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人本思想的基础上,人文关怀体现"向上"、"向善"、"有意向、有目标"的特征,基于人本思想的语文课程是最应体现人文关怀的课程;语文教师是最能体现人本思想、表现人文关怀的教师;语文教师要基于人本思想,实施人文关怀行为。  相似文献   

2.
蓝聚林 《甘肃教育》2014,(10):72-72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还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如何把握语文课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成了新一轮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色彩的部分。笔者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一课为例,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彰显语文的人文性,发掘其人文底蕴,凸显其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4.
王春花 《考试周刊》2013,(40):36-36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不仅体现出了工具性,而且体现出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制定以掌握学科知识及基础技能为中心取向教学目标比比皆是。教师较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偏离了正确的语文教学根本目的与任务,忽略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人"的本质,语文教材渐渐偏纯知识化、公式化、标准答案化渐渐丧失了丰富的内涵和生命。语文教师该如何实践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呢?一、营造和谐课堂,彰显人文关怀。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学语文学得轻松、愉快、高效、实在。首先,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积极评价学生,给予其适当的激励评价,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其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课堂教学应该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课堂中进行师生平等对话,在与同学无拘无束地交流中表达自我。只有从学生的差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从学生的多样性上挖掘优点,打造和谐语文课堂,为学生营造人文性的学习环境,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情感、兴趣、需要的自然体现。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等功能,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由此不难看出,语文课程不仅重视工具性,还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深刻感受到人文关怀和语文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我们的第一语言,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语文更是无处不在。而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有乐趣,更容易理解接受语文呢?这就需要语文课堂凸显人文关怀,让学生老师文本三者形成精神交流的园地。  相似文献   

8.
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意味着语文课程应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9.
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意味着语文课程应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作为语文课程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地位只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才能既体现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又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认为,达成上述目标的途径在于开发学生资源时应突显如下人文关怀策略。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等功能,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刘惠芬 《语文天地》2010,(11):86-87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这里可以看出: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人文关怀,是语文课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我们找回了失落的“语文课堂底色”——人文性。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育不仅要教会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它的工具性,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和尊重。而作文作为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更应该闪耀着“人文的光彩”。但是回望我们给学生文章的评语,大多是公式化、模式化.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发扬优点和改正错误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健康的写作心态的引导和高尚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足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其人文素养.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精神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1)力求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整个试题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同时,充分地贯穿“人文性”,试题的表述充满人文关怀和平等“对话”,娓娓“导引”,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2)力求语文课程学习目标达成与学生个性张扬的和谐统一。整个试题在体现教科书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让每个学生学语文  相似文献   

16.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常体现在语文课堂的人文思想中,教师应遵循规律,与时俱进,努力提高与发展自身的素质,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的意识,让具有文化个性的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和真善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注重人文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是一股前所未有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应返璞归真,追求人文精神的本色回归。  相似文献   

18.
陆香 《语文天地》2014,(30):4-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来自教材、来自学习伙伴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突出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体现了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和促进学习的手段,而人文性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教学目标,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重视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与以前相比,新课标中明显突出了人文性,促使我们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更应加强情感教育,更应突出古诗中的人文关怀。新课标中关于古诗文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要做到将二者兼顾,缺一不可。但是,面对现实升学压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人文关怀"的倾向,忽视个体内隐的精神世界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低效。本文笔者对"人文关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人文关怀缺失"的具体表现以及解决措施进行阐述,以便找到实现有效语文教学目标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