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世界》2014,(11):32-37
印度是个多宗教国家,佛教、印度教和耆(qi)那教这三个宗教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中国传统中儒、道、释的三足鼎立。三个教派都信奉“业报”与“轮回”,而修行方式不同,对生命的终极要义与极乐的理解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2.
卓么措 《文化学刊》2014,(4):125-128
藏族唐卡艺术源起于藏传佛教,自诞生就致力于藏传佛教的传播、宣扬。其所具有的宗教意蕴是唐卡的核心,具体说来体现在:宗教教义的传播价值、宗教用品的膜拜价值、宗教修行的信仰价值、宗教审美的规范价值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易经》作为占筮之书,通常被视为原始宗教巫术与原始思维、神秘主义的代表,直到马王堆帛书《要》篇"观其德义"思想得以现世,学界才重视阐发《易经》中的"德义"内容。实际上,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本身就附着重德的理念。《易经》中的"德"内涵丰富,从"德"与"得""德"与"禄""恒德"、诚信之德等方面彰显了西周重"德"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宗教总与社会发展如影随形。历史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宗教的身影。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是重要的社会现象。宗教对社会的稳定有双重影响,一是正面影响,二是负面影响。宗教的双重影响是基于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的。要维护社会稳定,应在消弱宗教消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宗教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所论友朋,主要是指包含同学在内的志同道合之友。王阳明认为友朋重在道德与识见,与年龄和地位无关。理想的友朋需要放下姿态去寻找,指正友朋错误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友朋是修行圣学的重要助力,可以帮助确立志向并维持志向,友朋间的切磋砥砺是精进学问的重要方式。王阳明对于友朋的特殊强调与阳明心学的内在修行路径及其学说传播之需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宗教在我国农村老年人群体中的传播速度日趋加快,信奉宗教或参与宗教活动的老年人比例逐渐增大,部分村庄甚至出现了"信教热"现象。相对于城市,农村老年群体的精神生活长期处于单调匮乏状态,为了弥补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缺失,信奉宗教便成了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另类满足途径。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之一。其中,宗教文化对于洞察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 更有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各种类型的文化传统现象中,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悠久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宗教不仅与人类文化在同时期形成,也是人类文化早期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更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在某些特定时期或特殊的文化领域里,宗教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它直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例如,宗教文化对古代音乐艺术、建筑美术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中外许多建筑艺术的典范,是在宗教的殿堂里  相似文献   

8.
瑜伽的梵语词义是联接,传统瑜伽修习的目标是个体人与永恒的联接与合一。不同的传统宗教或文化中都存在着人与永恒合一的思想和实现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讲,它们都包涵了瑜伽的目标。虽然不同宗教文化中具体的实现方式和途径有所不同,但其实质都是心灵的转变与人格的完善。人格瑜伽是忽略各不同宗教或文化的具体形式的差异,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实现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在《没有个性的人》中,穆齐尔试图让神秘主义"澄明如白昼"、能够与科学与理性并行。其中阿加特与乌尔里希的爱情就是他这一目标的途径。对乌尔里希来说,阿加特就是他的alter ego,即另一个自我。爱情是他体验神秘主义的载体、建立宗教性的千年王国之路,然而,兄妹恋这一有悖常理与道德、不合逻辑的爱情决定了这种尝试的徒然。  相似文献   

10.
在儒家"事死如事生"观念影响之下,中国人的死后世界——地府,具有高度官僚化的特征。汉魏以来,这一观念逐级被佛道教提倡的修行功德、超拔度人的宗教思想实践打破:中国人以"地仙"模式来理解死后不归地府,而往生他方净土。道教逍遥自在的地仙信仰与佛教的十方净土观念相互影响,逐渐在死后世界"体制外"建立起一块"飞地"——西方极乐世界,为中国人死后的"去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佛道教地府超拔与净土的逐渐成熟,成为儒教正统生死观的重要补充,在民间尤其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古代戏曲中有大量的宗教剧,其中不乏取材于宗教典籍、刻划宗教人物、宣扬宗教教义,像西方中世纪宗教剧一样"比较纯粹的宗教剧",但多数剧目不太纯粹——娱人色彩鲜明;在宣扬宗教教义的同时,也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强烈关注,以长生不老、升官发财、喜得贵子等世俗欲望的最大满足作为皈依宗教的报偿。这与中国宗教自身的特性、宗教在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宗教剧作者的处境以及服务对象的期待等诸多因素均有关联。  相似文献   

12.
宗教蕴含丰富的思想文化,其历史起源可帮助我们还原历史。莲池会作为白族地区特有的民间宗教女性信仰现象,积淀了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追溯其历史根源可以还原南诏历史。基于此,本文力在发掘莲池会在白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余永红 《文化学刊》2011,(3):166-169
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母体,由于特殊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历史文化,陇南地域的白马人主要信仰天地日月以及山河树木等自然神和祖先神,体现了古老民族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为特征的原初性,而陇南地域汉民族的宗教信仰也体现了相似的特征,这种相似性不仅体现在信仰的神灵大多相同或相似,而且信仰的仪式和祭祀的方式也基本相同,部分宗教造像中所传达的视觉形象也体现出趋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应是古代氐羌文化的白马藏族宗教文化与汉族宗教文化在陇南地域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礼教与宗教     
礼教者,以理为教者也。宗教者,以宗为教者也。礼教与宗教不同的地方,不仅在于它们形而上学本质,而且它们所建立的人性论基础也是不一样的。由于礼教与宗教所建立的人性论基础不同,因此它们的教义宗旨也是各异的。礼教与宗教的教化形式也是不同的。由于礼教和宗教的形而上学存在及人性论基础不同,它们所引申出的伦理道德精神,也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5.
李宏印 《职业圈》2008,(6):14-16
宗教工作历来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定位,全面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群众性、特殊复杂性。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逃禅与脱俗:也谈苏曼殊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掘文学中的宗教价值 ,已然成为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中国现代文学 ,事实上是缺乏宗教的信仰与热诚的———即使是具有宗教信仰倾向的作家及其作品。本文从现代文学浪漫派先驱苏曼殊这一个案入手 ,透过苏曼殊人生与艺术作品的表象 ,揭示其宗教信仰的功利性与表象性。本文认为 ,苏曼殊只是一个以袈裟芒鞋为道具的浪漫主义者 ,其作品的宗教意象 ,更多是一种审美想象 ,并不代表苏曼殊人生价值与信仰的真正选择。宗教没有妨碍他追求爱与自由 ,而此二者 ,是他短暂生命为我们留下的美好精神。偶然的际遇使苏曼殊与宗教结缘 ,而宗教最终只是他逃避俗累、托身暂栖的处所。当然 ,佛教的“空” ,与他对人生的悲剧体验暗合 ,使他的文学话语多了一种借禅语佛理表达虚无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高校宗教学教育的基本底线是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宗教不能干涉教育;而按照通识教育的方式来了解宗教,客观地、学术性地、中立性地介绍宗教,这是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形态的一种尊重。我们对信仰的多元涵括应该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就是信仰所包括的范围不只是宗教信仰,它还有政治信仰、文化信仰、民族信仰,甚至科学信仰等;而这些不同层面的信仰之间可能会有些交接、有些关联,但是它们所涉及的领域是不一样的。我们处理宗教和教育的关系,需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论学说作为基本指导,进行对宗教界的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一方面,宗教与高校教育的关系,涉及到我们的社会建构与宗教(以及宗教建构)的关系的统一与协调;另一方面,高校教育中客观的学术研究,即可以增加宗教的正能量,也可以批评或警醒宗教中负面性东西。这也应该是高校宗教学研究的基本定位。总之,高校宗教学研究要让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结合中国的国情,结合我们新时代的世情,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教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哲学——佛教,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在取名用字中有迹可循是佛教中国化发展有力的见证,也是中国人和中华文化对佛教包容与接纳的直观表现。这一现象记录了佛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碰撞交融中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佛教特色的称谓符号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同时也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9.
宗教工作历来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定位,全面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群众性、特殊复杂性.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佳 《文化学刊》2013,(2):27-33
黑龙江藏传佛教和民间习俗相互作用,形成节庆文化,主要有三种基本方式:宗教事象演变为民俗内容的节庆文化——民俗对宗教的习俗化。民俗形式注入宗教内容而形成的节庆文化——宗教对民俗的神圣化。宗教和民俗在流传过程中合流而成的节庆文化——宗教与民俗的相互交融。而目前流传下来的现代宗教民俗节庆形态,则又呈现宗教和民俗相剥离的趋势,或者几乎完全成为日常生活习俗,或者几乎完全保留在宗教信仰仪式活动中,只有如千灯节等较少节庆还保持着宗教和民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