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为中国文坛引进了观察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时写出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使新文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三位主要作家由于各人的经历、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不同,个人观察都市表现都市的角度、方法、深度也就不同。本文简单分析了他们都市感觉的不同特点,并在与茅盾张爱玲两位都市作家的粗略比较中揭示新感觉派在都市文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
新感觉派和张爱玲在死亡意象的择取和表现上呈现出不同的创作景观。不同的性别气质导引他们择取不同的空间意象:公共区域和私人空间。相异的文学理念产生对都市的不同的观察视角:前者致力于传达都市感觉,后者致力于人性摹刻。从意象与主题结合的表达效果来看,新感觉派作品中的意象与主题呈"粘合"之态,而张爱玲作品中的意象设置与主题表现出一种融合之状。新感觉派和张爱玲的创作都使都市生存抹上死亡的阴影。相比较而言,新感觉派作家对死亡的认识流于肤浅和感性,而张爱玲则进入了更为理性、自觉的层面。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和40年代的张爱玲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有关上海的城市记忆,他们创作的差异既与上海的现代化进程有关,也离不开自身性别和个体体验,但两者都为人们提供了新鲜的都市经验和阅读的陌生感,也都表达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寂寞和苍凉。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形成的,但在中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中国新感觉派兼具日本新感觉派与都市文学两种特点。以保尔·穆杭为代表的都市文学虽然在表现手法上有印象主义和感觉主义的倾向,但与日本新感觉派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新感觉派文学与都市文学关系密切的主要原因有二:中国文坛将法国都市文学代表人物保尔·穆杭与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混同了;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产生不仅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也受到了穆杭等人的都市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只有到了新感觉派的出现,中国的都市文学才真正以令人震撼的面目登上了文学的舞台.倏忽的都市生活是新感觉派追逐的目标,他们把它定格成变幻莫测的艺术画面;都市、都市经验、日本新感觉的影响对新感觉派的都市文学抒写决定意义;都市成就了新感觉派,也毁掉了新感觉派.  相似文献   

6.
由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组成的新感觉派 ,崛起于 2 0世纪 2 0年代末与 3 0年代初的上海。他们醉心于现代都市 ,在其笔下现代都市第一次以全新而独立的面目赤裸裸地呈现于文坛 ,放射出狐媚耀眼的风采。本文将着重于这个派别对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贡献 ,他们的作品以新异奇特的叙述技法赋予现代都市人格魅力 ,使现代都市由陌生转为熟悉 ,由表现客体转为审美主体 ,从此现代中国文学才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和新感觉派在体验死亡恐惧、生命悲怆的同时,试图以创作来否定死亡、抗拒死亡,甚至超越死亡.他们的作品出现大量的对性爱与死亡问关系的描写,把"性"作为对死亡恐惧的一种移情.与此同时,他们发现战争文化语境下个体存在遭遇的深重的精神危机.其创作从五四时代的宏大叙事中解放出来,重新发掘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以对日常生活的沉湎来消解死亡焦虑,将死亡意识隐匿于琐屑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新感觉派的作品多描写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和都市人五光十色的生活状态.深入分析新感觉派代表人物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的创作,会发现都市在他们眼里既是繁华的象征也是罪恶的渊薮,并不是像以前研究者的观点,认为他们持的是享乐观、纵欲观.  相似文献   

9.
新感觉派创作以其鲜明的都市性使其理所当然地被定位于都市文学之列,所以众多的研究者大都把目光投向其都市文化的探讨上.其实乡土情结也是新感觉派整体文化特性的一种不容忽略的存在,也就是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对新感觉派精神的制约.这种来自童年和乡土的记忆总是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着新感觉派所受到的都市压力.但是面对强大的都市文化精神的覆盖,这种乡土情结又显得相当脆弱.它其实只是新感觉派都市精神的一种补偿.  相似文献   

10.
文化心理是作家审美和艺术表达的原动力,作家的文化心理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也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本文以老舍、沈从文、新感觉派作家和张爱玲为中心,首先分析其都市文化心理的特点及异同,接着对其都市文化心理出现不同的原因进行探讨。通过对以上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不同内涵的分析,也使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文学价值追求,以及这种不同追求所体现的都市变迁与时代变化特点,有助于我们对整个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1.
老舍和新感觉派作家都是都市小说家,他们与所描写的都市有着切肤的情感,他们不像京派作家那样用乡村的纯静优美来反衬都市的腐败、虚伪和堕落;也不像左翼作家那样用阶级分析的眼光,揭示都市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现实.但他们仍然发现并描写都市的弊端.老舍用幽默的笔墨揭示并讽刺北京这个乡村都市的封建性;新感觉派作家运用感觉主义的方法表现上海这个现代都市的堕落与变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感觉派真实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都市生活。尽管它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但它的都市叙事别具特色,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1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几个年轻的中国作家主动借鉴国外的创作方法,试图运用“特殊的手腕”来创作,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们就是新感觉派。虽然他们在文坛上乍生乍灭,然而其作品尤其是都市小说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闪耀着它们的独特风采。这一独特风采,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自觉地追求陌生化。那么,什么是陌生化呢?用俄国形式主义论者什克洛夫斯基的话说,就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  相似文献   

14.
以新感觉派小说中女性形象为切入点,分析她们与"老上海"这座极具世纪末情调的都市之间既亲和又悖离的矛盾关系,从而揭示出以物质主义的享乐快感、金钱原则和以实用性、交易性、功利性的道德规约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金钱文明在中国发展的黯淡前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三十年代反映都市生活的现代派小说即新感觉小说进行综合分析,阐释现代派小说特有的都市情结。进而分析了三十年代不同于左翼,京派都市小说的现代派小说固有的独特都市性。  相似文献   

16.
一雷蒙·威廉姆斯在其著作《乡村与城市》(The Country and the City)中提到,现代城市的“明与暗”造成的从乡村到都市的空间转换是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想象力的源泉——世界从可知的变为不可知的,从共同体的变为个人感性的。在上海,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金融资本的迅猛来势已使这个城市毫不羞愧地跻身于资本主义的全球俱乐部。正如作家张若谷说的,除了满街的黄包车和报贩外,坐在上海的一家咖啡馆中就会令人想到巴黎。而在百货商店的玻璃柜里,各种舶来商品的堆积完全可以让一个普通市民不用远渡重洋就完成一次“现代感”的梦幻之旅。一个西方人描述道:  相似文献   

17.
周宁 《现代语文》2006,(4):86-87
三十年代,“东方巴黎”上海造成为典型的国际大都会,电灯、电报、电话,火车、轿车、无轨电车,西方工业明和商业明的登陆,不仅给都市人提供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而且还带来了舞场、赌场、跑马场,戏院、影院、大世界这样的娱乐场所。身居闹市的新感觉派作家,既为都市新鲜、刺激、眩目的生活所吸引,也为都市明对人性的物化扭曲所困惑。试图以现代的词汇、现代的句法、现代的结构来写现代人的感觉、现代人的心理、现代人的思想的“新感觉派”作家对都市上海的感觉如何呢?在施蜇存的《鸥》里,银行职员小陆眼前的这座城市是如此陌生,所有美好的事物就像城市本身那样游移不定,乡间初恋的女孩一旦进入都市便变得庸俗轻薄,像白鸽一般扑刺刺飞走。作为一种心理补偿,作家在其《旧梦》、《上元灯》、《扇子》中远离满目疮痍的都市社会,对乡村(人类纯净的童年)作了一次充满诗意的心灵回归。在黑婴的《春光曲》中,都市是灯红酒绿、疯狂的舞场、金钱与肉体;乡村则是盛开的桃花、慈爱的母亲、纯洁的荷妹。在穆时英的《黑牡丹》中,那个离开了爵士乐、狐步舞、混合酒、秋季流行色、八跑缸跑车便像失了灵魂的“黑牡丹”,却感到只有在乡间米勒田园画似的风景中,才恢复了年轻的活力和被都市强奸了的愉悦。“乡村美,都市恶”实际上构成了曾被斥之为“在一片虚无中全盘向都市认同”的“新感觉派”作家最基本的审美心理模式和潜在的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18.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这些作家在吸收借鉴国外现代派文学的基础上,与自身文化和环境融会贯通,第一次将上海这个新兴都市作为独立的审美主体来进行描写,展示了现代都市带给现代人心灵孤寂、生存困境、性困惑等现代问题。他们的作品带有浓郁的现代性,是30年代小说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创造社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却明显具有现代主义都市性这一美学特征,特别是该流派呈现的"新感觉"特色,这表明创造社与新感觉派之间存在明显的前后精神关联.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为代表的呈现畸形繁荣的中国都市成为中国新感觉派作品表现的主题。新感觉派作家们透过都市繁华的表象看到了其背后的阴暗和凄惨,并以其特有的恰当的叙说方式,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一幅繁华落尽的都市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