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明明 《乒乓世界》2006,(9):I0012-I0012
在少男少女的圈子里,为周杰伦尖叫,为小贝痴狂的人有很多,但是为了乒乓而有哭有笑的人,却常常感觉近在咫尺,远在天涯。喜欢乒乓的人有万万千,却似乎都不在身边。很想倾诉一心里对某人的喜欢,很想可以常常把某人挂在嘴边,可惜没有知音。 小编曾经也是一个痴狂的孔迷,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苦恼。那时《乒乓世界》就是我的精神家园。一直到今天,每当发现一个乒乓球迷,我都会非常惊喜,每当拆球迷来信时候,心里总是满载着幸福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我相信,只要存在便有意义,每个人的心都是一片美丽的天地。虽然王皓,王励勤,张怡宁,王楠……,他们似乎远在天边,但是我也相信,心诚则灵,他们能听到我的声音。[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天才的时代     
乒乓界流传这样一句话:“中国运动员是练出来的,欧洲运动员是打出来的,打出成绩的都是天才。”在诸多欧洲天才中,瑞典的瓦尔德内尔绝对称得上是天才中的天才。  相似文献   

3.
王涛 《乒乓世界》2005,(12):114-115
自打五年前搬进住宅小区,我便与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五年来,我热衷于乒乓健身,长期乐此不疲,收到了健身、益智、明心之良效。  相似文献   

4.
《乒乓世界》2008,(12):50-51
我出身于乒乓世家,从6多开始打球,喜欢直扳正胶招法,尽管当时它正处于低谷,打出成绩很难,我觉得它能先发制人。都说球如其人,我的性格是追求主动,崇尚进攻,喜欢开动脑筋,敢于搏杀,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竞争和挑战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激情、斗志与灵感,我始终觉得,人的潜力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5.
张仲连 《乒乓世界》2006,(9):I0014-I0014
我是一名乒乓球业余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个乒乓球迷。今年已经七十岁,由于年轻时一直爱好体育运动,所以身体现在还很硬朗。  相似文献   

6.
3月18日下午6点,当侯英超赢下最后一个球后,一下躺在了地板上,一边揉着抽筋的腿一边对站在旁边的《乒乓世界》的记者说:“这回我能上《乒乓世界》了吧!”  相似文献   

7.
张武扬 《乒乓世界》2009,(9):148-149
乒乓让心灵变得安宁纯净 我最早的乒乓启蒙在是小学的水泥球台上。在那个特立独行、自由率性的时期,我知道了少年学子之间无以复加的争强好胜,也知道了童心邈邈的那种志趣相投。  相似文献   

8.
从1995年到2005年,从天津世乒赛到上海世乒赛,从亚特兰大奥运会到雅典奥运会,《乒乓世界》在见证世界乒坛十年历史的同时,也在风云际会中走过了一段从稚嫩到成熟的历程。十年只是一瞬,却有着春华秋实的沧桑,您眼前这本《乒乓世界》,与十年前相比,一如2005上海体育馆与1995年天津体育馆的差异。1995年,我还只是《乒乓世界》的读者,在1995年改为月刊以及2003年变为全彩的过程中,我参与了杂志的改版策划,1999年至今,我为《乒乓世界》撰写了大量的综述、评论、现场报道以及专栏文章。对于回顾《乒乓世界》十年来的历程,编辑部主任夏娃认为,我非《乒乓世界》的员工,并无当局者迷的困惑;我与《乒乓世界》过从甚密,又有近水楼台的孺慕,所以却之不恭,于是欣然命笔。  相似文献   

9.
蒋兆兆 《乒乓世界》2008,(1):154-154
我今年66岁,打了60年乒乓球,对国球可谓是“一往情深”。现在是浙江省绍兴县老年体协乒乓分会会长,平时在轻纺城搞纺织品分析、设计工作。除了打球,还喜欢写一些比赛赛况,记录下当时的心情。今年赛场上发生了两件让我兴奋的事,从此更加坚定了我体会乒乓乐趣的决心。  相似文献   

10.
卢勇田 《乒乓世界》2012,(11):147-147
伦敦奥运会上,我国乒乓军团如愿以偿地囊括了所有金牌。看着领奖台上笑颜如花的乒乓健儿,顿时勾起了我半个多世纪的国球情愫,一抹难以释怀的美好记忆久久萦绕在我的脑际。 1959年4月5日,23岁的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锦标赛上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乒乓热浪”从此席卷整个神州大地,我也把对篮球的热爱“移情别恋”到乒乓球。两年后,第26届世界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当时正在就读初中的我,整晚和小伙伴们围坐在全校唯一一台收音机旁收听实况转播,我们的心跳随着广播中的“乒乒乓乓”声音而起伏,当无线电波传来中国选手获得多项冠军的喜讯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跳起来欢呼雀跃!  相似文献   

11.
《乒乓世界》2010,(12):133-133
在即将过去的2010年,乒乓球的世界异彩纷呈。其中,一定有你记住的故事、有你怀念的比赛、有你欣赏的球员、有你乒乓的回忆……不如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2010,关于乒乓球的那些事……”你的2010,你的乒乓,你做主!  相似文献   

12.
让我记住这个日子,2004年3月4日,从这一天起,有机胶水退出乒乓历史舞台开始进入倒计时……为有机胶水敲晌丧钟的,正是日本乒协,他们在卡塔尔世乒赛期间的国际乒联(ITTF)理事会会议上提交了如下提案:  相似文献   

13.
陈洁 《乒乓世界》2005,(7):53-53
上海世乒赛是我在《乒乓世界》工作的6年中第4次采访的世界锦标赛,如果说前几次的采访让我感受到了世界比赛的新鲜.刺激的话,那么这次留给我更多的是回味和感动。  相似文献   

14.
戴利 《乒乓世界》2013,(1):139-139
“从音乐特长生到体育特长生,再到乒协会长、校乒乓球队领队。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与乒乓球的故事就像一部传奇,其中充满了各种变数,但无论外在条件怎样改变,这种难以割舍的乒乓情一直伴我左右,从来不曾磨灭……”  相似文献   

15.
孔令辉《乒乓世界》对我们很重要 《乒乓世界》创刊那年,我才6岁,刚刚开始接触乒乓球。因为刚开始是季刊,我小时候又是在哈尔滨打球,所以基本上看不着这本杂志。到国家队以后开始看《乒乓世界》,现在又变成了月刊,每月杂志一出来,编辑部马上就给队里送来,我就看得多了,我比较爱看介绍外国运动员的文章。最近一年,杂志里面登了好多队友写的东西,看得挺有意思。刘国梁说我的那一篇,写得很真买,因为我们在一起很长时间了。 我一直比较关心体育新闻,喜欢看报纸杂志,《乒乓世界》是中国乒协自己办的杂志,自然就看得多一些。去年…  相似文献   

16.
天才de时代     
乒乓界流传这样一句话:“中国运动员是练出来的,欧洲运动员是打出来的,打出成绩的都是天才。“在诸多欧洲天才中,瑞典的瓦尔德内尔绝对称得上是天才中的天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乒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当属瓦尔德内尔,他的名字就标志着一个时代。1982年的欧洲锦标赛,只有16岁的瓦尔德内尔先后淘汰了经验丰富的道格拉斯、卡列尼 兹、本格森和克兰帕尔,闯入男单决赛,并与队友阿佩伊伦在决赛中打满了5局。虽然瓦尔德内尔最后与冠军奖杯擦肩而过,但他得到了最佳运动员的称号,并从此在世界乒坛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1983年的第37届世乒赛让中国球迷第一次注意到这位瑞典神童,而实际上如果翻开当年的《乒乓世界》,人们可以发现当时在中国乒乓  相似文献   

17.
《乒乓世界》2013,(10):136-136
我的誓言是:“只要我身体还能运动,我将永远陪伴‘乒乓’。要问我爱‘她’有多深,痴迷代表我的心。”  相似文献   

18.
蒋君 《乒乓世界》2006,(4):I0009-I0009
收到《乒乓世界》编辑发的短信,我的心莫名地震了一下,写一篇和国家队联谊的感想。的确,这次联谊让我感慨颇深,但要将它付诸于文字,却不免有些心虚。上大学后,专业是数学,故而很久都没有接触文字。如今却要用我这支笨拙的笔去描绘这群享誉世界的乒坛世界冠军,心中忐忑自是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9.
《乒乓世界》:咱们先从世乒赛团体赛说起,你觉得自己在世乒赛上的发挥怎么样?王楠:我觉得还行吧。我知道,主要是我对朝鲜那场球输了一分,所以大家格外关注我。《乒乓世界》:压力有些大?王楠:不是,输朝鲜第一场不是因为压力。我真的没有什么压力,那会儿我觉得还没到有压力的时候。可能是觉得以前我们打过,不来梅时,  相似文献   

20.
李克非 《乒乓世界》2012,(11):64-67
19年的努力 2012年9月的黄石,满城尽是乒乓节,无论是作为女子世界杯赛场的黄石新体育馆,还是沿途各站公交站牌,或是远眺磁湖的大型户外广告屏,乒乓无处不在。前两次这般胜景,已是1991年和1993年的头两届“国际乒乓节”了。中国人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一到二,黄石用了两年,可从二到三,这一步竟然走了19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