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教学目标既在于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即通常所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人文性”的张扬,更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征。那么,语文课应怎样张扬人文性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
高二《思想政治》(下册)第114页,在论证“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时,有这样一段话:“……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这里似乎把“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等同于“实践结果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这样表述当然不能说完全不正  相似文献   

3.
当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因此大学教育要转变观念,把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这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共识。在高职院校所有学科中,高职语文最具人文特色,是技能学科和人文学科高度统一的综合性学科,是较高层面的素质教育的科目。语文重在文化性、人文性,客观上反映人类创造的文明、文化,主观上影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形成,其特殊性着重在精神品质的增长。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是最能体现“人”的精神的。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直切体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显而易见,“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已经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写作作为高度综合的语文活动,不仅体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显示了学生内在的精神和个性,它反映了作者对人的价值、命运等内在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因此,  相似文献   

5.
郑维会 《考试周刊》2013,(21):35-35
教师在学生的人文培养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语文技能,而技能的获得又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文本思想内涵的理解、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和良好情感氛围的营造,便可以落实学生人文性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6.
卢谦 《教学与管理》2011,(10):27-28
与单篇课文教学相比,单元主题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对“单元主题”教材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单元主题”内涵认识不深入,一味注重形式,缺少对主题的统整和提升,缺乏单元文本间的资源整合,表现出课堂教学的泛人文倾向,语文课的本体性特点不强,“语文味”不浓。因此,单元主题教学也需在寻求和把握平衡中求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充满着丰富深远博大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在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继承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的语文课程对语文教育价值本位的认识,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语文课作为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从人文角度探究高中语文教学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语言文字运用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表达运用。课堂上的表达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文章是表达的基础,儿童是表达的主体。因此,有效表达首先要让儿童真正在场。一、让儿童的情感在场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在于情感。课堂上要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学生就无法准  相似文献   

9.
梅筱莉 《师道》2008,(10):29-29
新课程实施至今,仍有许多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认识、理解及操作上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人文就是爱国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在其总目标中指出:“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提纲挈领,高屋建瓴,是对语文教学人文内涵的显性表达。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不单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单纯地“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更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重任。“文以载道”,每一篇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深厚的文学积淀,教学中教师依托这些美文,“润物细无声”,能更有效地渗透积极健康的人生导向,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中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增加了古典诗歌鉴赏主观表达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对诗歌作品既能“意会”,又能“言传”。因此,我在诗歌教学和训练中注意从方法的指  相似文献   

12.
任振斌 《学周刊C版》2011,(8):169-169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应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孜孜追求的目标。而“人文性”基点就在于一个“情”字。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不可能营造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更不可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国家教育部提出了“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当做到“:一个认识三个到位”。一个认识:充分认识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的人文特性为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语言文字是用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正所谓“文以载道”。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运用语文学…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语文课堂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现实依然不容乐观。学生对自己“为什么要学语文,究竟应该学什么”这类根本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造成语文学习的盲目和被动,自主学习更无从谈起。学生对学习语文认识的模糊,与为考而教的现实有直接关系,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5.
张毅娟 《云南教育》2004,(28):28-29
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当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情感等,合理地加以开发,有效地加以渗  相似文献   

16.
<正>“个体语言经验”是客观“语理”和主观“语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学生在真实而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运用形成的一种语文内在核心素养,是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的综合体现。2022年版课标的学段要求中“梳理与探究”替代并赋予“综合性学习”更丰富的内涵:一是其作为“学习内容”可融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等语文实践活动中落实;二是其作为“学习方法”重视学生主动梳理、探究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7.
袁东升 《现代语文》2007,(8):124-125
古诗鉴赏一直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多少年来,长考不衰。2002年,可以说是古诗鉴赏考查的分水岭:一方面,考查形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客观选择改为主观表达,另一方面,赋分不断加大,由3分增加到6-8分。为应对这一变化,提高高考古诗鉴赏的得分率,广大语文老师不懈努力,不厌其烦地给学生介绍古诗鉴赏的答题要领,但是,效果不  相似文献   

18.
<正>高中生作文不易。语文老师教好作文课更不易。不少语文教师将教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师生共同努力,也取得了好的业绩。教好作文、写好作文的主观愿望或许是好的,但高中作文的教与学却是难事。这难点主要体现在于:一、语文教师个体的学业倾向与作文培养目标多样化的不对应《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应通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承担着塑造人和培养人的重任。教师要把正确的人文理念、人文情操、人文精神、特别是科学的价值观,加以合理地阐发,有效地渗透,使学生的心智得以健全,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使自己的生活更有价值和意义。人文渗透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人生观、文化观、职业观,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特征严重缺乏,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是相违背的。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