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自己非常崇拜布列松大师,希望能像大师那样用相机记录下每个感人的画面。这张照片是我在法国食品节上抓拍的,出片后发现很不理想,自己也试着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1、拍摄角度稍右移,可能会更多的展现你亲的脸部,但就失去了与孩子的正面交流感,不是我想要的;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新闻摄影爱好者,因此一架国产相机总是伴随我左右。为这老婆还奚落我不知“泡”什么名堂。其实,我把相机随身带并非想发“泡”,而是为了随时将身边的见闻摄入我的镜头。故此,隔三岔五的还有一些“绝活”见诸报端,每每那时,那兴奋劲儿难以言表,真可谓“不亦乐乎”! 久而久之,相机与我的故事就逐渐多了起来,然而最让我难以忘记的还是不久  相似文献   

3.
在我担任报社摄影记和图片编辑的13年中,通过不断地向《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及各军区、军兵种报学习、求教,既使自己的摄影水平和编辑能力有了提高,也使自己分管的《火箭兵报》摄影工作有了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在摄影专题报道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得到了上级领导和读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报刊披露,新华社记者李锦因为违背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弄虚作假,被撤销掉《不要忘记他们》组照所获得的1987年度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展览金牌奖,建立在假照片基础上的论文所获得的“新闻摄影学术研究成果奖”,个人所获得的“十佳摄影记者”称号也被撤销。《不要忘记他们》是一组反映大别山区情况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称为“小夫妻”的  相似文献   

5.
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到收发室等待当天的报纸、杂志,认真地寻找自己精心采写的“豆腐块”。那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单位几位老报道员找我聊天,他们说我有摄影方面的天赋,下点功夫一定能成功。在他们几句话的鼓励下,当天下午,我便把自己的积蓄全部取出来,花一万多元买了一台尼康F60照相机、三脚架、镜头及一些写作、摄影方面的书籍。单位领导对摄影也非常重视,经常派我跟随训练舰艇出海采写新闻,只因自己刚涉足新闻报道的行列,经验不足,拍了许多照片,在报刊上登出来的却很少,但我不泄气,继续拍摄和投稿。有一次,我拍摄到即将退…  相似文献   

6.
想想自己从事新闻报道作的经历,令我难以忘记的事确实很多,然而,最令我难以忘记的是参加军报新闻函授的经历。 一九九一年,我被调入师机关任战士报道员。由于没有老师,我就经常查看各种报纸杂志和资料,不停地写稿,不断地寄稿,可始终是泥牛入海!杳无消息。老科长开导我,搞新闻是要笔耕不辍,但要注意方式方法,还是参加军报的新闻函授中心吧,就这样,我自费报  相似文献   

7.
洛蒂先生拍摄的周恩来像,是一幅令人无法忘记的经典摄影作品:周总理微侧的身躯、刚毅的面容、微蹙的双眉以及眉峰之间凝聚的魄力、意志和信心,深深地印入并震撼着一代中国人的心灵,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洛蒂先生的这幅经典之作是如何诞生的,许多人就知之甚少了。  相似文献   

8.
手持身份证,在市档案馆档案查询处,红色收藏家陈连兴满心好奇地打印出了自己的个人婚姻状况信息。"原来我是1980年10月27日申请结婚的啊,我都忘记了。"首次体验"档案馆日"活动,让陈连兴对档案工作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实施25周  相似文献   

9.
去年到滇西采访,一个风景区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组织过多次笔会,一般来讲,作家写出的游记各有各的独特之处,而记者写的游记就大同小异,多是风景区提供的那些材料。   作为文艺编辑,这个问题早就碰到过。有一些记者由于职业习惯,总爱把“自己”隐藏在冷静的事实中,甚至通篇是用第三人称在那里叙述。这样的游记客观是客观了,然而只能是一些干巴巴的死材料,千篇一律是必然的。   游记要写好,一落笔就不能忘记自己的存在,不但要用第一人称,而且“我”是景中的我,景是我心中的景。用一句流行的话讲,只有勿忘“我”,才能写出…  相似文献   

10.
《声屏世界》2006,(11):17-17
也许是我好管闲事的性格造就了今天奔波忙碌的记生活。为了工作。常常早出晚归。八小时之外还思量着公事,于是成了单位有名的大龄女青年;为了抢新闻,我经常忘记自己是个柔弱女孩。家人的抱怨和工作的辛苦都不算什么,最怕的还是在一些地方和别人聊天.别人都会戒备地看着我问:“你没有在录音吧?”甚至还有人掀开我的包检查,天哪!这样的事情碰上还真叫人头皮发麻。但是说来也怪.这些不安和尴尬一到采访现场就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平时逛街,我总是习惯性地带上采访工具,好像漏过一条好新闻就像犯罪一样。  相似文献   

11.
怎样提升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怎样拓展摄影作品的市场空间,长期以来,广大摄影人一直在不断摸索和尝试着。除了自身拍摄技艺的提高外,借助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摄影作品在冲印、装裱以及布展等外在形式上也更加新颖和别致了。 这不,四川摄影家金平就寻到了一条提升自己摄影作品价值的新办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储永志 《军事记者》2002,(11):48-48
我是南京军区驻闽某部一名基层摄影干事。屈指算来,我从事军事摄影报道工作已逾6个年头,先后有500多幅摄影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法制日报》等全国50多家报刊发表,60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各类影赛中获奖。这一切得益于我能充分运用自身相对优势,独辟蹊径抓“活鱼”的招数。作为一名基层军事报道员,同全军、战区记者在“武器装备”、活动范围、新闻源等方面的优势是无法比拟,但我们也拥有专业记者的相对优势。我们身处基层连队,每天面对一线战友,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深深地植根在我们脑海,对他们的姓名、爱好、年龄、特长我…  相似文献   

13.
三年半前,我从新华社调来人民日报,当天就到总编室各部门去与同志们见面。走到资料室,那里的同志对我说:“我们的‘记者文库’里有你的新闻作品专卷,存了好多年了,你想不想看看?”当时我没在意,又因为事忙,没有查看,不久就忘记了。去年11月,我因事要查阅过去的作品资料,从“记者文库”要来了关于我的卷宗,一查,使我大为惊喜:里面竟有我在50年代写的消息、通讯的剪报,而这些材料连我自己也丢失了,忘记了。感谢人民日报资料室的同志,为我剪贴、装订、保管了几十年。人民日报设立“记者文库”近40年了,几乎为人  相似文献   

14.
1994年10月,我参加在福州举行的第三次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观各报运用新闻图片的好版面如山花烂漫,听各位行家发表真知灼见如江河汇流,就有一种耳热心跳坐不住的感觉。我是一个对新闻摄影基本外行的报纸工作者,又是首次呼吸新闻摄影研讨会的学术空气,还没有把人认全,“不能安于当外行,愿谦称自己是外行的同志愈来愈少!”的大声疾呼已如雷贯耳。话语很不客气,但推进新闻改革事业的真诚可感,虽然不是冲我个人来的,却使我油然而生一种职业的紧迫感。尤其令我惭愧和不安的是,我是在这次会议上才比较完整地理解和接受“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新闻思想,而这一新闻思想的提出已有多年,并在中国报纸的新闻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15.
在军内新闻摄影界名声远噪的张军荣给人的印象是粗线条的,嘴不离烟,且特好客:“到南京来,找我!”这话出现的频率之高,令我时常联想起去年春节晚会上小品《有事您说话》原主人公──一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青工。对此比较,张军荣不置可否,只是一脸弥勒佛的笑坐上南京军区司令部摄影干事这把交椅的张军荣,初搞摄影时并没想到日后要凭这家伙闯荡天下。那是10多年前的一天,高中毕业的张军荣借老家滁州报社一哥们的海鸥120相机,爬到离家不远的山上对着山水楼台和如织人流“咔嚓”了一天,觉得“好玩的不得了”,从此,便对摄影…  相似文献   

16.
《中国记者》编辑三番五次打电话,给我出了个新闻摄影如何创新的题目,我很惶然。什么叫创新?如何创新?那更多的是理论家的事儿。作为一个摄影记者,背相机的时间远比拿笔杆的时间多得多。我思考的只是让自己的片子在读者眼前多停留几秒,让摄影界的朋友夸声“耐看”,就足矣。创新,要建立在固有的基础上,象搭在桌上的积木,你可以盖座小房子,或搭个白雪公主的木屋,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商业摄影年鉴》(2000版)(下简称《年鉴)})在深圳印刷的消息很快在深圳摄影设计界传播开来,反响热烈。让我回想起这本年鉴在编辑组稿过程中,在中国摄影界引起的极大反响:一是首次将中国商业摄影的地位提到如此高度;二是实效性。《年鉴》不仅为商业摄影师与市场、与国际接轨架起7桥梁也为国内同行提供了交流园地:不仅是摄影师展示自己风格和水平的舞台,更是作为拍摄对象的企业宣传自己的媒体;三是信息量。中国商业摄影师第一次大规模结集出版群体亮相,是对我国进年来商业摄影”艺术”和”技术”的一次综合展示(值得一提…  相似文献   

18.
这几年来,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拍摄了一万多幅新闻 摄影作品,其中绝大多数是揭露性的作品,是我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才拍到手的,如:“私卖枪支”、“汉正街盗贼猖獗”、“苦难的卖花女”、“还我金色童年”、“香肠黑作坊”、“月黑风高杀牛注水”、“狂发死人财”等一批作品,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因此,武汉晨报特地在要闻版上为我开设了摄影专栏──“王浩峰的眼睛”,并给我投保25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对于报社和读者对我的信任和厚爱,我唯有竭尽全力用自己的摄影作品来回报。 出师不利 …  相似文献   

19.
赵应繁 《新闻前哨》2006,(10):77-78
我是一名业余摄影爱好,也是“影像点评”的忠实读。我认为“影像点评”是成功的,其三个鲜明的特点,深受广大读喜爱。  相似文献   

20.
周朝荣 《军事记者》2001,(10):37-38
传统观念认为,胶片摄影获得的影像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在人们的意识中,这种影像符合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原则。而数字影像就不同了,它可以由摄影人或电脑操作随意地增减删改,因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数字影像是很难保证其真实性的,也是最容易造假的。因此,有的报刊和新闻摄影比赛的组织就规定摄影作必须提交新闻照片的原始底片,以此来验证新闻照片的真假。如果从这一观点生发开去,获得数字影像的数码相机就不适合新闻摄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