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节课教学的一篇散文——《老王》,是杨绛的作品。杨绛的散文,大多朴实无华,用真实的笔触抒写着许许多多爱恨情愁,叙述着一个又一个小人物的简单而又深有感触的悲欢故事。写好这些小人物,有赖于杨绛的细腻与博学,而解读这些小人物,若只停留在简单的情节了解上比较容易,解读作者的文风则难。于是,我把杨绛的《老王》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放在审美的坐标中,引导学生去解读,去感悟。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一个教学设计:第一印象。在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  相似文献   

2.
杨绛散文《老王》有三处阅读难点,其中对第一处的理解最为关键——杨绛对老王临终前送香油鸡蛋时的外貌描写.散文“写实性”和“自述性”的特征决定了其阅读更须要读者“知其人”(了解作者),“论其世”(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我们把老王和杨绛的关系放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并细读文本时,就会发现杨绛对老王临终前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文革中杨绛被扭曲的心理和人性.当我们实现了知人论世与文本理解的关联时,对《老王》一文中的阅读难点就有了合理的解读,对《老王》一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相似文献   

3.
杨绛的小说和散文一贯喜欢以小的素材反映大的时代,她将笔触专注于大时代事件中的小插曲,书写个人的见闻和感受。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的经历中窥见人性中种种复杂的内幕,以及一个时代的风貌。其选人教材的散文《老王》正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教材将《老王》归入版块“底层的光芒”,借一个体残力弱的车夫老王在文革中对杨绛一家一如既往地照顾,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应该说,作品塑造的这样一个小人物。的确可以体现版块“底层的光芒”的主旨。但细读课文,我们又不难发现,潜藏在老王这一个小人物背后的,是一个何其丰富的大世界!  相似文献   

4.
杨绛的散文名篇《老王》刻画了老王“金子般的心”和“善良”的品格。命运悲苦而又无比善良的老王,不仅让杨绛“愧怍”,而且让很多读者也心有戚戚焉。可文章最后那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让许多老师难明其理。有些教师在解读时只好硬生生地把教参上的现成说法直接端给学生。这实际上是没读懂文本的体现,是对文本的浅入浅出。  相似文献   

5.
杨绛的叙事散文《老王》中的老李,是一个“小人物”。从文中他与杨绛先生的五段对话中,一线老师普遍能够读出老李冷漠的态度,但究竟对谁冷漠,又存在争议。通过查证资料、文本细读、析疑辩难,开展批判性阅读,客观、全面地了解老李,认识其态度对杨绛产生“愧怍”心理的催化作用,从而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到较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6.
<正>《老王》是杨绛于1984年写作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记述了自己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的杨绛已年逾古稀,却对一个逝去多年的三轮车夫念念不忘,他们之间的情谊在那个特定年代下显得那么渺小却又弥足珍贵,文章读来字字句句平淡朴实,然而,通过王君老师的解读,相信每一个到课者都或多或少领悟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厚谊。王君老师对《老王》一课的解读,有着一个女性教师的细腻与温情,又怀着  相似文献   

7.
《老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把教学重点放在解读老王的人物形象,而对于杨绛的人物分析则略显单薄,常将杨绛的人物品质解读为知识分子的善良,关爱弱者,等等。笔者认为,在《老王》这篇文章中,杨绛的人物形象非常高贵,她身上所流露出的品质是一种至善至诚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尝试运用“审丑”理论解读杨绛散文《老王》中的“我”。认为一是作者故作冷漠,丑化自己,凸现老王的形象;二是作者突破“我”就是杨绛这个身份,化身知识分子的代表。《老王》中的“我”对于老王来说,是一个善良、清高的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位有良心的、坚韧、执着的、为了推动社会改变不惜丑化自己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9.
杨绛的《老王》是新教材中的亮点。作为新时期散文大家杨绛选入教材的第一篇文章,自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解读的文章也层出不穷。在2007年第4期的《语文学习》中就专门编辑了"读《老王》,  相似文献   

10.
【文本解读】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 它是一个卑微群体的缩影。 老王既贫且贱,既孤又残,可以说,他是生活在社会底层那一类人的代表。老王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的“几间塌败的小屋”,并且还“住那儿多年了”。老王有一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他只能指望自己,只能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在贫...  相似文献   

11.
老王     
著名作家杨绛的《老王》是一篇经典的散文,文中用充满同情的笔调写了一个忠厚而不幸的底层劳动者。老王是一个车夫,光棍一人,生活困苦,身体又残疾,然而他心地善良,沉默的举动中显出对生命的尊重。无独有偶,罗伟章的小小说《独腿人生》中也写了这样的一个车夫。一样靠蹬人力三轮车吃饭,一样的身有残疾,更一样的是闪烁在他们内心深处的人性的光辉。本期"教材解读"栏目约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暗夜里的光芒》来解析《老王》,并特别附上了《独腿人生》,希望借此能够带领大家去走近老王,认识老王以及和老王一样的人。(雨羽)  相似文献   

12.
杨绛的小说《老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身份卑微、生活艰难的小人物——老王的形象。老王的形象是生动的。“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  相似文献   

13.
<正>《老王》是著名作家、文艺翻译家杨绛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不少版本的语文书都有《老王》这篇文章,统编版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原人教版放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苏教版竟然安排在高二年级,不同年级教《老王》,该教到什么程度?文本解读的"度"在哪里呢?从备课开始,到教学结束,我一直在思考这个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老王》一文时,许多同学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文中人物的命运、文章的主题等内容上,而忽略了作者为表现这些内容而采用的艺术形式.施耐庵在《水浒》描写人物运用到的"由远而近"这一技法.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在对"老王"这一人物的描写上,借鉴到《水浒》描写人物的方法,真可谓匠心独运. 概括地说,杨绛先生描写老王用了四种描写手法:第一,由远而近:第二,由模糊到清晰;第三,由面而点;第四,由冷而热.  相似文献   

15.
在备杨绛的散文《老王》这一课时,我发现很多人将这篇文章简单化了。他们认同教参的说法,即这篇文章的人物不复杂,主要表现小人物的善良。细读文本,发现事实并不仅仅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教读课文。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在想,杨先生因什么而对老王感到愧疚?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幸运的人"而老王是个"不幸的人"?每个读者都试图解读杨先生的这份情感。笔者觉得杨绛先生写作《老王》之前,应该曾多次回顾自己与老王交往的点滴。几年之后,她觉察到了自己感到愧疚的原因,这就是:她没有真正地理解老王的内心需求,因而在他们之间的交往中,他对她、她对他付出的情感是不平衡的。情感的天平在老王那头重,在自己这头轻。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相似文献   

17.
熟读了杨绛先生的文章后,再回过头来看《老王》,"愧怍"之意油然而生.居然,我很想替杨绛先生把《老王》最末句——"几年过去了,我才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给删了,至少把"愧怍"二字给抹去! 真是个太大胆又怪异的想法,更是一句易让人感觉"故作惊人语"的矫情之语!毕竟,"解读最后一句话是解读《老王》全文的关键,而解读‘愧怍’的原因,又是解读这句话的关键"①,已然是中学语文界的共识.围绕着"愧怍",大多数语文教师,尤其是语文名师,在颠覆了一个又一个所谓的"浅读,甚至误读"的基础上,得出了众多"细读、深读"的结论,费力之多,挖掘之深,颇令人咋舌.  相似文献   

18.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深受学生欢迎的散文。杨绛先生以饱含深情的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组她一家人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断,表现了这位被社会冷落的普通劳动者的不幸遭遇和善良品格,唤起读者对老王的同情和敬重,谱写了一曲凄凉的人性美赞歌。阅读《老王》,必须注意杨绛先生对老王不幸遭遇的叙述。文章开篇就介绍“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两句看似简单的叙述,不仅交代了老王的身份,而且深刻地  相似文献   

19.
《老王》是中国散文名篇,也是中学语文的教学名篇。作者杨绛在文末表露出的“愧怍”历来为人们解读。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形成对比;老王形象的“丑化”凸显作者深深的自省;“常坐三轮”与“不敢乘三轮”的矛盾隐藏着“我”的“害怕”。“愧怍”是作者多年反思的结果,也是理性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它叙述了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过程中几个小片段,表达了作者的反思与救赎的情感。教学生阅读《老王》,就必须抓住散文的特点,既要有作者意识又要有读者意识,还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即文本意识,才有利于全方位的理解文本。《十位名师教老王》中,十位特级教师执教《老王》,为我们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