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土小说出于稗官,意在善述故事;西洋小说起于神话,亦意在善述故事;这时候小说历史本没有什么区别。但西洋近代小说受了实证科学的方法之影响,变为专重善写人情一方面,善述故事一方面遂完全划归历史范围,这也是学术界底分工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育之宗旨     
<正>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  相似文献   

3.
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寓言小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中蕴含的"知音"文化为故事本身平添了一些传奇的色彩,也使得不少老师愿意并深入探究将其转换成课堂的教学价值。翻阅《辞海》,对"知音"一词的解释为:相传春秋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听出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促进,德育教育也应如此。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的美好的“善根”。德育,是一门科学,其实更是一门艺术,因此,我们要用德育的艺术,通过激励、唤醒、鼓舞等多种手段来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信其道受其教”。一、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半句六月寒有一则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926年,山东大学的校长王寿彭,时任山东省教育厅的厅长,他曾许诺:谁如果连…  相似文献   

6.
郭氏之墟     
刘向  刘向 《现代语文》2004,(3):10-10
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音,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新序》  相似文献   

7.
一、此“物”无声胜有声商品包装,自古就有:“货卖一张皮”之说法,是我国旧商界流行的一句行话.在《韩非子·外储说》中就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叫“买椟还珠”:楚国有卖其珠子郑者,为木栏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也.可见,在两千多年前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已经十分用心去从事商品包装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戴双翔 《中国教师》2010,(17):21-22,28
<正>一、教学是"以善致善"的实践活动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以善致善"的实践活动。它以善的行为、善的内容来锻造善的心灵、实现善的目的,为善之行、趋善之的是其根本特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在于学生的发展,因而在当前,推动人道教学、追求教学公正、实现  相似文献   

9.
阅读下段文言文,按文后要求答题。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而问之或曰郭氏之墟也复问郭氏曷为墟曰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善善恶恶乃所以为存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责己而不用则怨之恶人见其贼己而不好则仇之夫与善人为怨恶人为仇欲毋亡得乎 [注] 故墟:故城、已废的都城遗迹。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判别下列句中所点的标点放到上文中去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则在横线上重抄文句  相似文献   

10.
李咏芹的小说《媒体这江湖》用媒体人自己的故事,浮世绘一样展示了他们的江湖及这个江湖所映带的江湖。作者画人状物善取近譬。编辑记者出身的她完整展示了其职业亮点:简明扼要的素描造型能力。这个亮点还深得中国古典列传、笔记文体中叙事之圭臬。小说中的静态素描、动态切换极善聚焦,能呈现非常鲜明的镜头感、画面感。这种记者文法加传统素描尤其体现在人物刻画方面。其职业精神和传统素养体现在故事构造上则是:讲故事点到为止,善于穿插,长于结尾,且不乏伏脉。看似闲笔,实际上是经营的结果,不留斧凿痕迹。不管是经营结构,还是修理文辞,风格手段是才更是情、是力更是识、是胆更是魂。小说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熟参,极尽当行本色。  相似文献   

11.
桓谭《新论》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而问之。或对曰:‘郭氏之墟也’,复问:‘郭氏曷为墟?’曰:‘善善而恶恶焉。’桓公曰:‘善善恶恶乃所以为存,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  相似文献   

12.
教育善的求索:实然与应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伦理学作为一门求索教育善的真谛及其实现的学问,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其研究必须注意以下方面:在教育伦理的规范建设中,不仅要设定教育者行为之应然,而且要昭明这种应然之内在依据;在教育伦理的目标设定上,既要坚持主导道德的一元性,又要承认多元道德取向的现实合理性;在教育伦理的功能向度上,不仅要注重贬抑教育行为之“恶”,又应褒扬教育行为之“善”;在教育伦理的价值追求上,不仅应研究个体如何致善,而且要关注社会善的实现。相信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切实关注和有效解决,将有利于提升教育伦理学的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死亡的审美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类怎样以他的自由精神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和困顿。西晋时期干宝的《搜神记》就记载了不少有关死亡的故事,可归纳为四类:轮回转世故事、死而复生故事、因果报应故事和人鬼相通故事。这些故事或以艺术为中介,展示出精诚之至的情感之美;或以道德为中介,展示出真与善的伦理之美。  相似文献   

14.
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以发生在英国17世纪的清教革命为讽喻对象,并试图为革命的失败寻找宗教上的解释。在弥尔顿看来,《圣经》故事里人类的堕落是其自由意志的选择,必须为之承担相应的后果,而人类的重生要经过一个从善到恶,再从恶到善的辩证发展过程。《失乐园》体现了弥尔顿希望调解信仰和理性之间的矛盾从而从理性的角度解释信仰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形篇中,有一段精彩的关于制胜原则的文字,作为我们本文开篇最适合,原文是: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3题。子产为政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丝竺谓至广曰:“跳乡校,何如?”至广,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烤,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香则行之;其所恶者,否列改之。是否师也,若之何饭之?我闻忠善以扭怨,不闻作成以防怨。色不逮止?然扰防川:大  相似文献   

17.
[原文]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  相似文献   

18.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19.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的故事:臭名昭著的妖怪普罗克鲁斯特斯利用他的床杀死过往的旅客.他“和善”地将所有路过这里的人请到家里,让他们放松—下疲惫的身体.但当客人睡着后,他就开始折磨他们:要求客人的身材必须符合床的大小,如果客人的腿或脚搭在床沿上,他就将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将客人拉长,直到将客人折磨死.  相似文献   

20.
对荀子伦理及政治思想的论述,所在多有,我不拟累以篇幅。本文将着重讨论荀子在性论及礼论上的逻辑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必然的理论后果。就人性而言,荀子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性恶》言:“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在荀子看来,人都是生而自私自利的。其所以善,是后天积伪学习的结果。在此意义上,他说:“涂之人可以为禹”(同上),“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圣人者,人之积也”(《儒效》)。意谓人类均可通过善的累积这一量变达到质变而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