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也特别强调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透彻,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可能阻碍教师专业成长。"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无疑,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及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学反思"得到了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教学反思"也成了每一位教师教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教学反思"的文章大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有成功的经验,亦有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如果课后能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再来指导实践;通过将零星的教学经验,不断加以总结与提炼,就可以提升教学理  相似文献   

4.
舒宁 《教育革新》2008,(3):26-26
社会与教育行业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专业成长发展中能够进行教学发展。教师这个行业需要依靠经验,只靠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但只有经验也不行,成长的秘诀在于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他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 反思。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足见反思的重要性。时下,很多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由于教师具体从事的教学岗位、教学情景各不相同,教学反思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但在教学反思过程中也有一些共性的规律需要我们注意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对教师教坛足迹的回望与揣摩,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元素。在教学中,教师多一分反思,就多一分提高,就与优秀教师多一分接近。教师如果能将其及时总结并随笔记下,就会有一笔宝贵的财富。本文总结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点滴反思,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6.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既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它需要认真思  相似文献   

7.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数学教师应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教学反思,优化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8.
任艳淑 《中国教师》2010,(12):29-30
<正>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说明,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经常进行的一种检查、分析、反馈、调整,并使  相似文献   

9.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 反思.可见,教学反思的写作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反思,是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科学性、合理性的过程.反思则奋进,存在问题则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则升华.笔者认为,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按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温晓宏 《考试周刊》2014,(56):134-134
<正>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素质更关注,教师需要不断提高素质以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尽管教师提高素质的途径很多,但我认为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写教学反思总结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据此,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成功的教学、优秀的教师来自于用心地学习实践和长期不懈地反思感悟。一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  相似文献   

12.
认为研究生课程教师培养"自我反思意识"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自我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提升学科群体的学术声望;提倡自我反思精神并养成自我反思习惯,建立有利于教师反思的制度环境,实施在职培训,是促使研究生课程教师培养"自我反思意识"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3.
《广西教育》2013,(12):28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苏红博士在1月2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把"关键事件"作为反思对象。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关键事件在初始状态时基本上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情",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描述、分析,找出事件的普遍意义,并加以归类,使之成为关键事件。具体分为两类:一是反思教师以往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个体经验中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走出教学反思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最早将教学和反思结合在一起的是教育家杜威,他在1910年《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他认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于1989年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对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教师的水平上。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教师必须要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由"经验教学"转向"反思教学",由"经验教师"走向"反思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反思,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恳请行家斧正.  相似文献   

16.
李勇 《辽宁教育》2007,(5):14-15
“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反思意识人类早就有之。新课改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今后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他提出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相似文献   

17.
孙岩 《中学教育》2014,(1):21-25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来源于教师的经验反思,教师的教育经验是教师提升教育实践的重要法宝。舍恩在《反映的实践者》一书中提出实践工作者拥有一套指导实践的知识-资料库,它涵盖了实践者所有的个人经验,而情境先行是资料库区别于经验复制的根本性特征。资料库为教师在教育教学问题情境中"相似地看待着"情境和"相似地解决着"情境问题提供先例和指引。  相似文献   

18.
<正>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叶澜教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也就是说,只有不断进行反思,我们的教学经验才能得到不断积累,教学水平才能得到不断提升,才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下面,将自己的一些做法略作介绍。一、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9.
高职英语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从“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反思型”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反思被认为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它提高了教师教学工作的自觉性,有利于教师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教师的专业成长应以教学反思实践为基本路径,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增强反思意识,实践反思活动;学校应该建立教学反思的长效机制,创设反思的文化氛围,促进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20.
陈莉 《中国教师》2011,(4):29-31
<正>教学反思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受到了广泛重视。很多学校把"写教学反思"作为提高教师基本功的硬性要求。尽管反思被研究者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