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可以从理论、方法和价值三个维度加以理解.在理论维度上,要秉持历史规律论,抵制历史选择论,坚持群众史观,批驳英雄史观,肯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地位;在方法维度上,克服历史虚无主义虚实相间的叙事方式、以偏概全的研究方法和主次不分的思维方式;在价值维度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价值信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史,把握逻辑关系,扩大理论视野,反思现实问题,构建中华民族历史观。  相似文献   

3.
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它的反历史、反科学的研究方法,表现出它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它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历史虚无主义是按照他们的主观愿望和政治诉求来对待历史,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活和再版.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客观性,实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抵制思想界重新泛起,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无疑会成为最有价值的思想遗产。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源头上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本质,集中批判了作为历史虚无主义经济根源的资本逻辑,并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终结历史虚无主义,实现人的最终解放。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假借“事实”与“学术”之名,强调主观诠释、细节考究、概念原则等范畴,对高校学生具有极强迷惑性。阐释正确党史观中的规律、主流与价值,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陷阱,成为推进高校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题中之义。加强唯物主义历史观教育,以理论意识明晰历史规律、以整体意识把握历史全局、以辩证意识领悟历史价值,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党史观。  相似文献   

6.
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既误导现实运动,又消融中华民族精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体来说,在政治上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学术上揭露批判其错误、教育上加强全民的历史知识,从制度、理论、知识上分别切断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传播与影响,为国家的稳定和现代化的推进营造繁荣、先进的文化大环境.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同解释学历史观有着历史相对主义的共同源头。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解历史、诠释历史上,无限放大历史解释“先见”,放大历史著述的主体性,解构历史,彻底陷入主观化泥潭;在历史方法上,由于其历史观本质上的缺陷,使其同解释学一样无法祛除形而上学的弊病;在政治属性上,尽管历史虚无主义通过隐晦的话语,号称“价值中立”,但基于“效用历史”角度的主观化的意识形态话语修辞,恰恰鲜明地反映了其价值取向与潜隐的意识形态属性。解释学历史观是历史相对主义的典型。基于批判解释学历史观的视角,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三维透视,为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辨别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经历了从哲学思潮走向政治思潮的转变,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该思潮采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分析架构,采取以主观代替客观、细节代替整体、解构代替发展的逻辑路径,形而上学地看待历史,否弃历史辩证法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要从哲学视域评判历史虚无主义,就必须回归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和基本原理视域,即坚持...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重新泛起,并呈现出形式日益隐蔽多样、危害日趋严重之势,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维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理论维度上,剖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政治本质和价值特质;历史维度上,厘清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脉络;现实维度上,指明了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整体策略。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对于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西方现代性进程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现代性在全球扩展来到中国,并以不断变化的形式贯穿于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寻求解放和复兴的历史过程中。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虚无"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中国革命、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历史倒车的严重危害,因而需要我们予以系统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反诬马克思主义、歪曲中共党史、诋毁社会主义道路等现实表现暴露其试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党的领导与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其危害性不可小觑。对此,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批判武器,以党的领导凝心铸魂,坚持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始终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新时代以来,在同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即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武器、将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中坚力量、坚定历史自信与增强历史主动、弘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伟大斗争精神等,均是同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斗争的强大伟力。  相似文献   

1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历史文化的缺失。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有选择性的虚无化,以"理性探讨"为幌子批判中华文化,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以文化信仰为契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牢牢把握文化自信话语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文化创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筑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线。  相似文献   

13.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否定我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鹄的之谬论,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加以批判和引领。近年来,学术界研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特点的著述较多,归纳历史虚无主义宏观危害性的成果也颇丰。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哲学地位和内容边界及其与哲学虚无主义的关系,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对于社会各阶层的微观影响,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历史观消极影响的特点、规模、深度等方面的质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用新的方法从不同维度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细化理论研究和广角度实践探索,已成为相关研究的一种新需要、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虚无主义历史观甚嚣尘上,什么"告别革命",什么"土匪史观",什么"道德审判",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一时间,似乎这些观点的持有者才有真理,才有话语权,才有对历史材料的解释权.情况果真如此吗?让我们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5.
“新英雄史观”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严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揭示了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劳动的观点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承认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应以牺牲普通劳动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为代价,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基石;每个人都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每个人在任阿情况下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真正的历史创造者只能是那些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们。“新英雄史观”鼓吹少数英雄创造历史,为“精英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旧英雄史观一脉相承,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抽象人性论——新自由主义历史观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新自由主义,在批判其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错误观点时,要高度重视对其历史观的评析,揭露其唯心主义的实质,以划清思想界限.新自由主义的历史观是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这种历史唯心论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专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曾一度起过积极的革命的作用.但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先进性的丧失,逐渐失去其进步意义,愈来愈成为阻碍历史进步的思潮.在当代中国,如果任其泛滥,必将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任务之一,表现在历史观领域就是对天命史观(历史宿命论)的批判。李大钊运用先验与经验、必然与偶然、一般与个别等范畴,对历史规律的辩证本性作了具体解说,认定历史规律是经验地生成的,而不是先验地预定的;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历史过程既存在具体的个别的因果关系,也存在普遍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在一方面批判了种种对于历史规律的先验形而上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又为深入批判天命史观准备了必要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8.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实现“两个巩固”目标任务的内在要求。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存在于学术研究、文艺创作和网络空间之中。作为一种错误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以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核心诉求,其蔓延泛滥必然会肢解历史认知、瓦解民族精神、消解文化自信,进而威胁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然而,现阶段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短期内不会改变,社会民众担忧改革、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倾向难以根除以及国内外敌对势力持续的意识形态渗透,决定了在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时要有久久为功的耐力。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把唯物史观作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指针,坚持以阶级分析法直击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并以科学严谨的治史态度给予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反击。  相似文献   

19.
杨卓航 《文教资料》2009,(21):99-100
钱穆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的道德心性论及圣贤创造历史的思想,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英雄史观.本文对其英雄史观的含义、基本内容、理论基础和时代意义作了评析.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是历史观上徘徊于自由意志与物质生活的客观规律之间。他时而强调英雄对历史的创造作用与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时而强调社会物质生活的基础性,认为历史当中存在复杂的因果规律,历史是进化的,是由全体国民创造的。在其表面的英雄史观后面潜藏着一股强烈的唯物史观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