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谌凤山  孙秋芳 《现代教学》2015,(Z2):132-133
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懂自己的"爱",甚至误解、错怪自己的"爱",但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真爱"了学生,是否给了学生理智、无私的爱。由于教师爱的方式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常常遭遇学生的"恩将仇报"。因此,教师如何施以爱心,是一项重要的师德课题。教师要赢得学生"爱"的回报,必须掌握"爱"的艺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之爱,许多教师施展了自己的招术——向学生"表白爱"、"传递爱",让学生享受到教师的拳拳之爱、无私之爱、博大之爱,  相似文献   

2.
变"讲堂"为"学堂",就是要把教师讲课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一、观念更新是变"讲堂"为"学堂"的思想基础1.课堂教学观的更新。过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只是通过被动的听,去适应、配合教师。现在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过去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从自己的"一桶水"中舀"一杯水"给学生;现在是教师带着学生去找"水",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找到"水"。  相似文献   

3.
正一、"亲和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过"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见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今的信息化时代,一位学生心中喜欢的教师、敬仰的教师即"亲和型"教师,显然更能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二、"主体性"学生提高教学效率"主体性"学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中主要以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为主,让他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提高综合能力,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关键。没有教师教师"教"的主导,就没有学生"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的"学"。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体现。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中,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比最少要达到1︰2。为了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优化教师的"问"、鼓励学生的"问"。要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就要优化学生的"练"。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一改往日容颜。  相似文献   

5.
介入考试这样一个变量后,师生关系也出现了学生的教师观的"异变"、学生对教师的"反动"、教师对学生认识的"分化"、教师对学生组织角色分配的"偏差"这四方面的变化,这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不利于教育教学的进行。重塑考选世界中教师与学生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的相应对策是:评价要兼顾属性本位取向;减少学校中的功利色彩;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打造专业权威;加强对学业不良学生不良同辈群体的预防、引导与瓦解。  相似文献   

6.
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还是参与者、促进者,只有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进"与"退",学生才能有机会在学习中主动习得知识、掌握技能。第一,教师适时"退",让学生做课堂的"小"教师。教师适时地"退",就是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小"教师。  相似文献   

7.
传统教育以"教"为出发点来定义师生关系:教师是"教育者",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尊严的维护,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师塑造的对象.所以师道尊严有时候异化成一种以等级、专制甚至压迫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本文试以"学"为出发点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助学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作为教师应淡化"学生纯粹是受教育者"的心态,自觉履行"助学者"角色.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合作的关系,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角色的转变应从教师是"伴奏者"、教师是"催化剂"、教师是"合作者"和教师是"激励者"四个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9.
"告状"行为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告状的动机主要有:向教师求助,维护利益;向教师求赏,表现自己;向教师揭短,满足自己;向教师试探,明辨是非。对学生"告状"行为的处理可以通过"当事人"、"总务组长"、班长、教师等多级处理的方法,同时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主宰教学过程,学生这个主体被忽视,课堂教学呼唤改革。课堂教学中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少教多学"落到实处。一、目前教学的现状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教、学生学。课堂上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的教,重在对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重在知识的接受。"教"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  相似文献   

11.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内化教育教学要求,从而不断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更多地尊重学生个体,教师的教更多地表现为指导、帮助、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多地呈现出多边性、多向性、互动性等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为了探索"教师少教,学生多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要实现学生"会学"而非"学会"这一目标需要家长、教师、学生"三方联动"。本文试论述初中语文如何实现学生"会学"而非"学会"这一目标,即:家长、学生、教师转变观念;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家长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家长教会学生语文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3.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在理念上出现了偏差,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忽视"以教师为主导",甚至有人打着改革的旗号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认为应以学生为主导,把严谨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散乱的、不系统的、没有指导的所谓"学生主体"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以教师为主导",是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地位,因此,决不能因"以学生为主体"而轻视"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任何偏离、忽视或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刘玉兰 《小学生》2013,(11):83-83
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以教师的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不应该让学生成为帮助教师完成预定设计的"配角"。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利用学习环境,自主建构,实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尊重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怎么学的,寻求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一、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立场读好文本  相似文献   

15.
正一、明确化学实验教师的角色定位多数教师认为: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管好了纪律,实验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实验课前和实验课上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设计本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步骤、顺序,使学生成了教师教法下的"奴隶",从而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意识不足。《化学课程标准》中主张"教"要服从于"学",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化学教学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转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性学生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有很强的调控能力。本文作者从对学生的兴趣调控、教师所实施的教法的调控、教师的语言调控和教师对学生信息反馈的调控四方面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李清祥 《考试周刊》2014,(20):30-30
<正>反思农村初中传统语文教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教师"填鸭式"地"满堂灌",学生接受,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是主角,好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教师的主导作用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缺乏民主和谐的氛围,气氛沉闷,忽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  相似文献   

18.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真正的空间,做到:一是让给主角.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给予适时的点拨、指导,问题主要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教师只是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起"推"、"促"、"激"、"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课堂提问是学生在教师特设的气氛中积极主动探讨、研究问题,是教师"给予"学生、学生"回报"教师的一种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通过问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整体情况与个体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学生思考问题在方法。  相似文献   

20.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对他人说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做事一定要有成果.如果将这句强调言行一致的箴言改为教师"言"学生"行"、教师"导"学生"演",做到教师、学生高度一致,这对于新课程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具有了现实的指导意义.只有学生对教师的"言"必信,才会使学生的"行"必果,只有教师布置的具体任务学生做到了,学生的学业才会有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