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播结构与社会话语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主要构成因素,以大众传播为核心,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共同构成了社会传播结构的不同层次.从其本质看,传播结构是以社会意义构建为核心的话语生产系统.传播结构对社会整合、社会价值的重构,对"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发育,都有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传播结构的基本内涵,从传播结构的社会话语生产特征出发,围绕媒介框架、结构二重性及新闻场域等理论,探讨了传播结构的意义生产模式,分析了传播结构与社会话语生产之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2.
电视通过片段重组,建构虚拟的世界,使受众产生自我的想象参与,达到身份认同。广告文本和电视话语所营造的氛围,使受众将思想认同转化为实际物质消费。在收看广告、认同、消费这一过程中,电视向受众传播文化、价值和信仰。本文以iphone5系列广告为例,探讨电视语境下的广告与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3.
梁立维 《新闻世界》2014,(3):141-142
电视通过片段重组,建构虚拟的世界,使受众产生自我的想象参与,达到身份认同。广告文本和电视话语所营造的氛围,使受众将思想认同转化为实际物质消费。在收看广告、认同、消费这一过程中,电视向受众传播文化、价值和信仰。本文以iphone5系列广告为例,探讨电视语境下的广告与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地缘政治学”视角,对广告表达中的地缘政治因素进行分析,指出跨国广告在输入对象国畅通无阻,在广告表达上注意追求国际性认同与民族性认同的协调一致。在此过程中,广告不仅推销产品,更输出一整套价值观念和消费话语,包括自己国家的形象和意识形态。输入国基于民族主义的立场,予以回击,双方的争夺和对峙构成了广告传播的地缘政治。  相似文献   

5.
在广告的传播过程中充满了符号与由符号构成的广告文本,人们消费某种产品,更多的是消费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区分功能的符号价值。本文结合索绪尔、罗兰·巴尔特、皮尔斯的符号学观点,用符号学理论解析2014年迪奥"真我"香水广告片,揭示其背后代表的产品理念和品牌形象,并运用"神话"的二级符号系统进一步揭示其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是广告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认为,在广告话语传播过程中,媒体促进了广告话语、新闻话语和群体话语等话语类型的相互借用与转换,加剧了话语类型转换过程中的权力和话语权博弈.受众对广告话语的理解具有认知性,受互文性影响,这种理解可以是一致型的,也可能是偏离型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微博在消费社会的影响下日益呈现出新的特征:微博话题议程设置的情感消费;病毒式广告话语的符号消费;对女性欲望的二次消费,等等。本文试结合传播学和消费社会理论,对企业微博消费特征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5,(15)
体育奇观是各种社会力量围绕体育明星或事件的符号生产与消费过程。本文以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李娜为例,通过个案研究及文本分析探讨当下体育奇观的生产与消费,从而揭示其传播机制。本文认为体育奇观的建构消费并非单向、线性支配,而是一个复杂的话语博弈过程。由媒体话语、粉丝意见及消费文化的汇聚与碰撞而形成的体育奇观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9.
郑园园 《今传媒》2012,(3):70-71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文化力,参与社会文化的构建过程。跨文化广告是一种特殊的广告,它传播的是一种他民族的文化。当广告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在输入国文化系统内广泛而持久的传播时,就会促进输入国文化的变迁,广告文化力就表现为一种强势的文化扩张,从而改变输入国市民的消费观。本文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营销战略和企业文化塑造为例,详细阐释跨文化广告对市民消费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16):28-31
在符号意义理论视域下,本文围绕达成销售的消费心理过程,分析广告符号意义链的系统运作机制及其有别于其他传播符号意义的特征。研究发现:广告符号意义链主要由认知意义、体验意义、判断意义、行动意义构成,并具有二元偶对性、顺序性、不完整性和文化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杨先顺  郝晟 《新闻界》2014,(2):45-50
消费社会背景下,品牌符号价值是理解奢侈品消费的最佳视角。本文认为奢侈品品牌符号价值体系由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心理价值、社会价值构成,奢侈品品牌符号价值生产源于需求体系和社会交流体系两条路径的相互影响。奢侈品意义赋值过程可概括为:通过昂贵的价格和奢华的外观、广告中的明星和场景、时尚领导与秀场文化、商场服务与氛围等市场营销方式的互动构建奢侈品品牌符号价值。理解奢侈品品牌符号价值形成原因和形成机制至关重要,有助于消费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培育理性的消费态度,有助于引导社会的奢侈品消费循序渐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梁湘毅 《新闻前哨》2022,(21):40-42
大众传播的本质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1]央视《主播说联播》是一种具有物质化特征的精神生产活动。本文将从话语传播角度,围绕互文性与个性化、多屏景观下的社交化传播及共同价值观下的消费三个方面,分析《主播说联播》的话语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梦琳 《新闻世界》2010,(7):138-139
在消费社会中受众不仅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还消费物品的符号价值。大众传媒和广告为了促进受众的消费欲求,采用形象代言人来传播产品信息、树立品牌形象、实现与受众的交流沟通。广告形象代言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受众,成为受众在进行信息选择时的"参照群体",不断引起和推动受众消费行为的完成、消费体验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林翔  张慧玲  谭辉煌 《传媒》2021,(2):78-80
智能广告的发展引出了广告创意程序化的概念.本文引入拉波夫叙事模型,将广告的社会学属性凸显于智能广告技术逻辑当中,完成广告创意程序化过程中广告叙事结构的重构:编码与解码框架下的协同叙事结构,群体话语相关性下的内生叙事结构,传播语境匹配下的外向叙事结构.本文提出构建互联网智能环境下广告创意生产范式,关注广告创意程序化过程中的本源问题"创意思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下,环境传播、健康传播危机凸显。相较于其他商业广告传播,绿色广告以生态思维重构和调节消费社会的传播环境,其话语表达柔和婉转,容易被受众所接受,舆论效应不容忽视。而“拟态环境”与“制造认同”作为舆论研究中的两个关键词,在实践中的互文性,可以用来理解绿色广告传播的舆论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6.
徐协 《新闻通讯》2009,(11):39-41
广告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符号的创造和操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为强制性的生产和传播意义的过程。广告在创造意义的同时也在制造着神话,在特定的传播情境中,广告神话体现出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本文试以耐克广告为例,运用符号学的分析方法,剖析出广告符号消费背后的生成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品牌符号系统的作用机制对目标受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徐艳 《新闻界》2008,(2):119-121
本文试图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通过分析奢侈品牌广告的视觉元素,解构奢侈品牌传播的符号化过程,研究奢侈品牌的符号价值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广告批评归根结底是作为批评主体的人的判断和评价,离开了对人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把握广告批评的实质。数字时代,传播结构发生改变,广告批评主体得以拓展,批评权力重心逐渐位移,权力也随之分解。以新近发生的"张太广告事件"为例,公众、传媒人、文化学者、广告学者、广告人、广告主等批评主体,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进行广告批评时的立场和倾向也迥异。公众作为"走神"的广告批评者,在广告批评"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明显增大,甚至反哺媒介议程设置,而作为专业人士的广告学者,话语却常常湮没于众声喧哗之中,批评的效力被稀释。整体来看,数字时代,当代中国广告批评呈现弥散化特征,要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建立健全广告批评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9,(2):76-83
市场全球化使我们由生产型社会迈入消费型社会,中国已经进入感性消费阶段,逐渐呈现出消费感性化的趋势。本文通过认知神经实验和问卷调查研究情绪对广告传播的影响,考察了情绪的维度理论框架下情绪效价、情绪唤醒水平与广告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唤醒水平正向影响其广告观看时间,但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效价与其广告观看时间不呈相关关系;第二,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唤醒水平与其广告态度和购买意愿无关;第三,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效价正向影响其广告态度和购买意愿。本研究的发现为感性消费时代情绪在广告传播中的运用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济改革的形象铭文——解读《中国传播的飞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学者高龙于1997 年出版了学术专著: 《中国传播的崛起———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广告和电视》。这部专著根据哈贝马斯的传播反应思想, 以中国的实例证实了传播对一个社会静悄悄的有效渗透是如何孕育了社会—经济的嬗变。本文对高氏的这一论著进行了介绍和评析。全文包括以下内容: 一、广告传播的历史逻辑; 二、广告传播与社会转型; 三、传播媒介的功能转变; 四、广告信息与社会想象; 五、广告形式的符号分析; 六、广告的意识形态表达。作者认为, 高龙在广告话语和本文之中找到广告意义的外延, 找到与之相伴的文化信息或背景性信息, 这样就为一种实例分析限定了一个方法论的框架。虽然从表面上看, 高氏采用了主题分析法, 但在理论构成上充分体现了法国结构主义观念和诲语分析方法的若干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