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采编、出版实现局域网,告别纸和笔,是报纸出版的又一次飞跃。对报纸校对行业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挑战。在无原稿参照的条件下,要尽可能地发现和纠正各种隐性差错,确保报面文字无差错,要求校对人员更要提高业务素质,加强文字修养,全方位地把好文字关。校对人员要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作为党报,政治性很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体现在各个时期的各项工作中的。要做好宣传工作,新闻从业人员首先要学习好,全面领会党的各项战略部署,才能做到准确无误地宣传报道。在某些校对人员中存在一些片面认识,认为熟悉方针政策是编辑记者的事,他…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听一位兽医讲过一个笑话。有一个乡镇的通讯员习惯于道听途说写新闻,有时还编造故事写假新闻,来蒙骗编辑。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沙牛与牯牛打架”的新闻稿(在南方,农民把公水牛叫牯牛,把母水牛叫沙牛),说的是某村一头牯牛与一头沙牛在秧苗地里抵脑(打架的意思),抵红了眼。不仅损坏了生产队的庄稼,而且还伤了人。  相似文献   

3.
随着报业向纵深发展,许多新锐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了适应形势,抢占先机,各家报纸又争相扩版、增容。于是,一轮“厚度”大战如火如荼地上演了。校对工作也呈现出了全新的发展态势——向编辑化方向迈进。其特点是:校对客体单一化;校对方法通读化;校对功能是非化;校对责任明确化。总之,编辑化的校对工作较之于传统的“对字匠”工作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文字核对,而是从对技术性差错的处理跨越到对新闻稿件内容以及整体版面的把握上。一定意义上说,校对已具有了部分编辑职能,成为编辑工作的延续和有力补充,因此,称…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校对质量,人们采取了多种校对方法,如点校法、折校法、通校法等,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校对始终是由人进行的,而编校一体化(也称编校合一)正是考虑了人这个客观实在的因素,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期刊的整体质量。1科技期刊实行编校一体化的优点11...  相似文献   

5.
由纸媒出版物发展到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一个全新的出版形态让人目不暇接.报纸作为直接影响公众的传播载体,最早实现了网络化,采编工作只需在电脑上操作就可完成,并通过网络传输给照排、校对工序实现报纸快捷迅速出版.  相似文献   

6.
强化编辑的校对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出版工作中,编辑的基本职责是收集、研究出版文化信息,制订选题计划,组织著译队伍,审读、选择、加工整理稿件和其他资料.进行美术和技术设计,以及宣传介绍、了解读者反映等等。其中,校订原稿、审读校样,常常是编辑不可缺少的操作环节。但目前相当一部分编辑工作者对自己的校对责任意识日渐淡化,认为校对是编辑以外的校对人员的职责。重“编”轻“校”,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编辑心理现象。由于校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闻采编系统已经被各家纸质媒体广泛应用,电子原稿取代纸质原稿,这使校对的性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校对已成为过去时,即那种对原稿负责,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的"校异同"模式转化为"校是非"为主的模式。由于校对客体、方式及功能的转换,新闻校对工作也呈现出再定位的趋势——向编辑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勇 《出版参考》2015,(10):37-38
一般认为校对这一行业是伴随着中国出版印刷的发明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古人把校对称为校雠学.实际上在古时校雠学是对编辑出版学的统称.校雠学是以编辑校正文字书稿为工作内容的方法,雠者,仇也.对错别字疾恶如仇,当编辑校对的就得有这种态度和精神,因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可要酿成大祸的啊!  相似文献   

9.
书稿的编辑加工和校对是图书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图书出版质量的关键。科技期刊把编辑加工和校对合在一起,而科技出版社则多数是编辑与校对分开。但是,不管二者合一还是分开,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品质完美的精神产品。作为科技图书的编辑,如能掌握和熟...  相似文献   

10.
除去一些大型的出版社、期刊社和报社专设校对人员之外,一般一二十人的期刊编辑部和小报社,其校对工作都是由编辑人员兼做的。这些单位实行编校合一,是由于受  相似文献   

11.
12.
电脑技术的进步为写稿著书提供了方便,但电脑写作并没有使一些媒体的错别字率降低,反而有上升的势头。尤其是不少作者习惯用拼音输入法打字,而汉语同音、近音字实在太多,因而错别字便因此出现了。 如“一家从台北飞往名古屋的台湾客机在着陆时起火,  相似文献   

13.
连续统计26期刊物第二次校对和第三次校对过程中万分之差错数据.分析并整理该数据建立一个编辑校对质量控制模型,即X-R校审质量控制图,利用该模型对以后编辑校对差错进行检验,判定编校过程是否处在控制之中,随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编辑媒体质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15.
集体校对是提高校对质量的保证刘艳华随着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随着人们对图书出版质量的要来越来越高,图书出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对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权对工作的文字性、技术性、学识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如何提高一本书的校对质量呢?我...  相似文献   

16.
出版工作者应具备基本的校对能力,因此在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校对题一直作为常规题型出现,考查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校对能力。2011年的初级实务试卷与往年有所不同,校对题改成要求以对校的方式对照原稿改  相似文献   

17.
近日在同一些通讯员交谈中,发现有些人埋怨编辑。对此颇有感触,想为编辑同志说几句话。我虽然对编辑工作不了解,但也曾接触过几位编辑同志。他们那种默默无闻地伏案工作,‘专为他人作嫁衣’的高贵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少通讯员、业余作者的成长也同编辑同志的指引、帮助分不开。可是,有的通讯员每当稿件未被采用时,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责怪编辑,满腹牢  相似文献   

18.
编辑活动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可是关于编辑活动的科学却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社会上一个时期里流传的“编辑无学”的说法,如果是指“编辑没有学问”,那是一种误解或偏见;如果是指“编辑没有学说”,那是对于我国几千年来丰富的编辑经验及其理论概括的无知;如果是指“编辑没有科学”,那倒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编辑学研究的状况。编辑学至今尚在建设之中,还不能说已经成熟,甚至还不能说已经“有”了;但也不能说“没有”,它是正处在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之中,是“正在有”。“正在有”虽不能说就是“已经有”,但…  相似文献   

19.
以前常听人说:“无错不成书”。近来又听说,在图书评奖中“错误百出是好书”,“万分之一差错的书评不出”。在某些人的心目中,似乎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难怪他们对当前出版物中出现如此之多的差错见怪不怪了。有人虽然对此表示不满,却只停留在口头上,甚至只把错例当作笑料,一笑了之。种种迹象。不能不令人感到困惑。难道这是不治之症了?否!不是“不治”,而是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1997,(3)
编辑在校对中的原稿意识文/雷智勇在学报尤其是自然科学学报的出刊过程中,许多编辑部在校对稿件时先让作者自校,然后再由编辑部进行二校、终校。不少编辑同志在终校尤其是二校时,为图方便省事,往往不再对照原稿校对,而是直接运用“通读校对法”。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