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最新一期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科学家们正在南大洋上进行一种试验,通过刺激藻类的生长来减少二氧化碳,最终减少大气中由于温室效应而产生的一些气体.大洋中的藻类或浮游生物能够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通过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碳水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115年前,美国海洋学家约翰·马丁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给我半船铁,我能还给你一个冰川期。”马丁就确信储存在大海里的铁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铁的缺乏会减少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而这些浮游植物需要铁来完成酶的制造。马丁说,如果给缺铁的海域进行“补铁”,使其中的铁含量增加,浮游植物就会生机勃勃,进而通过光合作用,将海洋表面的二氧化碳剥离掉一层,以达到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因种种原因,马丁没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对自己的大胆设想进行实验。直到1993年他的继承者们才将设想付诸实施。结果表明,缺铁的水域含铁量一旦提高,海藻确实…  相似文献   

3.
日本京都大学的泉井桂教授与大阪大学的甲斐泰教授的联合研究小组 ,成功地分析了玉蜀黍植物具有的二氧化碳浓缩酶的立体结构。已知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高于普通植物 ,再通过基因转换技术 ,可望作为提高水稻及玉米等谷物产量的技术。这种酶称为 PEPC,形成 2个接近矩阵的巨大立体结构。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进行光合作用时 ,浓缩二氧化碳 ,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研究小组历时 1 0年分析该结构 ,大体上弄清楚了浓缩二氧化碳功能的存在场所。据此 ,可以开发比PEPC的光合作用效率更高的新酶 ,转换基因也容易。如将这种新酶转换到玉…  相似文献   

4.
二氧化碳的治理大科技二氧化碳是构成大气层不可缺少的气体,它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在大气中的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形成“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灾难。科学家想出各种各样的“点子”,如对海洋进行“铁化”,刺激海洋浮游生物的生长,利用浮游生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二乙基锌做催化剂把二氧化碳变成塑料等等,但是各种科学成果目前都…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人》2007,(7):111
地球上大约一半以上进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是被海洋吸收的,因此,海洋有“碳吸存槽”的美誉。但最新的环境研究发现,因为气候变化,南大洋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受到侵扰。如果气候变化的趋势继续下去,那么,海洋吸收人类释放的温室气体的能力将会受到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6.
一位商人决定与全球变暖作斗争:在海洋中种植像热带雨林一样茂盛的浮游植物,让这些浮游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更重要的是,他拥有让这件事变成现实所需要的资金、船只和人员。事实上,他已经开始了行动——直到环境保护主义者开始反对他的计划。  相似文献   

7.
大气已经不堪重负,新的二氧化碳排放场在哪里?海洋还是地下? 1999年1月19日,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科学家希望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在铁肥的促进下可以大规模增长,以提高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从而达到降低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目的。但数年之后的今天,在前一个答案已经得到肯定的同时,后一个愿望则化为泡影。  相似文献   

8.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大量研究表明,湿地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碳汇,对于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由于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湿地碳汇功能有所减弱。污泥干化芦苇床是将人工湿地技术和污泥干化床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污泥处理技术,其结构是由浅层床体中的填料和芦苇等湿地植物组成。本文探讨了芦苇床的碳汇与碳释放受到温度、污泥、阳光等的影响情况,并针对芦苇床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微小海洋生物可能极大影响气候变化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未来较暖的海水可以显著改变海洋浮游植物种群的分布,微小生物体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相关研究报告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学快讯》杂志在线版上。研究人员称,到21世纪末,较暖的海洋会导致这些微  相似文献   

10.
每一滴来自海洋表层100米内的水,其中都含有数千个自由漂浮的微生植物,人们称它们为“浮游植物”。这些单细胞生物包括硅藻与其它藻类。它们居住地区占据了地球表面的3/4。全球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所含的碳有6000亿吨,而浮游植物占的比例却不到1%。这片隐形森林个儿虽小,不过一点也不妨碍它们对地球自然循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分析石油污染对海洋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产生的影响。石油污染能够严重影响海洋中众多生物的分布、生长、光合作用以及养分的吸收,还对浮游植物参加DMS的循环与生产过程产生影响,严重能够导致海洋出现赤潮现象。石油的污染物对海洋浮游植物和动物具有较坏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对海洋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产生的影响进行积极的探究,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黑碳是细微颗粒中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一种可吸入的大气污染物,其主要成分是碳,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很大。黑碳被认为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导致气候变化的元凶,虽然都会导致气候变暖,但黑碳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气候强迫影响相反。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同,黑碳是一种短生命期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停留时间较短,因此黑碳减排是短时间内缓解气候变化的最迅捷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大众科技》2010,(4):6-7
研究显示,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后,溶于海水的二氧化碳也会随之增多,使海水酸性增强,对珊瑚、贝类等钙化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针对这一问题,以色列巴依兰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科学家拟从海洋生态的角度寻求解决办法。为了解不同气候变暖方案对珊瑚的影响,该研究小组在巴依兰大学建造了可养育海洋生物的专门实验室,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森林作为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光合作用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起着净化大气、减缓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快速增加的作用。然而,1977年瑞典气象学家博林和美国生态学家伍德维尔撰文指出,全球森林,尤其是热带林的破坏正导致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净排放二氧化碳,成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结果震惊了科学界,也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与气候     
海洋在气候系统中起着作用,气候系统与大气系统是互补的,与大气系统的重要性不相上下。海洋储存热量,随后又往往在另一处释放出来,并且能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要了解气候,就需要了解和预测海洋的性状,还要对海洋做模拟和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前科学界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了全球变暖。于是有人建议,多种植一些植物,因为植物可以固定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最新的研究发现,植物在解决全球变暖方面,还有额外的贡献。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但是植物本身的呼吸作用也产生二氧化碳。每年全球植物在生命活动中向大气中释放了大约600亿吨二氧化碳。这部分二氧化碳足以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美国的科学家最近对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了研究,他们想搞清楚,如果全球的温度升高了,植物的呼吸作用会发生什么变化。过去的全球气温变化研究中,人们虽然也考虑到了植物呼吸作用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大众科技》2009,(4):9-10
德国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气候变化使海洋容纳了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吸收声波的能力大大减弱,海洋深处变得越来越不安静,这一现象不仅有损海洋哺乳动物,而且对人类也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运用气体地球化学手段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分析并讨论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及其他微量气体浓度增加而产生的温室效应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且气体地球化学的应用范围绝不局限于研究气候变化,它在地震预测方面的作用以及在煤矿CO2突出及其成因的应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中国人》2007,(6):125-125
新研究提出,石珊瑚也许能经受住海洋酸性的增加。大气二氧化碳水平的增加将导致更多的二氧化碳溶解到海洋中,增加海洋的酸性,从而可能会导致珊瑚的石质骨架的溶解。一项新的实验室研究发现,某些石珊瑚随着软体珊瑚虫的形成,看来能经受增加的酸性,而且当pH值恢复正常时,它们能再次生产硬的骨架。虽然这些新研究显示珊瑚也许能经受住海洋pH值临时的下降,但是文章作者警告说,珊瑚礁的溶解仍会给珊瑚礁的生态系统和它们给人类社会提供的服务带来大  相似文献   

20.
《大众科技》2010,(1):5-5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转基因蓝藻。这种蓝藻能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并产牛异丁醇。该研究被认为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