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国故”所蕴含的存疑与平等意识,明显地汲取了五四民主精神;“整理国故”所采用的实证主义方法,体现了五四的科学精神;“整理国故”与“文学革命”有机互动,深化了“文学革命”的内涵;“整理国故”的思想主旨是创造新文化;“整理国故”虽有偏差,但其本质与主流同五四新文化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国故"的释名、学者对"整理国故"的不同态度和胡适整理国故的目的和方法及其实践效果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整理国故"之争的前因后果,指出胡适对中国古籍用科学方法作出的全面整理,目的在"化玄妙为平常",用以"打鬼".本文并指出整理国故的正、负面效应及其现实意义,澄清了这次争论的种种迷雾.  相似文献   

3.
“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整理国故运动”被视为一股反动的思想逆流迭遭物议,批评它背离了五 四新文化的方向。而实际上,“整理国故运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的产物,不仅没有与之相 背离,而且还是它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延续和深化,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具体 说来,在研究态度与目的上,胡适等人主张用“评判的态度”去“整理国故”,“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这一思想明显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的理性批判精神;而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他们也倡导以一种 “平等的眼光”扩大“整理国故”的范围,并号召“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这一见解更充分弘扬了 五四新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与此同时,“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也作出了 积极肯定的评价,由是超越了简单一元的文化替代论,极大地深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 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以胡适为中心的整理国故论争中,新与旧、中与西之间的对立与对话又一次集中地呈现出来。整理故国运动是胡适等人对“如何成一新中国之新文明”的集中思考。  相似文献   

5.
胡适1917年提倡"文学革命",1919年提出"整理国故",其反封建旧文化的思想是始终如一的,目的是"输入学理,再造文明."  相似文献   

6.
"整理旧文学"与"整理国故"——论郑振铎治学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代历史记忆,"整理国故"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运动.延至文学领域,胡适以历史方法考证文学,开文学考据化的风气之先.在此背景之下,郑振铎提出"整理旧文学",其整理范围和方法与"整理国故"遥相呼应,并借助<小说月报>等文学传播媒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个性与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7.
胡适在五四后期力倡整理国故,并以再造文明作为手段,历来学者褒贬不一。若仅就胡适在运动中的行为来考察其整理国故思想,实际上很难切中肯綮,文章从胡适成长及其所受教育这样一个全新视角来挖掘胡适整理国故思想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从浩如烟海的古代书籍中披沙拣金,建构相对严密的文论体系,民国文论的体系书写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西学检讨下的自行调整活力,显示民族文化应对时代感召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划定概念的义界、安排文论的撰写体例、重新设置文类秩序、阐释文论论述的分期观念,民国文论的体系话语编织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现代文明镜像。1920年代发凡起例的整理国故运动,其科学理性和系统眼光推动了民国文论书写的独立进程,显示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9.
整理国故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现代学术的建立与现代精神的建构均有重要价值,但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史叙述中却受到不应有的冷落甚至贬抑,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渐次得到贴近历史的重新评价。反思整理国故的历史评价,至少有三点教训值得认真汲取:政治决定论、二元对立论、片面方法论。文学史现象的评价应该从历史出发,充分注意历史的复杂性与文学的独特性,在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论。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戏曲研究成就非凡、特色独具。笔者以为,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和当时的整理国故运动中,力图探讨这一特定时期戏曲研究的总体特征和生存状态,进而解构其兴盛之内外机缘,对其在戏曲研究史上的意义和价值作出判断和定位。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思潮"的传播推动了整理国故运动的兴起和深化,其所倡导的"科学的方法"和"评判的态度",对当时国学研究领域的许多学派学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整理国故运动中,西方的一些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治学方法得以在中国传播,并在学术实践中日益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在建设"合于世界发展潮流"的中华新文化、促进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等方面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所处的时代朝代、分布与区域情况、种类和涉及的民族、宗教等问题进行系统地归纳和阐述;指出了其所具有的世界性的价值和影响;认为“国保“与“国遗“两者之间有不少是互相结合、密不可分、静动相关、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相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受前几年国内学术界、思想界"国学热"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一度升温等现象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前后颇具影响力的以旧学整理为主要内容的"整理国故"运动,在2000年前后再度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特别是国内学界的重视,引起了众多学人的关注并参与研究,这与建国之初"整理国故"在国内学术研究中备受冷遇和批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此相关的一些新材料、新观点和新著述也纷纷问世.在新的研究视野里,整理国故不再是"狂舐千年枯骨",而是"以科学的精神与方法反对对主义的迷信,反对对思想的独断与专制,在学术上、政治上均有重大的意义".整理国故并非回到"晚清",而是发展了晚清以来存疑平等的学术精神,其主旨是"再造文明"--创造新文化.在反思顾颉刚发起的疑古辨伪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的某些全盘否定的偏激态度和治学观、阐述其学术思想和活动的历史局限性的同时,更指出疑古辨伪运动并非以破坏古史摧残民族自信为职志,而是要通过祛疑以坚信,去伪以存真,最终在伪古史系统的废墟上重建科学的真古史.这些都把"整理国故"的研究日趋推向客观与深入.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在当下显得非常紧迫而可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发展文化旅游;二、组建现代企业;三、组建文艺演出团体或电视栏目;四、组建创意开发公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辨析并界定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探讨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论述了我国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大国在保护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大家赵翼的读史笔记,亦是一部有名的乾嘉历史考据学著作.然则《札记》并非一般性质的考据史,而是将历史考据与史学评论有机结合.《札记》中,有证有论,考证史料,评论史学之优劣得失;考据史实,议论治乱兴衰之经验教训.考证之中不乏立论,议论之基在于考证,证与论的有机结合,使得这部札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特殊的创作背景下,《札记》中评书、知人、论事具体体现了赵翼的“证”与“论”,也由此角度去看该书的地位、影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WIPO与UNESCO围绕产权横向分工予以保护,UNESCO与各缔约国围绕主权纵向分工予以保护,各缔约国国内围绕政权综合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8.
晋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传承保护晋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晋城、增强晋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