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底,在发动职工和家属订阅1986年度报刊的工作中,时而听到一些女职工对报刊宣传的意见。她们说,现在报刊上往往把有问题的上级机关、部门同“婆婆”划等号,经常可以见到《“婆婆”太多事难办》《变“婆媳关系”为服务关系》《“婆婆”松绑,“小姑”挡道》等标题,文章中此类比喻就更多了。看起来,这样比喻形象生动,仔细一想,既有轻视妇女之嫌,又有不科学的地方。她们托我捎句话:宣传报道别忘了男女平等,别用老眼光看待今天的妇女和新型的婆媳关系。  相似文献   

2.
《浙江档案》2004,(3):40-40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妇女报刊名为《女学报》,1898年7月在上海创刊。《女学报》的办报宗旨是:反对缠足,提倡女学,争取女权。其最特别的地方是由妇女办报、妇女主笔、撰稿人也几乎全部是妇女,这在报刊史上最为少见。《女学报》的著名主笔有康有为的长女康同薇、梁启超夫人李蕙仙及沈静英。她们不仅自己撰稿,而且把每期主编的真实姓名都刊登在报头上,这种做法不仅作风大胆,而且是向歧视妇女的传统封建礼教的挑战。正因如此,《女学报》特别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它每10天出一期,“每期一出,海内称赏,远近来购者云集。每印数千张,一瞬而完”。《女学…  相似文献   

3.
据不完全统计,1901年———1911年,我国涌现的女子报刊达30多种。这和戊戌运动时期仅有一份女子报刊相比,真可谓是一个大的飞跃。大量女子报刊的出现,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也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高潮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报刊的创办人、主编,多为觉醒的知识妇女,一般都受过新式教育,不少还是留学生。她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深感自己力量的单薄。她们通过报刊开展舆论宣传,唤起更多的女同胞投入妇女解放运动,扩大女界的影响。一批妇女活动家和革命志士,成为创办女子报刊的中坚。如秋瑾曾创办东京《白话》…  相似文献   

4.
由北京市妇女联合会编辑的《北京妇女报刊考(1905—1949)》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北京妇女报刊考》编排得实用。它既无前言,也无名人题词,而是以两万余字的《总述》作序言;书首有目次、例言,书未有后记;书中各篇均以其创刊时间先后为序,并冠以序号,以便利读者。两个附录,也颇具特色。附录一是《北京妇女报刊待访录》,汇集了已佚报刊18种,留待后人继续查访。附录二是《报刊名索引》,分别依音序和笔画,把该书中提到的报刊(包括待访录)  相似文献   

5.
在3月29日举行的《北京妇女报刊考》首发式上,史学界的专家学者给予它很高的评价,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北京师范大学72岁的老教授刘乃和说:“这是一部层次分明,有研究深度,全面而细致的专著,有历史价值,资料价值,实用价值,对子孙后代具有保留价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方汉奇认为,该书对填补我国新闻史研究中的两个空白,“一是中国妇女报刊史的空白,一是北京报刊史的空白”大有裨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完所教授丁守和、  相似文献   

6.
这一期《文摘周报》16版,字数10万以上,在众多的报刊里,给我的感觉是“十万强驽压潮低”,耐人寻味,引人思索。 头版头条《“她们”的危险》,后边的《人总要一代比一代强点》《卖草》《弱女与绑匪智斗四昼夜》,另有《正视她们的弱势地位》与《与弱势群体争利,于心何忍?》两则短评,都属于视野深邃、颇见分量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笔者搞新闻报道,为防止差错,每当写完稿,总要送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审查。对此,个别同行埋怨我:“何必没有婆婆找婆婆呢?”新闻工作者找个“婆婆”管一管,是否有必要?从《中国报纸月报》1993年第六期披露的去年全国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年的上海,由于经济繁荣发展和军阀政府的新闻专制政策,出现了大量以牟取商业利润为最终目的商办妇女报刊.在这些商办妇女报刊中,创刊最早同时也最有名的是《妇女时报》,前后历时六年之久,在民初妇女报刊中能够持续这么长时间的独一无二,这与它为了生存而采取的编辑策略有密切的关系.《妇女时报》生存的编辑策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开辟专栏介绍科学性、生活性知识;与鸳鸯蝴蝶派文学联手;用稿主题紧随时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苏联《星火》杂志,被苏联人誉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大军的大炮”,“它每发行一份便给改革大军增加一发炮弹”。打开新闻史,人们皆称报刊为“喉舌”,而当今的苏联人称它为“大炮”,此比喻很新鲜,寓意也很深长。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在贵州警方的一次解救被拐妇女行动中,一些曾被强迫卖淫的妇女在回贵阳的火车上向护送干警表示,如果下车被人拍照、录像,她们就自杀。但是火车刚到贵阳,一群记者突然冲了上来,闪光灯、话筒、笔记本、采访机等等,瞬间就包围了她们。大概是为了躲开记者们的“袭击”吧,有人命令她们蹲在地上。于是,她们蹲在地上并把头埋在两腿之间。在这个时候,有人开始啜泣了。一个被拐女后来说:“我们都到这种地步了,怎么有脸上报纸上电视,他们(记者)就不可怜可怜我们?”(《南方周末》2000年4月21日) 该不该如此“抓新闻”,暂且不论。我想说的是,本来好些被拐女是不想回家的,她们觉得已无脸见人。《南方周末》的随行记者说,一路上,干警们苦口婆心才使她们恢复了一丝尊严,结果却“被闪光灯熔化了”。但是,当地媒体的报道中,被拐女们这种惶恐而无助的啜泣,却被形容成得到解救而“感动的眼泪”。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女界》杂志是20世纪初由河南籍留日女学生创办的进步报刊,作为“妇女争取自身解放的喉舌”,它大力寅传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思想,对于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新闻·方志     
有人把“新闻·方志”比作胞兄弟,比喻很恰当,我举手赞同。我是农民通讯员,前年咯参与方志编写确有这个深刻体会。原因是:新闻·方志都要求真实地记载客观事实。对于事实的记录要有地点、人名、时间、前因、经过、后果六大要素。两者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各种报刊可以给方志提供资料来源。尤其是《人物志》、《大事记》很多资料,就是以报刊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月”纵观一九八四年全国各报刊推选出来的九十三篇优秀的评论作品中,其中有不少评论,不仅主题思想新颖,而且在论理、辩正、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引语、比喻等等方面,均有较高的水平。这是报社内外评论写作者勤奋笔耕的结果。从得奖的评论作品看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包览通观全局,抓住主要矛盾,主题思想突出。如荣获特等奖的《人民日报》的评论《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便是从全国大局出发,以杭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国妇女运动发展史,而近代史上的妇女报刊宣传活动,为妇女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呐喊和推动的作用。中国第一位女新闻工作者、第一张妇女报刊、第一次妇女办报刊高潮,都产生在近代中国。回眸史海,她们的女子豪气令人钦佩,她们的献身精神和优良办报传统,是值得当今的妇女报刊和我们广大女新闻工作者学习和借鉴的。我国第一位女新闻工作者中国近代妇女报刊发端于戊戌维新运动。我国第一位女新闻工作者是裘毓芳。她开我国妇女办报活动之先声,其历史功绩不可抹煞。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江苏无锡人。她是戊戌时期著名的才女之一,精通文史,兼懂英文,  相似文献   

15.
20经验交流04年2月5日 ,《山西妇女报·女性新闻周刊》创刊。“女性新闻”贯穿着一种新理念 ,经过近一年的运作 ,受到了受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把局限变为优势有人说女性类报刊有很大的局限性 ,她自己给自己设了个“套” ,《山西妇女报·女性新闻》周刊在“套”中又设了个“套”。局限中是很难发展的。但我们不这样认为 ,《女性新闻》就是要在局限中跨越无限。“女性新闻” ,我们要的就是所谓的这个“局限” ,我们要把这个局限变幻为焦点。焦点聚光 ,而且是强光。“女人中的新闻 ,新闻中的女人”我们是这样定义女性新闻的。新闻中的女人可能…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现在报刊上常见“整合”一词,甚至有的书名中也用了“整合”,但“整合”的涵义是什么,却未见有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和老版本中都未收“整合”。《汉英词典》中倒有“整合”,说是地质学名词,是英语con-formity的汉译。《辞海》中有“整合”,“指两套地层的走向和倾斜都一致,在沉积上没有明显间断的接触关系。……”完全是地质学上的一个专门术语,与现在报刊上“整合”的意思不一样。我们现在报刊上常见的“整合”,是近年来从台港传入的新词,最近看到台港发表  相似文献   

17.
《光明日报》2001年5月17日报道:在200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量的统计中,《图书馆杂志》与《人民日报》等1475种报刊列入“文化、科学、体育类”,有论文全文转载的报刊为589种。本类报刊全文转载量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人民日报》、《出版发行研究》和上海的《图书馆杂志》。全国有17种图书馆学情报学刊物进入排名表,上海《图书馆杂志》以在“文化、科学、体育  相似文献   

18.
好的标题除了必须具有确切、鲜明、简洁的特点外,还应注意标题的艺术性。下面例举报刊标题常用的十种修辞。一、比喻;如《生命,象火一样燃烧》、《阳关道与独木桥》、《“牵牛鼻”与“放腿”》。二、对比:如《要“文”教勿要“武”教》、《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三、借代:如《赤道非洲看“熊”迹》、《“光棍汉”的喜悦》。四、对偶:如《沉痛地告别过去勇敢地面向未来》,《睿智而勤奋博大而精深》。五、引用:如《润物细无声》、《近水楼台先得月》。六、回环:如《母爱与爱母》、《“算了做”与“做了算”》。六、倒装:如《飞奔吧,金色的车轮》。八、谐音:如《以“职”论价》、《有“礼”走遍天下》。  相似文献   

19.
自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体制改革、提出“政治多元化”理论以来,苏联社会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政治党派和非党群众团体。据有关方面统计,截止到《新闻法》颁布以前,此类团体和组织的数目已达两、三千之多。在“言论自由”、“舆论多样化”的气氛中,这些组织和团体大都出版了或正在准备出版自己的报刊。已经出版的、影响比较大的刊物有:《自由之声》(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报刊)、《新生活报》(社会民主党机关报)、《公社》(无政府二团主义者报刊)、《基督教民主党公报》、《公民尊严》(立宪民主党报刊)等等。根据独立报刊目录中心的最新统计,这类用俄文出版的非正式报刊已达500余种。总的看来,在改革中涌现出的苏联非正式报刊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有关我国报刊退出机制问题,不仅早有讨论,而且2005年12月1日实施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对报刊退出机制进行了明确规定,2006年10月出台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新闻事业编”中也重点提到了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报刊退出机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