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军 《阅读》2008,(9):18-19
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七绝《示儿》同为著名的爱国诗篇。前者为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后者为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生平的最后诗作。两首诗一“喜”一“悲”,表达的是诗人心中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2.
《旅夜书怀》一诗,以愁情选悲景,以悲景写悲情。从诗歌所涉的时空层面来看,“悲”的内核在于“独”。“独”既是诗人思考的背景,也是诗人当时生命状态的总结。在这一富有情感浓度的环境中,诗人思绪万千,感眼前之无望,念人生之坎坷,由“独”而陷入了对人生困境的沉思。诗人因万事潦倒、信念崩塌而痛苦愁闷,又因“破”而难以接受、无法释怀、矛盾挣扎。尾联中沙鸥意象的运用,是诗人试图为摆脱困境探寻出路,但心有重负又何谈自由洒脱。沙鸥孤独却自由,诗人孤身却迷茫无措,踟蹰不前。这一意象的观照,赋予了“独”更为深刻的内涵:不仅是人生状态,也是人生归宿。  相似文献   

3.
唐自大中间,国体伤变,气候改色,人多商声,亦愁思之感。诗至晚唐,商声四起,诗坛上萦绕着阴郁的感伤之影,诗风迥异前代。这种以“悲怨”为特征的感伤诗风,前人曾直观地感觉到:诗人许浑“善作佗傺之言”;杜牧的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李商隐之作乃“屈宋之遗响”;刘沧诗“悲而不壮,语带秋意”;罗邺诗则“无一题不以寄怨”;郑谷诗“声调悲凉”;曹松写涛“颇能为寒苦之句”……晚唐诗人之作,无论是杜牧的“刻意伤春复伤别’(李商隐《杜司勋》),还是韦庄的“伤  相似文献   

4.
《诗经》之赋、比、兴 ,历来解义分歧。宋人李仲蒙以“叙物以言情”、“索物以托情”、“触物以起情”说赋、比、兴。“情”、“物”二字统贯 ,通过“情”与“物”双方的不同结合关系构成艺术形象 ,抒发诗人情志 ,从美学和文学意义上揭示了《诗经》情物交感、托物言情的形象思维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论衡》的情感指向,包括得气之势发、失意之悲情两部分。《论衡》字句中或隐或显的情意、篇章结构上波浪起伏的气势,均显示出《论衡》特有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大体出自东汉末年的文人之手。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文人们目睹和经历了民生凋敝、社会黑暗的残酷现实。他们创作的十九首以冷峻的目光关注现实、反窥自我,用纯熟的艺术手段展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人们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具体在怀乡之情和生命孤独之感的抒发中体现。诗歌总体流露出悲切之情,意境悲远。"怊怅切情"、"意悲而远"是十九首艺术风格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四个不同译本的比较分析,看古诗词翻译中的得失。通过品味其中透现的美感,遗憾一词一句中流失的美感,从而提高笔者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和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8.
“既然”与“所以”连用,常被作为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看待.比较有代表性的,要算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与此教材配套的《现代汉语习题解答提要》(以下简称《提要》)对二者的连用有明确的解释,如教材第四章第六节的“思考与练习”中有一个病句:我们既然决定要修改这本书,所以得赶快研究修改的原则.《提要》是这样解说的:“这个因果关系的复句的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这句偏句用‘既然’提出依据,正句说明推论出来的结果,故应将正句的.‘所以’改为‘就’,这样关联词语就搭配得当了,表意就明确了.”黄廖两位先生主编的这部教材,发行量大,影响极为深广.我们觉得只允许“既然”与“就”和“因为”与“所以”搭配.不承认“既然”与“所以”也可以配合使用,带有很强的人为性.“就”在结果句中,“所以”也在结果句中,从意义上看不出二者使用上的差异.从语感上来看,很难断定“既然”与“所以”不能一起使用,何况语感常常有个性差异.另外,“既然”不只与“就”搭配,还可与“那”“那么”“当  相似文献   

9.
秋诗撷英     
自宋玉《九辨》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凄凉秋景,抒述个人弃家远行的心情以来,悲秋成为中国传统秋诗的悲枪主题和悲剧意识,以致写秋之肃杀凄凉的诗篇代吟不绝: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陶渊明《已酉  相似文献   

10.
冬诗拔萃     
一 在中国诗歌艺苑里,描绘冬天风物的诗,如同春诗、夏诗、秋诗一样、亦呈异态,自具面目,不仅精确地揭示了冬天不同凡响的季节特征,不同地域的特殊风貌,而且在诗人主体与风物客体的碰撞与交融中,表现出诗人们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新鲜独到的感受,于平常的景物中寻求到不平常的美。 古诗十九首之十七云:“盂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王粲《赠蔡子笃》诗也说:“烈烈冬日,肃肃凄风,”的确,冬天一来,使人首先感到的便是它的寒冷、凛冽、荒寂、萧条。这一特点,在不少诗文画卷里被描绘得十分惨淡可怖,如陆机的《苦寒行》描写凉冬季节“北游幽朔城”时所见冰雪溪谷之景云:“凝冰  相似文献   

11.
王与玟是明清之际新城王氏“与”字辈成员的重要诗人,其《笼鹅馆集》是“与”字辈中除王与胤《陇首集》外惟一保存的诗文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王与玟与徐夜同出王象春之堂奥,交情最笃,其诗歌宗法晚唐,表现出凄艳诡激、深挚哀婉的晚唐之风。其为人、为诗皆体现出王氏成员内部的影响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中学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千多年前,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就指出,文章是“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对文章的功效推崇备至。诚然,中学生的作文与“伟业”、“盛事”的“文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却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中学生作文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体现,是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综合训练。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其建设者所需具备的写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了。现代社会是个高信息化、高社交化、高效率化的社会。过去那种“三年两句得”的“悲吟累月”写  相似文献   

13.
福建文化名人陈宝琛里居期间 ,听到“甲午”战败 ,清廷“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消息 ,悲愤难抑 ,写下著名的《感春》四律。本文试作剖析 ,以管见诗人的爱国情怀与诗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一、把重点词句内涵具体化为一种情景,读懂文章内容。如:学习看图学文《鸬鹚》,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体会到整个画面表现的宁静气氛,理解课文是怎样进一步叙述鸬鹚捕鱼,湖面怎么依时间顺序由平静到不平静的过程。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我们就紧抠住文中的四个重点句子,指导学生把这四个精彩的句子内涵化为一个令人陶醉的“宁静”意境。分析第一句:“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夕阳”点出了傍晚这样特定  相似文献   

15.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见《论语·公冶长》)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杨伯峻编著的《论语译注》把“敏而好学”译为“聪敏灵活,爱好学问”.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给“敏而好学”作注:“敏捷而又努力学习”.以上两种理解均不妥.关键在于“敏”字在句中应如何解释.新版《辞源》1346页“敏”字的第三个义项是“勤勉”,举的第二个例子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辞源》认为“敏”在句中应解释为“勤勉”.我认  相似文献   

16.
吴淑 《阅读》2006,(1):15-15
课《微笑着承受一切》写了我国女子体操队员桑兰在参加一次世界性的体育竞赛中意外地从马箱上摔了下来.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她微笑着承受常人无法承受的一切。中的语言描写只有两处,却把桑兰面对伤痛和不幸.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相似文献   

17.
侠义故事中“冯燕母题”的深层结构———兼与秦弓同志商榷刘卫英在论述明代中后期启蒙思潮的文学表现时,秦弓先生在《文艺研究》1993年第1期,《论中国启蒙文学传统》一文中,列举了一种“性格分裂型人物”,把《三刻拍案惊奇》第9回《淫妇情可诛,侠士心当宥》中...  相似文献   

18.
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声绘色,脍炙人口.我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就能背诵它,但读完了大学中文系之后,却仍然对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有两处不解之疑.一是诗人“愁”的含意是什么,或者说“愁”从何来.许多诗家、研究家的解释都不能自圆其说.诸如——  相似文献   

19.
考察《淮南子》中所有的“莫”字,从其语义和句法功能分析,《淮南子》中的“莫”有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两种用法,作无定代词占优势.“莫”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作否定副词表示“不”.“莫”可用于叙述句、比较句、宾语前置句、“莫不”固定结构句.  相似文献   

20.
短暂的香港之游早已过去,但登上太平山眺望香港夜景的情景时刻浮现眼前,那七彩辉煌的亮丽灯火,汇成光与热的洪流涌动在我的心田.香港的繁荣,东方之珠的灿烂辉煌,实在难以用笔描画,可王一桃却能把香港的过去、现在、未来表现得如此深刻,他不愧是一位倾吐豪情歌盛世,直挥健笔写风云,为香港回归树碑立传的优秀诗人.在《<王一桃诗世界>自序》中,诗人说:“出了《香港火凤凰》,我意犹未尽,又出了这本《王一桃诗世界》,在第一辑《香港见证》中,就有《三赋》(《香港赋》、《明珠赋》和《紫荆赋》、《三诗》《香港传奇》、《香港史诗》和《香港放歌)》,以及热情讴歌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你,早已来香港》.这一辑,可说是整本《王一桃诗世界》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