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意味着过去。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分析过去、总结过去,以求遵循历史规律,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中的献、图片、录音等教学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其物,如闻其声,从而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刘淑珍 《考试周刊》2011,(85):179-179
历史是什么?它是过去的岁月,过去的人类活动。既然过去了,人类为何不让它像落花流水般逝去呢?我们苦苦追寻的缘由是什么呢?我国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研究历史是引导人们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这就是学史的真谛。可是在当前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走人了误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学,更不知道如何学好历史。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科探讨的是过去,这个过去是现今的源头。学习历史就是将我们自身的生活与过去相连接,是今天与过去的对话,养成我们的历史意识,从对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反思中,形成正确分析、看待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新课程历史教科书是否有利于这个历史课程核心目标的实现呢?现仅就新教科书课思考题的设计,是否有助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一角度,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动态的历史与动态的历史教学周立明历史,是发生在过去时空里的事件、现象、观念等的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历史,否则,历史就会永远停留在“过去”;换言之,历史是动态的历史。从时间角度看,历史的动态性是显见的。如人类从原始时代经历中世纪发展到近代、现代、当代,...  相似文献   

5.
所谓历史,普通只是单指人类历史而言。若就广义的字义来说.则凡是宇宙间一切曾经有过的现象,都可以称做历史。 这便是历史一词的真义。它是过去了的,它是杳然不可捉摸的。史料仅是它的残骸。我们凭藉一点点史料,来写历史,或讲历史:无非是按照我们从“现在”所得的个人经验去想象“过去”的情形而已。  相似文献   

6.
近一两个月来,围绕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育话题,历史教育界同仁和网友们自发地在本刊博客(http://blog.cersp.com/userlog6/80343/1ndex.shtml)上,掀起了“历史有什么用处”“我们使历史更有用”的大讨论,从题目变化即可看出,讨论从理论到实践,已经有了一定升华,值得欣喜。这样的讨论,本刊将分专题继续深入讨论下去,祈能对大家的有效教学实践有所启示和帮助。 这里选登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的片段(只反映了德氏的部分观点),仅供读者思考讨论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育时作参考。德氏强调“历史”是由今日所关怀的问题出发而回溯重建过去,他说:“历史研究的对象不是过去;因为过去已经逝去。历史研究的对象是此时此地,还没有完全逝去的过去。”认为历史知识是活着的有生命的,“历史知识是现今(社会及个人)借着过去事迹为媒介的自我认识”。其意图似在彰显历史学和历史教育的实用功能和现代意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意味着德氏主张“影射史学”——把历史按现实需要而随意取舍、任意打扮——这一贻害无穷的做法,我们应当倍加警惕和戒绝。全面了解德氏观点,还是去阅读他的原著吧。  相似文献   

7.
柯林武德(R.G.Colingwood,1889—1943)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所谓的“历史重演”论,是“历史是过去经验在历史学家头脑中的重演”。他强调“历史是思想史”,思想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称得上是历史的对象。历史事件是人思想的产物,要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必须首先了解人的思想,才能真正了解历史。只有“思想”能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演。他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历史学家重演古人的思想时,要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必须把过去、现在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历史?它无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如鸦片战争、五四运动等;二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也就是经过人脑研究和加工而成的主体化历史,《史记》、《资治通鉴》就是其中的化表;最后历史是一门学科或专业,是每个中学生都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的文化课知识。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过去的事实都是历史。但能不能真正成为历史,还要取决于后人如何记录。从这个角度讲,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历史,都有其主观性,因为它都是人所记录的。既然是人所记录的,就不可避免地受记录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方式手段的影响。历史事实没有改变,但是记录的人变了,记录的观念变了,记录的手段变了,历史重心就会发生转移,但是无论如何,过去一切的事实都成为历史是绝对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朱煜 《历史教学问题》2007,(5):91-94,48
当代西方学者认为,“历史意识”已经成为公众讨论过去的一个中心范畴,也成为历史教学法的一个关键概念。所谓“历史意识”,通俗地说,就是指思维主体了解自身所认知的过去是什么。所要传达的概念是什么。历史意识之所以称为“意识”,含有心理学上的意义,指与人们理性思考有关的对象。举凡口述家史、笔记小说、电视等等,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历史意识,但是历史教科书的影响应该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1.
学校历史教育是一门以理解人类社会文化现象,追求美好社会发展的人文科学。从概念上说,它是一门解释人类社会产生、发展、变化等一系列行为的科学。在历史教学过中,我们要认识和了解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就中学历史教学来讲,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和了解已经过去不可能完整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要认识和了解前人的人生经验和生命精神的历程等等。  相似文献   

12.
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每一种新式交通凝眸回望,看看历史的车轮是怎样从过去走到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人曾将历史教育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叙述过去;第二,为理解现在而追述过去;第三,为了展望未来而探索过去。这一见解至今仍然启示着我们:历史学习活动,包括“叙述”、“追述”和“探索”在内,离不开对过去的回溯、思考和探究,历史教育本身也内涵了探究的性质。这样说  相似文献   

14.
卢毅锋 《教育艺术》2023,(11):31-32
<正>历史是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会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并用诸多材料描述和论证。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因此,了解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高中历史的学习。高中是一个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时段,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15.
古诗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过去的是历史,但历史没有过去。换言之.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但我更认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无休止的对话。从“万世师表”孔夫子开始.以史育人即已成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在评价这一传统时指出:“出乎史.人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此言简意赅地指明了“为史”与“知道”之间的关系.即要掌握“大道”,必先研究其历史。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和“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6.
不少香港导演借异地故事构作香港寓言,其中徐克尤其值得重视。根据詹姆逊的看法,怀旧电影借助非历史地拼凑各种有关过去的形象,创造出一种新的过去,传达一种非关历史的“过去性”。在这种定义下的怀旧电影中,徐克的怀旧电影是一个例外,其中的上海想像包含各种来自不同文本的元素,体现了后现代怀旧电影拼凑的特点。徐克着重言志的风格,使他关于上海的怀旧电影,呈现出某种独特的双向性——在追寻过去的同时,指向现在与未来;在虚饰、拼凑的历史性中,产生历史反思。正是这种在后现代主义里追寻历史的坚持,使徐克关于上海的怀旧电影,在同类的电影中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维度。  相似文献   

17.
浅谈直观教具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陈艳杰,孙立祥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事情,如何把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出现过的人物展现在学生面前,除了教师用语言叙述外,借助于直观教具,必将事半功倍.历史直观教具包括地图、实物、模型、幻灯、电视、电影和微机等.在历史教学中,正确、...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曾说:“历史的过去并不像是自然的过去,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是历史思维活动的本身使之活着的过去。”柯林伍德这段话包含着一种洞见:历史之所以是“活着的过去”,是因为有“历史思维活动”,有当下的“思想方式”。  相似文献   

19.
孙细玲 《教师》2012,(20):119-119
历史文化是科学、哲学、艺术等的综合,既是对过去的记录,也是对未来的启示,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做到了了解历史,真实地反映历史并从中总结规律,就能使得历史知识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相似文献   

20.
对新时期史学的反思雷戈对历史学家来说,在世纪末的世界上,似乎没有什么比历史更显得沉重和紧迫了。尤其当历史以一种知识和观念形态表现出来和沉淀下来时,这种历史的历史就更显得异乎寻常的醒目和突出。历史有的已经过去,有的正在过去,它们的共同结果就是使历史学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