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了解杜甫的人无不知晓他著名的“三吏”“三别”这组诗是公元758年安史之乱时,作者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的。在杜甫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石壕吏》又是其中传诵最广的一篇。  相似文献   

2.
贵刊在2000年第6期登载了湖北黄春芳老师的《<石壕吏>中的杜甫究竟在何处》一。黄老师认为,杜甫当时不可能投宿在老妇家,而是投宿在老妇的邻近人家。  相似文献   

3.
杜甫的《石壕吏》在叙事过程中藏问于答层层进逼,将爱憎情感藏于其中,忧愤深广,显示其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杜甫的《石壕吏》在叙事过程中藏问于答层层进逼.将爱憎情感藏于其中.优愤深广,显示其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时间:唐“安史之乱”时期的某夜。 地点:石壕村 人物:杜甫、老妇、老翁、差役甲、差役乙及众随从。  相似文献   

6.
杜甫作为一个“穷年忧元黎,叹息肠内热”的高尚诗人,他在《石壕吏》一诗中,叙写了自己“暮投石壕村”,目击“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并亲耳听到所投宿的东家老太太的字字血泪的苦诉,但诗人却一言不发,保持缄默;到了第二天,诗人“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议论感慨。这一夜令人惊心动魄的见闻,令人唏嘘欲绝,感痛万千,不免一洒“千秋之泪”。  相似文献   

7.
杜甫的名篇《石壕吏》里写到四个人物,两个比较简单,两个比较复杂,让我们逐一来看一看。  相似文献   

8.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诗歌可追溯至先秦文化,从《诗经》到《楚辞》,从《孔雀东南飞》到《木兰诗》,及至唐朝,中国古典诗歌进入鼎盛时期。在诗歌内容上,诗人既有对山水田园风光的赞美,也有对美好爱情婚姻的情愫;既有对仕途曲折的愤懑,也有对国破家亡的悲恸。在创作风格上,既有豪放的浪漫主义风格,也有严肃的现实主义情结;既有严谨的乐府骈文,也有灵动的律言绝句。作为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杜甫的作品针砭时弊,家国情怀深沉,善于在诗歌叙事中观照现实。当前,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标签化和机械式的解读倾向较为明显,对诗歌的分析缺乏细腻、入理的文本分析。为此,本文将从古典诗歌的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出发,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石壕吏》一文,从创作背景到形象剖析,对杜甫的“家国情怀”做深入剖析,从而在文本探究中体味杜甫的百味民生。  相似文献   

9.
杜甫是我国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顶峰。他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把目光投向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社会,写下了《春望》、《兵车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不朽的名篇,后人常用“雄浑苍劲”、“沉郁顿挫”等词来形容其特点。其实他的名篇中也不乏清新自然之作,《绝句(其三)》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改写原文: 残阳如血,几只乌鸦呱呱地飞回巢。村里静悄悄的。破败的门窗在风里咣当作响。眼见天色已晚,可村里十室九空,叫我到何处投宿?终于看到一户人家微弱的灯光。我连忙奔过去。  相似文献   

11.
《石壕吏》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但杜甫《石壕吏》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让《石壕吏》走出教材,多一些激发正能量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2.
改写原文: 残阳如血,几只乌鸦呱呱地飞回巢。村里静悄悄的。破败的门窗在风里咣当作响。眼见天色已晚,可村里十室九空,叫我到何处投宿?终于看到一户人家微弱的灯光。我连忙奔过去。  相似文献   

13.
初中学生对言的学习感觉有些难。因此,针对本故事性强的特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课本走近生活,通过改编表演,自主学习,在理解课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加深对课的理解,并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14.
《石壕吏》明写老妇诉苦,暗写官吏威逼,逐步道出百姓的苦衷。许多读者都对此做了独到的分析,但忽略了其中几个出人意料的典型细节,笔者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朱玲玲 《考试周刊》2013,(38):13-14
杜甫诗歌中塑造了众多鲜明的女性形象,其中不乏身份高贵的贵族妇女、技艺超群的歌舞伎、高洁多情的大家闺秀形象。但是有一类形象我们不得不提,那就是饱受战乱之苦的老妇形象。她们是那个特殊时代底层劳动劳动妇女的缩影。本文对这一类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不仅反映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创伤,而且反映出了杜甫积极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16.
黑夜终于过去,天空逐渐亮了起来,一夜辗转反侧的杜甫打点好行李,轻轻地推开了门。枯黄的梧桐叶铺满了小院,梧桐树只留下光秃秃的枝丫。这儿寂静得好像什么事也不曾发生过。杜甫正准备离去,却碰上衣衫不整,外逃一夜刚回的老翁,杜甫与这可怜的老翁作了告别。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本课堂实录是重庆市第二届中学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参赛篇目,获二等奖第一名。但这绝不是我们选刊此文的根本原因。真正吸引我们注意的,是本文作者为我们提供的教学《石壕吏》一文的独特视角:从不被关注的,或者一味地被否定的“吏”入手,通过“吏”身份的特殊、行为的异常、心理的无奈和扭曲以及与之相关的诗人的矛盾,展现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之广、之深。特色即生存,个性即生命。我们希望广大读者能以此文为借鉴,吃透文本,精心设计,提供更多更好更有特色的课堂案例。  相似文献   

18.
何谓体验?《淮南子&;#183;治训》里说:“故圣人,以身体之。”《现代汉语词典》对体验的定义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第七册教材思考与练习设计意图大多也是让学生联系自己以往的生活体验来进行学习,但与课标中的明确表述仍有差距,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感的体验该如何实践之,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体验感悟的新课堂,成了我苦苦求索的课题。现以执教《石壕吏》一文为例,谈些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为唐玄宗所一贯宠信的“镇边重臣”安禄山举兵反叛朝廷,爆发了持续九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这场封建皇朝中央政权势力与地方军阀割据的争夺战,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日益激烈,长期战乱不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石壕吏》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五个年头(759年).当时,安禄山已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先后被唐军收复,唐朝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领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形势对唐非常有利.但由于统治者的昏庸,诸军不设统帅,而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军队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结果大败溃散,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  相似文献   

20.
古诗词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样式,在教与学中需要独特的理论与方法,创作本位审美的辩体原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将这一原则应用于杜甫自制新乐府组诗《石壕吏》的解读,能更好理清其“叙事”的特性。诗歌中利用老妇、军吏和“我”的视点进行叙事情节的呈现,三个视点交织融合,因果鲜明,带来极具震撼人心的艺术魄力。借助此诗及原则推及知人论世外部探析,找准“视点”,找好“落点”,有效深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