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期刊编辑学学科框架的构想及评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完善现有的科技期刊编辑学学科框架,在对现有各种编辑学著作中学科框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科技期刊编辑学学科框架的构想,并对其进行了评论和介绍.新框架把编辑学学科(理论)体系从三个方面(编辑理论、编辑史、编辑工程(或编辑过程))扩大到五个方面,增加了编辑社会环境、编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两方面.在科技期刊编辑学学科属性,即定位方面提出了两种方案:大传播学--编辑学(并列的有出版学、新闻学)--科技期刊编辑学;科学技术学--科技期刊编辑学(并列的有科技传播学、科技出版学、科技新闻学).列出了整个科技期刊编辑学学科框架的内容,共10编,40章的名称.学科框架具有下列特点:深刻阐明了科技期刊发展(或创新)与科技发展(或创新)的关系、突出编辑过程(工程)中的四个亮点(深入第一线组稿、同行评议、国际合作出版、网络(数字)出版)、体现了时代特征(现代化和国际化)、提出了科技期刊评估方法和知识产权保护方法、发掘科技期刊特有的编辑规律等五个方面.同时,提出了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深入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展望.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完善科技期刊编辑学的学科建设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2.
对学术图书馆参与出版服务的融合路径展开研究,能够为我国出版服务的实践进展提供一定的借鉴。通过对国内外学术图书馆出版服务发展现状的梳理,从外在条件和内在需求上分析我国学术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必要性。从服务内容多元化、合作模式的选择、技术平台支持、出版馆员职责定位、强化出版信息素养教育五个方面详细探讨了我国学术图书馆参与出版服务的有效途径,并就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实际发展需求的出版服务新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科日 《今日科苑》2009,(21):42-44
20年前,激光照排技术的横空出世让我国出版印刷行业经历了一次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伟大变革。如今,数字技术的出现又使得数字出版印刷即将掀起一场新的革命。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出版印刷行业的变革历程,就是一部共和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4.
本刊记者 《内江科技》2007,28(6):F0004-F0004
鉴于目前期刊出版中存在的程度不同的不规范现象,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对我国期刊进行一次全面的出版规范检查,这也是新闻出版总署成立20年来首次对全国期刊进行全面的出版规范检查。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期刊出版中出现了一号多刊、期刊封面标识混乱、版权页表述不全面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随着20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动,国内外掀起了对民主社会主义研究的又一高潮。文章总结了这段时期内国内外研究的代表性论著的出版情况,概括了学术界从思想体系、政治流派、社会模式三个角度对民主社会主义研究的12个热点问题,并指出今后我国学术界对民主社会主义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版业已进入由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期。从我国出版业的现状及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中小学教辅的数字化及数字出版也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数字化大潮中发展并成熟起来。教辅数字出版具有周期短、更新快、交互性强等特点。本文从描述传统中小学教辅图书出版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提出了中小学教辅数字出版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从三方面浅论我国当前科技期刊的出版改革战略和思路:强力推进数字出版、鼓励倡导协作出版、科学有效整合出版。认为在此项科技期刊出版改革中,数字出版是基础,协作出版是方向,整合出版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加入WTO之后,我国科技出版面临严峻考验。科技制度和出版产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本文主要从科技制度和科技出版产业制度两个方面对我国科技出版竞争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期刊学、编辑学和出版学涉及范围很广,但是一直没有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在SSCI数据库中,期刊学、编辑学和出版学类期刊归类到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目前,SSCI数据库共收录期刊学、编辑学和出版学类期刊3种,分别是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JSP)、Learned Publishing(LP)、Serials Review(SR)。本文对3种期刊2006~2011年的编辑出版情况及学术影响力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以便深入了解国际高水平编辑出版类期刊的基本情况、办刊特色、选题方向及其学术影响力。3种期刊均为季刊,7年来,载文量均保持稳定,以发表研究论文、书评、述评和综述为主,发文总数为767篇,有研究机构和地址者578篇,中国33篇,发文数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排在第3位。JSP、LP、和SR论文被引频次分别为74、214和214,各期刊近年来影响因子均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数字出版已逐渐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兴朝阳产业。加强版权保护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阐明了数字出版产业与版权保护的内在相关性,分析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并且从立法、行政、司法和社会保护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版权保护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2年)有关期刊出版中著作权问题的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论文的年代、作者、来源期刊、关键词以及基金资助项目等进行统计分析,阐述了近20年来我国期刊出版的发展概况,探讨了著作权法律制度调整对期刊著作权论文产出量的影响,指出了我国期刊出版中著作权问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东海是中国大陆架东缘的边缘海,是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和资源的重要海域。《东海地质》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中年海洋地质学家秦蕴珊、赵一阳、陈丽蓉、赵松龄等主编,并有20余人参加撰写的一部专著。这是继《渤海地质》(获中国科学院198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之后,一鼓作气,又将一部系统研究东海地质的专著奉献给海洋地质工作者。该书经评审后,已于1987年底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3.
英国Emerald出版社是私人持有的公司,其出版的学术期刊质量高、价格高,有着鲜明的特色。从出版特色、质量控制体系、国际化战略、数字化出版、定价策略、学术基金、创刊流程等几方面探讨其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以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数字出版技术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出版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数字出版发展的必要性。结合数字出版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趋势,对我国的数字出版状况及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作为科普的重要途径之一,科普图书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从当当网获取科普图书数据共4 400条,从年代分布、引进情况、出版社与出版地区、主题分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我国科普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为科普类图书出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入世后:版权贸易中的若干版权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版权贸易发展的历史回顾 我国开展版权贸易,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了.期间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大家最熟悉的合作出版的概念,应该说是最初的阶段.1981年,国务院下发了一个文件,内容是关于出版社在合作出版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相关规定,指导国内出版社开展与海外出版单位进行合作出版业务.  相似文献   

17.
《现代情报》2014,(2):F0004-F0004
《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的出版用吴慰慈先生的话来讲就是“温故知新思未来”。20世纪的图书馆学著作,不但民国时期的,即使是1980年以前出版的,都很难买到,因此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开始策划出版一套关于20世纪图书馆学丛书的事宜,以保存图书馆学专业学术文献。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出版信息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出版工作的全过程考察出版信息及其流动规律,通过对出版信息工作现状的分析,阐述了我国出版信息系统的结构形态;在对其工作性能作出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出版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引文分析的研究与进展——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文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在文献数量上增长迅速,而且在关注内容、分析方法和应用领域上更加多样化。通过对文献外部特征的计量分析定量地揭示我国引文研究发展特点,并针对性地分别选择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博士和优秀硕士论文库,限定年代区间考察引文研究关键词、类型及主题分布,从而实现从内容层面发现研究的热点和层次。  相似文献   

20.
《现代情报》2014,(3):F0004-F0004
《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的出版用吴慰慈先生的话来讲就是“温故知新思未来”。20世纪的图书馆学著作,不但民国时期的,即使是1980年以前出版的,都很难买到,因此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开始策划出版一套关于20世纪图书馆学丛书的事宜,以保存图书馆学专业学术文献。并邀请了陈源蒸、李万健、宋安莉三人担任主编,负责初选书目,同时聘请图书馆学界:吴慰慈、胡越、拳,强、倪晓建、程焕文、范并思、刘兹恒、王子舟、肖希明、于良芝等十几位专家对书目进行审订,最终收录了120多位图书馆学人在20世纪出版或刊印的101种独著或合著的图书馆学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