
多次听初中老师上《老王》(人教版八年级),也多次听高中老师上《老王》(苏教版必修三),看到绝大部分课堂都比较关注“老王是怎样一个人”.且更多地让学生体会他性格中“善”的一面.而比较忽略伴随老王一生的“苦”。  相似文献   

3.
马志伦 《现代语文》2011,(6):110-111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记人散文,作者在写老王这个人物时,大多是用描写和叙述,很少议论和抒情,表现老王的"苦"与"善"都是让事实来说话,正因为如此,老王的不幸命运和内在的善良品质更耐人寻味了。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老王》一文的教学中,讨论老王善良真诚性格的时候,都会分析到老王为杨绛先生做的三件事情,送冰、送默存、送油蛋,并在金钱上不作计较。但我们不妨反向思考一下,为什么老王对杨绛一家那么好?  相似文献   

5.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教读课文。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在想,杨先生因什么而对老王感到愧疚?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幸运的人"而老王是个"不幸的人"?每个读者都试图解读杨先生的这份情感。笔者觉得杨绛先生写作《老王》之前,应该曾多次回顾自己与老王交往的点滴。几年之后,她觉察到了自己感到愧疚的原因,这就是:她没有真正地理解老王的内心需求,因而在他们之间的交往中,他对她、她对他付出的情感是不平衡的。情感的天平在老王那头重,在自己这头轻。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相似文献   

6.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佳作。作为教材,解读文章和课例在各类语文教育教学期刊上不断出现.老王形象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苦”和“善”。其中重要片段: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先生.大多解读为表现了老王的淳朴善良和知恩图报的人性之美。近日读金易、沈义羚的著作《宫女谈往录》,发现其中“辞路”的情节与老王赠香油鸡蛋相仿佛.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恐怕也是“辞路”来了。而对老王来说,“辞路”表明的不仅是人性之善.更多的是一种尊严诉求。  相似文献   

7.
老王     
著名作家杨绛的《老王》是一篇经典的散文,文中用充满同情的笔调写了一个忠厚而不幸的底层劳动者。老王是一个车夫,光棍一人,生活困苦,身体又残疾,然而他心地善良,沉默的举动中显出对生命的尊重。无独有偶,罗伟章的小小说《独腿人生》中也写了这样的一个车夫。一样靠蹬人力三轮车吃饭,一样的身有残疾,更一样的是闪烁在他们内心深处的人性的光辉。本期"教材解读"栏目约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暗夜里的光芒》来解析《老王》,并特别附上了《独腿人生》,希望借此能够带领大家去走近老王,认识老王以及和老王一样的人。(雨羽)  相似文献   

8.
朴素的写作     
吴远道将新出版的小说集《哦,纯姐》送我,让我分享他成就的喜悦。我很高兴能读到他的作品结集,这不仅是因为他个人写作取得的成绩,也是凶为在如此浮躁的社会氛围里还有人执着于文学而感到慰藉。  相似文献   

9.
<正>不久前,听了一节语文课,内容是杨绛的《老王》,课堂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布置任务):文章告诉我们,老王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并且画出文中表现老王"善良"特征的语段。学生:边读边画。全班交流:学生朗读画出"老王接送默存不要车钱""送大鸡蛋"等语段。总结:老王的确是一位善良的人。  相似文献   

10.
关于《老王》中的人物老李,多位作者作了解读,大多认为文中的老李对老王的死很是冷漠。童志斌、李圆月两位老师认为:“老王和老李同住一个院子,做同样的工作,同属‘沉默的大多数’,至少是比较亲近的‘熟人’,如此冷漠,令人费解和深思。可以说,老李这个普通小人物代表的是一个群体,下层人对下层人的漠然,比来自不同阶层的歧视更伤人。”  相似文献   

11.
后起之秀     
老王手捧着最新的一期《文学青年》端坐在书桌前,桌上一杯新沏好的茶微微地冒着热气。老王仔细读完了一篇号称是少年作家写的《论卡尔维诺与王小波的想像》的文章后,眼中放出一道凶光。他有些气恼地把杂志往书桌上一甩,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水,随即在鼻中挤出一个鄙薄的“哼”字来。老王是个作家,他不喜欢少年写出来的东西是文学圈里众所周知的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老王不喜欢少年作家的真正原因。老王身为一个作家,自然希望儿子小王子承父业。前两年少年作家刚流行时,老王便让小王多写点文章以便扬名,同时老王自己也在各大报刊发表评论,鼓吹少年…  相似文献   

12.
杨绛的散文名篇《老王》刻画了老王“金子般的心”和“善良”的品格。命运悲苦而又无比善良的老王,不仅让杨绛“愧怍”,而且让很多读者也心有戚戚焉。可文章最后那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让许多老师难明其理。有些教师在解读时只好硬生生地把教参上的现成说法直接端给学生。这实际上是没读懂文本的体现,是对文本的浅入浅出。  相似文献   

13.
《老王》是统编本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写人叙事性散文。大多数教师对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以文本的思想内容为重难点,忽视了这篇文章的结构教学,而杨绛先生在这篇文章的结构编排上是颇具匠心的,对结构进行教学,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更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而结构教学并无定法,笔者遵循新理念,一改传统结构教学方式,对《老王》的结构做了一个教学设计,即通过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编排《老王》结构,让学生对文章结构有深刻的把握,对文章的主旨也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正猎人老王是一个十分爱抽烟的人,邻居都劝他戒烟,但老王就是不听,还是天天抽烟,他越来越瘦,简直就像一根电线杆。他的女儿不忍心让父亲继续消瘦下去,就把老王的香烟和打火机都埋在了狗熊谷里,好让父亲能远离它们。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狗熊阿黑在狗熊  相似文献   

15.
今天的老王显得那么的神采奕奕。几个月的辛勤工作使他终于换得了一套自己满意万分的新西装。事实也正如此:衬衫的领口是如此坚挺;柔软的仿丝制面料驯服地贴着他微微鼓起的小肚子;外套上的金色钮扣探照灯般亮得逼人眼睛;笔直的裤线简直像用米尺量过……老王轻轻系了系领带,大步迈进了公司大厅。新西装简直拥有神奇的魔法,老王这么想着。因为当他从过道中走过时,每个人都向他投来喜悦的目光和甜甜的微笑。大家笑着从他身边经过,始终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新“行头”,那目光仿佛在说:“老王,今天您真是精神!”就连平日里的竞争对手,今天眼里更多…  相似文献   

16.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作品。作品最后,"老王"拖着命悬一线的病体,来到作者家中。他来干什么?杨绛先生的理解和写作是,"因为他来表示感谢","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杨绛先生说,老王是来表示感谢的。既然是感谢,显然在杨绛先生看来,作者及其一家有恩于老王。杨绛  相似文献   

17.
杨绛散文《老王》有三处阅读难点,其中对第一处的理解最为关键——杨绛对老王临终前送香油鸡蛋时的外貌描写.散文“写实性”和“自述性”的特征决定了其阅读更须要读者“知其人”(了解作者),“论其世”(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我们把老王和杨绛的关系放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并细读文本时,就会发现杨绛对老王临终前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文革中杨绛被扭曲的心理和人性.当我们实现了知人论世与文本理解的关联时,对《老王》一文中的阅读难点就有了合理的解读,对《老王》一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相似文献   

18.
《老王》一课的教学侧重点是在“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讨论和理解上,难点是体会老王与杨绛及钱钟书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细研课文。体会细节①“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②“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相似文献   

19.
《老王》是杨绛女士的一篇散文,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老王”有姓无名,靠一辆三轮车为生。他瞎了一只眼,终生未娶,孤苦伶仃,住在都市中荒僻“塌败”的小屋里,生活异常凄苦。老王心地善良,老实厚道,重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老王》以作  相似文献   

20.
“失群落伍”是杨绛《老王》中为描述老王的心理状态而使用的一个词。“失群落伍”既是老王惶恐的原因,也是老王当下的处境。“失群落伍”兼有孤单和被时代抛弃两层意思。老王是被时代抛弃的,“失群落伍”是他“单干户”的求生方式,他孤独的“失群落伍”是简单至极的人际关系,沦落到只有一个顾客的营生状态。“我”也是“失群落伍”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