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66年,突如其来的“化大革命”运动,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开始,许多人都天真地认为这是毛泽东主席发起的一场化运动,象曾经经历过的无数次运动一样,很快就会结束。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一次动荡,十年灾难,就连普普通通的民间集邮活动也在劫难逃。集邮公司被迫停业,《集邮》杂志被迫停刊,邮票被当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产物来破除,许多集邮家被无辜抄家批斗,毕生心血凝聚的邮品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2.
集邮界每每回忆“文革”浩劫,总会提起一桩令人揪心的事件——集中清点、销毁国家库存邮票,其中包括一大批早期珍罕邮票也被扔进炉火里焚毁,有人称之为“不堪回首的邮票劫难”。被烧毁的珍邮中,首推上海海关移交的清代红印花原票761枚! 1997年台湾《邮史研究》刊出一篇文章(注),提及这批红印花原票的处理经过是:“‘文革’开始后,七十年代初,邮电部被军管,当时一位军代表下令留十枚, 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一枚、单枚票一枚、横四连二件,其余全部烧毁,即烧掉七六一枚红印花原票。”  相似文献   

3.
编号为"YJI"的邮资邮简,一套两枚,1998年11月12日由中国邮政发行,分别印有"嫦娥奔月""柳毅传书"故事图案,为我国1999年首次举办世界邮展而发行。面值5.70元。这套邮资邮简作为特供邮品,我国集邮协会会员每人可购一套。  相似文献   

4.
本刊1996年第2、3、6期上曾连续刊登了笔者撰写的关于朝鲜战争期间,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的美军战俘从战俘营中寄出的邮件的文章。文章刊出后,笔者收到多封来信和电话,询问和探讨有关战俘邮件的事宜,来信、来电者均为对战俘邮件感兴趣的资深邮人。  相似文献   

5.
近日,从邮递员送来的报刊中发现一枚壬辰年邮资“邮简”。细看之余,总感到此“邮简”有点不对劲。  相似文献   

6.
苏皖边区邮政管理局是以苏中、淮南、淮北、盐阜等区交通总站(局)为基础,合并改组而成的,局长荣健生就是原来苏中交通总站的站长。1946年边区邮管局建立后不久,即发行以毛主席像为主图的2角及以下的低值邮票和以火车头为主图的2角5分及以上的高  相似文献   

7.
最近,笔者收到一种由广东省邮政商函公司专为东莞市万科地产万客会(公司)印制的一批商业邮简,并在邮简正面贴邮票处(右上角)印上了“收件人总付邮资、登记号2004-0008广东省邮政局”字样,这就是说寄件人不需再贴邮票,便可交寄。笔者通过了解,才知道这是一种新型的企业与邮政通过协议发  相似文献   

8.
有一张特殊的信笺,成为保障上海社会平安的"功臣"。上海"110信箱"制度起源于1999年1月。当时,群众信件举报,只要在信封上写明"上海市公安局110信箱收",不贴邮票,邮政部门会直接投递到公安机关。为方便广大市民举报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提供各种相关信息,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警方的视角和触角,拓宽警民沟通渠道,上海市公安局和上海邮政联手合作,2005年8月26日至2007年期间,印制8种9枚"110信箱"专用邮简,在申城范围定点设  相似文献   

9.
李近朱 《集邮博览》2011,(11):20-21
写下这个题目,先要作些解释。邮票中有“票中票”的图案,以及此类专题的集藏;而这个“邮外邮”,则是我杜撰的一个词语。说的是和“邮”本不搭界或关联很少的“邮外”领域,竞多方位的运用了“邮”的表现元素。于是,我便给了这个现象一个自创的概念,称作:“邮外邮”。  相似文献   

10.
《集邮博览》(总第237期)刊登了笔者撰写的《上海"110信箱"专用免资邮简》一文,该文介绍了上海公安与上海邮政联合推出的一套8种9枚上海"110信箱"专用免资邮简。近日又陆续推出了两种6枚"110信箱"免资邮简。  相似文献   

11.
为方便广大市民踊跃提供和举报各类违法犯罪信息,近日由上海市公安局监制的,印有收件人邮政编码及110信箱的“免资邮简”问世,并免费向市民提供。此邮简为一折三格,规格为33cm×22cm,邮简正面印有市民将信函投入信箱的图案及“请将此信件投入邮政信箱,仅限上海市范围内使用”字样;内页有“上海警方感  相似文献   

12.
笔者有文革“邮资总付”邮简一枚,印发单位为《诗刊》编辑部,使用时间为1976年6月。该邮简夹于1976年6月号的《诗刊》内,竖式,展开后为255mm×179mm,自左至右依次为85.5mm、81.5mm、88mm,左右部为空白,中部为收件单位“诗刊编辑部”。左上角印有“邮资总付”,外部有正方形麦穗花纹。另一面为“读者意见调查表”,其致读者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  相似文献   

13.
笔者近期收集到一件电报报费收据,65×130mm,盖有1957年8月20日青海贵南双弓形日戳,背面却是作废的普4型欢庆图剪纸邮简的正面,邮资图上加盖“邮资作废”。据刘广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邮资片封简目录》记载,这类邮简于1956年4月停用后,剩余未售的加盖“邮资作废”或“邮电公事”使  相似文献   

14.
《集邮博览》2012年第10期刊登了王辉先生的《邮发税单的特色邮简》一文,对"税单邮简"作了简要介绍,同时留下了几个问题。笔者也收集有几枚这种邮简,现就此谈点看法。第一,名址不符问题。王先生认为"税单邮简"上的落款名址和实际寄出地不一致,提出了地处广州市天河北路600号的广东省地方税务局,为什么舍近求远到珠海市寄出税单的疑问。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两方面原因。其一,税单是  相似文献   

15.
笔者藏有一件土纸信笺书写的开业申请书(如图所示)。事情源于:四川梓潼县的李发银等少数民众拟联办毛笔墨公司,特向来县长(即原文来公)呈递注册申请,由各级官员批示承办。呈文编号:民国卅三年七月二十九日第479号;批示编号:建呈字519号。来县长批示全文如下:呈悉该自国代以角  相似文献   

16.
拜读刘肇宁先生于《集邮博览》2012年第8期发表的从杨立的—枚区票说起”—文,颇有感晤。刘先生在文中共提到了4枚以晋冀鲁豫边区交通总局于1942年发行的交通徽图代邮券1角券加盖5角的邮票。其中有《中国邮票全集咱翠放区卷》刊录的两枚:  相似文献   

17.
“97.01.26”是香港邮票史新篇章的开始。按照中英联合联络小组达成的协议,香港邮政署从这一天起发行不带殖民地色彩(英皇像或皇冠)的邮票(封二)和邮资邮简。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集邮人都为此兴高彩烈。它将成为香港回归祖国集邮交响乐的首章前奏曲。为此,本期封面一改两年来史、罕兼顾的选封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月1日,国内挂号邮资上调1元为3元;本埠邮简寄递的资费为0.6元。也就是说,实寄1枚挂号邮简需要花费3.6元。请看这枚邮简由某公司寄出,正中加贴挂号条形码签条,说明这是1枚挂号邮简,然而正面却仅仅加盖本埠邮资0.6元的邮资机戳,挂号邮资到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的“工体”,其实是北京工人体育场和北京工人体育馆的总称。工体作为一个早已超越体育范畴的专用名词,自其形成以后就总会让人们在新中国的历程中感觉到它的若隐若现,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它似乎成为了继天安门广场之后的又一个政治风云的聚涌地,当时几乎所有的政治及其它领域中的重量级人物均与其有过关联。关于那十年的工体,笔者采访了多名老职工,虽然由于记忆及当时的身份因素所限,他们对于确切时间及历史大背景等方面的描述有些含糊甚至有些许出入的地方,但是,当时的情景却是他们亲眼所见。  相似文献   

20.
《邮友信 箱》是无锡崇安 区工人俱乐部 集邮小组的一 份邮刊。1959年 8月创刊。 《邮友信箱》起初是《集邮通讯》的副刊,每月随《集 邮通讯》订户附赠。此刊实际上是集邮小组组员的交流 平台,主要刊登组员的征让信息,在联络邮人、促进邮 友交流、邮品流通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尤其是自1960 年3月后,《集邮通讯》停刊,《邮友信箱》逐渐由副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