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元代是我国古典戏剧的成熟时期。元杂剧以其现实主义的内容和独特而完善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戏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元代剧作家以其独到的眼光,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细致观察并加以发挥,运用于戏剧创作中,使元杂剧亦庄亦谐,产生寓教于乐的社会功用。在元杂剧的艺术表现体系中,插科打诨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最为剧作家广泛使用,也最为观众所喜闻乐道。  相似文献   

2.
元曲是元代的代表文学。元杂剧作为元曲中最主要、最有成就和影响的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国戏曲发展的新时代。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是元杂剧作家的杰出代表,他们占据了元代剧坛创作的中心地位,以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在剧坛上独领风骚,为其他杂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极好的范本,深深影响着整个元代剧坛和后世的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它与唐诗、宋词 ,明清小说并列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时代经典” ;本文对元杂剧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艺术特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析 ,尤其是通过和西方戏剧的比较 ,论证了元杂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并进一步指出元杂剧对后世戏剧艺术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鼻祖,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陈毅在为关汉卿戏曲创作七百周年纪念大会的题词中写道:“关汉卿接近下层人民,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艺术形式,也深知人民的疾苦和愿望,所以能成为元代戏剧的奠基人,使他的思想上艺术上能发生炫耀万代的光辉。”这是对关汉卿全面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杨宁 《天中学刊》2009,24(4):84-86
元杂剧作品中的僧道人物形象表现出了明显的世俗化特征.这样一种世俗特征的出现,是元代僧道世俗化在元杂剧作品中的真实反映,是"惟灵是信"的实用主义民间宗教观在元杂剧中的自然流露,更是由戏曲艺术娱乐性目的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是我国戏剧史上完全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新发展,显示了我国戏曲进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阶段。对于元剧繁盛的原因,人们曾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与关注,作了多方面的探讨,许多看法很有见地,都确与元杂剧的繁盛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殷都学刊》1985年第一期曾发表任崇岳同志的文章《元杂剧繁盛原因  相似文献   

7.
明传奇钩沉     
《考试周刊》2016,(55):23-24
"传奇"一词,最早是唐人小说的概称,"传奇"被真正引入到戏曲范畴,成为戏曲艺术的一支是在明代之后,传奇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逐步嬗变发展。明传奇是继元杂剧后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又一次繁荣,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明传奇为在元代逐渐式微的戏曲艺术再一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繁荣和发展对后代的戏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戏曲史上的重要一环,明传奇丰富和完整了戏曲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8.
道教特有的神仙信仰在丰富和充实元杂剧内容的同时,使“仙凡仙——戏中戏”程式化结构成为可能,构成了元代道教戏剧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蕴和艺术表现形式,促进了道教与戏剧之间紧密结合与良性互动,既形成盛极一时的元代道教戏剧又促进道教向民间进一步辐射和渗透。道教以其独特的神仙信仰系统丰富和充实了元杂剧主题内容,建立起仙凡仙和戏中戏的程式化戏剧结构。  相似文献   

9.
【文体概说】中国的戏曲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到元代形成了“元杂剧”。元杂剧把音乐、歌舞、表]、念白融于一体,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的兴盛,使元代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两百多名,有记载可查的杂剧剧本有七百多种。元杂剧从很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大众反抗压迫、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关汉卿是元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他一生写了六十多部杂剧,现存的还有18部。关汉卿的杂剧大多表现了下层妇女的苦难和斗争,歌颂了她们的机智和勇敢。他的代表作《窦娥冤》是元…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特指在13世纪前半叶,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说唱、音乐、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戏曲艺术样式。它是元代文学艺术的翘楚,也堪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1.
元代戏曲理论的逐步成熟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元代戏曲的繁荣局面。以胡祗遹为代表的传统文人对戏曲的关注以及他们零散的曲学理论,到专门探讨演唱技巧即元杂剧与音乐关系的《唱论》、专门记录戏曲作家的《录鬼簿》、专以戏剧演员为记录对象的《青楼集》,再到总结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的高度理论性著作《中原音韵》,反映出元代戏曲理论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同步而稍后的逐步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12.
《青楼集》是元代一部记述歌妓的书,同时又是中国戏曲理论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论著。它的价值在于提出或反映了元杂剧的社会功能、元杂剧的分类、元杂剧在南方的流行、戏曲演员的评价标准、戏曲演员的生活状况等戏曲史上的重大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以鲜明的平民意识成为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代戏剧美学则以其平民主义倾向成为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从元杂剧作家、观众和作品内容三方面可以探析元杂剧的平民意识与元代戏剧美学平民主义倾向之间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与明传奇,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的两大高峰,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戏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王实甫的《破窑记》杂剧和明代无名氏《彩楼记》传奇是元杂剧和明传奇兴盛时期的两部同题材戏曲作品,这两部剧作从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原因与剧作家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作为戏曲样式,实属综合性舞台艺术;但其剧本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它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堪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驾齐驱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其崇高地位.元杂剧现存剧目约六百种,留传于今的作品还有一百六十二种,迄今可知的作家约计二百人.仅此可见元代杂剧作家之众多,作品之丰富,实令人惊叹、仰服.元杂剧确以其辉煌成就而在中国戏剧史上竖起了第一块丰碑,也不愧于堪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闪光的里程碑在现存的元杂剧中,近三分之二是仰仗于明代著名戏曲家臧晋叔选编的《元曲选》而保存下来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6.
在元杂剧中,关汉卿针对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对被压迫者寄予深切的同情,歌颂他们的善良品德和反抗精神.作者以新颖别致的构思,朴实鲜活的语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巧谨严的结构,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翻新的戏剧手法,创作出多种极富生活气息和艺术韵味的戏剧作品,为元杂剧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宋元时代的北曲杂剧、南曲戏文都普遍采用衬字,形成了戏曲文学的独特样式.就剧本而言,造就了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文学体裁;就语体形式而言,开后世文学通俗化、口语化的先河;就戏曲艺术而言,奠定了中国戏曲艺术长于抒情和虚拟出表演的形式基础.大大丰富了戏曲文学的表现力,其影响不止于一代,不限于一体.元杂剧作为综合艺术,是一个包含着多种艺术元素的整体.这些艺术元素来源于不同的艺术样式,有着各自的长处与特点.它们在戏剧这一艺术整体内部互相矛盾、制约、交流,溶合,推动着戏曲艺术的变化与沿革.除了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同地域、风格、剧种的交流之外,各种艺术元素在戏曲内部相互制约与相互突破的矛盾运动,也是决定戏剧形态,包括文学形态(剧本)、音乐形态(曲调)、表演形态(科介)的重要动因.中国戏曲艺术第一个辉煌点元杂剧,应该是多种艺术溶合交流的产物.今天,元杂剧的曲调久已失传,它的表演程式(科介)也难以再现,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只有元杂剧的文学形态剧本.尽管剧本与演  相似文献   

18.
杂剧是元代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我国文学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是第一流的戏曲艺术.元杂剧中的骂詈语丰富且复杂,通过对元杂剧中与动物有关的骂詈语进行词义溯源研究,探讨其所透射的文化内涵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的题材来源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元杂剧作为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其题材来源极为复杂。从目前存在完整的剧目中可知,它的取材有着明显的倾向性,这与元代的社会、时代、文化及文人的心态密切相关。元杂剧本事来源于各个朝代,其数量和题材类型也有其特点,究其原因正是元代的某一特征与历史上某朝恰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中大量描写科举考试,出现了学上的科举盛世。原因是元代废除科举制度达七十八年之久,元代知识分子干禄无阶,入仕无门,地位低下,借此抒发科举情结。科举考试在元杂剧中的作用有:成就爱情婚姻、促使夫妻重圆、为民伸冤报仇,同时具有解决戏剧冲突、促成大团圆结局等艺术价值,并对后世通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