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5月19日,法国一位名叫罗贝尔·拉封的出版商在巴黎与世长辞,享年93岁。5月20日,法国《费加罗报》发表了一篇图文并茂的关于罗贝尔·拉封的文章,深切缅怀这位法国著名的出版商,法国其他报刊也作了报道,高度评价拉封,  相似文献   

2.
李凤 《世界文化》2012,(10):22-25
娜塔丽·萨洛特(Nathalie Sarraute,1900-1999),是当代法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法国权威杂志《文学杂志》第500期法国女小说家专刊上,萨洛特占有一席之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她排在杜拉斯之前。萨洛特不像杜拉斯那样是媒体追逐的对象。法国评论家称娜塔丽·萨洛特是“当代法国文学界的居里夫人”,她默默耕耘着自己的园地,用毕生的精力寻找合适的词语来界定我们这个未知世界。萨洛特为我们描绘了我们每个人曾经预感过的,同时又是从来没有人系统表达过的心理活动。她在写作风格上大胆创新,无论是在小说创作还是小说理论方面,萨洛特都理所当然地是“新小说”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法国歌剧和教堂乐作曲家古诺1818年6月17日出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是画家,母亲是个优秀的钢琴家,使古诺幼年就受到音乐的薰陶。古诺在圣路易公立中学完成学业后,进巴黎音乐学院,由导师阿莱维教对位;又在费尔迪南多·帕埃和让·弗朗索瓦·勒絮尔两位导师的指导下学作曲。1839年,古诺荣获罗马大奖。他在罗马期间,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辉煌的教堂音乐,同时也谱写了两首弥  相似文献   

4.
她是保守与传统的叛逆,以毕生的精力和最大的勇气打破社会的陈规旧俗追求完全的自由;她是降临人间尽现艺术极致的仙子,举手投足之间无一不让人们被其精湛而又自然的舞之魅力深深打动;她更是饱经苦难却永不言败的精神感召,无数次涅磐又无数次浴火重生,在绝望深渊中依旧对信念不离不弃坚定地开出更加绚烂夺目的人生之花,强烈地震撼并影响着世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印度画家拉维·瓦尔马华隹编译拉贾·拉维·瓦尔马是印度无与伦比的绘画大师。他是第一位掌握透视法、使用人体模特儿来描绘男女诸神的印度画家,他的画作不仅打动了达官显贵,也吸引了平民百姓。他的作品的广泛流传,使他这个虔信神灵的贵族画家家喻户晓,而在他以前,印...  相似文献   

6.
日前,旅法画家朱德群于巴黎集美博物馆展出题为《白雪·金黄·天蓝》的彩绘瓷器展,乃其2008-2009年间在法国国立塞弗尔陶瓷厂创作的57件作品。  相似文献   

7.
2013年盛夏时节,一个名为《面具·灵魂的艺术——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馆藏精品》的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隆重开幕。国博馆长吕章申、中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副局长谢金英、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张建新,法国驻华大使白林、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长斯特凡·马丁、藏品部主任伊夫·勒福尔,  相似文献   

8.
张林初 《世界文化》2007,(12):18-19
小个子、肌肉结实、圆脸,一双炯炯有神、狡黠的眼睛,满脸的胡子,嘴里经常叼着一支香烟,头戴一顶圆顶礼帽,手拿一根手杖,这就是阿尔班·米歇尔(1873-1943)。米歇尔先生(人们是这样称呼他的)什么都管,从审阅书稿到管理人员,他把出版社看作是一个人的身体,什么都要关照到。米歇尔还是位美食家,但极力回避社交活动。米歇尔十分喜欢打猎,这是他除了出版事业外的惟一爱好。米歇尔曾说过,“我像爱护家人一样爱护我的作者”。许多作者如多热菜斯、伯努瓦、卡尔科、罗曼·罗兰等和米歇尔保持很好的关系。而他们也给米歇尔带来了许多荣誉。  相似文献   

9.
正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学传统,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无数的诗人、学者,他们中有的已经闻名世界,如泰戈尔、普列姆昌德、奈都夫人,但也有很多人至今不为我们所熟悉。拉胡尔·桑格里德亚英(Rahul Sankrityayan,1893—1963)就是其中之一。拉胡尔一生颠沛流离,但他却对知识有着恒久的追求和渴望。他精通三十多种语言,发表作品超过140种,包括小说、戏剧、散文、游记和传记,也有宗教(主要是藏传佛教)研究著作,他被称为"印度旅游文学之父""最伟大的学者"(Mahapandit)。  相似文献   

10.
法国既是一个“文学王国”,又是一个“文学奖之都”。法国的文学奖分为官方扣民间两大类。官方奖又有国家级奖和地方级奖之分。民间奖大多由出版社、作家团体和文化协会设立。  相似文献   

11.
冯羽 《世界文化》2007,(6):49-49
拉考克位于英格兰中部,属于英国威尔特郡,气候温暖,四季景色各异。小镇早在萨克逊人统治的时代就曾出现过繁荣,只是那时来到小镇的人并不知道什么是魔法学校,他们来到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进行羊毛贸易,小镇的大街小巷都被羊毛商人挤得满满的。小镇也因为羊毛贸易而十分富足,到中世纪末期便达到了顶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6日,法国各大媒体发布的一条消息使一场持续近半年的争论逐渐平息——法国文化部与阿联酋政府签署的一项“世纪合同”。该《合同》约定,法方帮助阿方在其规划的阿布扎比“幸福岛”综合旅游开发项目框架内,将建设一座总面积2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博物馆,《合同》涉及金额10亿欧元。如此的“高消费”将为波斯湾带来“特殊享受”——阿方的博物馆可挂“卢浮宫”的牌子并可连续使用30年,  相似文献   

13.
最近,法国出版界推出当代作家保尔·莫朗的短篇小说全集作为出版法国文学名著丛书的一个步骤。保尔·莫朗与法国当代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让·科克托和保尔·克罗第尔等都是文坛挚友,有莫逆之交。莫朗与他人不同之处是他一生酷爱旅游,足迹遍天下,旅程一个接一个,以致于巴黎成了他来去匆匆的栖身之地。莫朗的环球旅行始于1925年,游遍天下名山大川、旧城故堡,他自认对他影响较深的旅行要数中国、日本、新加坡、纽约和法兰克福之行了。莫朗原本是法国外交部的一名高级官员,而正是这些旅行、尤其是东方之行使他解脱了行政官僚主义的烦恼,同时又给他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14.
董爱春 《大理文化》2014,(10):87-89
“朱苦拉”彝语的意思是弯弯曲曲的山路。一个以弯弯曲曲的山路命名的村落,你可以想象出它是什么样子。在我的印象中,朱苦拉是一个要走“九十九道弯、八十八道坎”的地方,从平川街到朱苦拉51公里的里程全是陡峭的盘山路,坑洼不平的土石路面,一边是悬崖,一边是万丈深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由于交通不便,朱苦拉与世隔绝,人迹罕至。  相似文献   

15.
正14岁的男孩儿约瑟夫·乔正在去学校的路上,他胸前佩戴的那颗黄色大卫星异常刺眼。经过一家游乐场时,他羡慕地注视着那些在其中肆意玩耍的人,却因"犹太人禁止入内"的标志而只能在一旁看着。法国电影《围捕》便由此拉开帷幕。犹太男孩儿乔和他的父母、姐姐们生活在巴黎的蒙马特高地,他们和周围的很多犹太居民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随着纳粹德国的一步步逼近,一切平静都将会被打破。  相似文献   

16.
一位女士,她能写出畅销好几万本的言情小说,尽管这些小说现在已被人遗忘,与此同时,她的机智诙谐的抨击大大激怒了拿破仑,以致拿破仑命令她永远不准在距巴黎120英里以内的地区居住;一位真正的革命的朋友,尽管恐怖时代夺去了她的一些最亲密的朋友的生命,她也毫不退缩;一个  相似文献   

17.
在法国的大城市中总能看到头围方巾、身着长袍的阿拉伯男女移民。这些移民多来自法国原殖民地和海外保护国。20世纪60年代后法属殖民地获得独立,大量原殖民地国家的移民留在法国并加入了法国国籍,尤为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人为多。此后,阿拉伯移民陆续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移入法国。目前,在约占法国人口总数8%的外国移民中大多数来自阿拉伯国家。  相似文献   

18.
英子 《世界文化》2012,(10):56+61
法国巴黎凯旋门又称雄狮凯旋门,或戴高乐广场凯旋门,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为巴黎四大代表建筑(其它为艾菲尔铁塔、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之一,也是法国政府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位于法国巴黎星形广场中央。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取得胜利,拿破仑夺取政权。为了表彰军队的武功,拿破仑下令修建凯旋门,而且一切都要按古代罗马帝国的文化风格来建造。于是,建筑师们一反当时流行的柔靡繁缛的洛可可式建筑风格,寻找到了更符合理性及科学的新艺术观来赞颂大革命  相似文献   

19.
法国的面包     
人们对法国大餐印象深刻不仅限于法国菜,还有法国面包。法国人对面包如同中国人对米饭一样,食者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贫富贵贱。但有一点不同的是,中国人不是一天吃三餐米饭,只午餐和晚餐吃,西方的面包可是从早吃到晚,顿顿都有。中餐讲究什么菜配什么饭西餐则什么菜都能配面包。面包涂黄油加咖啡是典型的法式早餐,午餐和晚餐不用说了,连喝汤吃面都有面包配餐。我们在中国餐厅吃饭,米饭是单叫的要付费,不叫没有。西餐中面包不用叫,待者自动端上面包,而且不要钱,多吃也设关系。 连没到过法国的人都知道,棍子面包起源于花都巴黎。…  相似文献   

20.
楠子 《世界文化》2012,(5):56-57
法国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风格的基督教教堂,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庄严、最完美、最富丽堂皇的杰作,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畔,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