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孙龙子·指物论》回答了“名”何以能指“实”,“物”何以能实现。“指”为“意之所趋”,即意识的意向性,“物”则是在意识中显现为实在的“物”。 《指物论》的宗旨“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意为:一切显现为实在的物都是意识意向性所指的对象,而意向所指的对象并不是作为精神活动的意向自身。 语言的指称性产生于意识的意向,所生,所以“名不为指”。“物”是意向的对象,但意向的对象不限于显现为存在的物,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篇章指示与内指照应作用不同,但是却经常容易混淆不清.从三个主要方面分析篇章指示与内指照应的使用以及区别.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完成指示的参与因素不同,即是否有语境参照;篇章指示中的先行词与内指照应中的先行词的不同;指示语与其指称对象的关系,即在篇章指示中是指前指后的关系,而在内指照应中是互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义、含义、对象、意向相关项以及观念常常可以通用,但它们之间又有细微的区分。含义适用于语言逻辑分析,意义适用于意识行为分析。意义可以是感知的内容,也可以是单纯的意向对象。意向相关项是意义在意识行为中的推广,它偏重于意识中的表象而不是实存的感知对象。作为表象的意向相关项由对象核和规定性内容两部分构成。意向相关项的意义主要指决定表象展现方式的规定性内容。对象核是意识行为中不变的最高属,它以观念和含义的方式在语言中得到表述。  相似文献   

4.
指称问题是分析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以往的探讨大多不加区分地使用指称和指称对象,这大大影响了我们对弗雷格思想的理解。事实上,指称是意向指向关系,而指称对象是客观事实或事态,含义确定的不是指称对象,而是指称。因此,能被指称的指向关系都具有能被理解的含义。所不同的是,具有真实事实或事态的就具有了真实的含义,否则,只具有意向含义。  相似文献   

5.
创业意向可以很好地预测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制定良好的创业意向评测方法对指导创业教育更加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使用创业意向调查问卷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武汉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中仍有30%左右的潜在创业力量,具有巨大的创业潜力;艾森克人格成分中外向性及神经质与创业意向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外向性与创业意向之间存在正相关,神经质与创业意向之间存在负相关.综上述,大学生创业意向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研究对象限于一个省还存在样本量小和研究不全面等问题,进一步研究可以通过不同人格理论和量表对两者之间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哲学史上,指称与实在、知识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关注的焦点。在弗雷格开启现代分析哲学传统中指称研究的同时,胡塞尔也在现象学传统中将指称诉诸心理行动。基于意图的指称表明指称行动的意向性特征;而指称物的心灵维度则刻画了被指称对象的当代心灵哲学视角。  相似文献   

7.
通感意象是文艺作品中通过通感所产生的意象.所谓通感意象的“间体”结构,是指这种意象在存在方式上介乎于其他存在物之间.通感意象的“间体”特征包括两层内涵:第一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之间;第二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其他意象之间,具有某种“意象间性”.前者是一切意象的共同特征,后者则是通感意象的特定属性.通感意象之所以具有这种“间体”特征,是因为它是一种意向对象,是创作主体意向性活动的产物.这种意向性活动,既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也发生在各种感知经验之间,由此产生了通感意象的独特本质.  相似文献   

8.
指称是所指与被指之间的关系.它分为篇章性和情景性指称两种,也就是说,指称对象存在于语篇内或语篇外.从而,指称被分为内指和外指.内指所指对象的确定是对语篇内指称的语义理解,而外指所指对象的确定是对语篇预期意义的语用推导.Halliday和Hasan认为内指可将语篇连接在一起,衔接是作为一个语言学概念来说明这种语义关系.全文通过分析广告语篇中的人称外指阐述了衔接是语句中语言成分间的语义关系,连贯则依靠读者对语篇中语句间语用关系的假设或理解.就外指而言,连贯是通过情境中对外指的理解和其他假设的语境效果的加强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广义的离职(turn over)是指劳动的移动,即劳工从一个地方移动至另一个地方。狭义的离职指从组织内部往外部的劳动移动。离职意向是指员工在特定组织工作一段时间,经过一番考虑,蓄意要离开组织的意图,是一种潜在的离开组织的愿望。离职意向是员工实际离职行为的“预测者”。影响员工离职意向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来自社会、组织及个人,其中有客观的社会不可控因素,也有主观的个人心理因素,还有组织内部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0.
浪漫精神是人类运用艺术方式超越感性世界的束缚,寻求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而体现的一种意向,它是文艺的灵魂,是人类主体性(能动性)最生动的一种体现.而现实精神是指人类运用实践的手段超越感性世界的限制,以达到某种功利目的,从而获得相对自由的精神意向,它是人的主体性最实在的确征.现实精神无法解决经验与超验、有限与无限、存在与思维、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自由与必然、人本与文明的普遍分裂的问题.两难抉择的苦恼、领悟神秘的感觉,只有精神才能解决.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无数漂泊的自我虽在无遮拦的空间游荡,却像孤魂野鬼似的失却了忆念中的家乡,他们需要寻找新的精神家园.人们呼唤柔情是因为世界变得冰凉,人们留恋诗意是因牧歌不再在田园响起.无论现实精神如何光大发扬,浪漫精神依然在人们心中飘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