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广州市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四个承担"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试点城市之一。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两年多的改革实践,对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通过对学习型社会建设意义和政府主导作用的阐述,理清了学习型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和主要思路,并提出了对进一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逐年递增。他们进入城市后能否适应进而融入新的社会,与社会和谐及民族关系稳定密切相关。城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的不断流入,不但给城市管理带来了难度,而且也给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一带的少数民族作为调查对象,首先就影响广州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因素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文化和心理三个方面对广州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广州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广州因其具有悠久的刻书传统和独特的地理条件,成为西文近代印刷出版业传入的前沿,从而大大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以铅活字印刷为先导的西文近代印刷术,伴随着西文传教士尤其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的东来传入中国,广州的印刷出版技术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而书籍广告作为重要的宣传手段,被一些刻书商充分利用,以报纸和其他公共场所为载体,策划出一些颇有影响、受读者欢迎的书籍。  相似文献   

4.
山西票号诞生后不久便在广州设立了分号。在初期,由于当地金融组织以及十三行的竞争和排斥,发展比较艰难,但在后来取得了汇兑官款的权利之后,发展极其迅速,甲午战争和庚子事件后发展到了巅峰。但这一暂时的繁荣并不能挽救其衰落的命运,遭受辛亥革命的打击之后,票号在广州的历史基本结束。广州当地的金融组织也因自身的落后性,在与外国银行的竞争中被淘汰。山西票号为广州地方经济的繁荣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广州近代建筑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研究主要局限于"十三行"夷馆的描绘;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开始进入繁盛时代,以广州近代建筑发展历程为线索,探讨近代建筑的演变和保护以及建筑型制等对城市空间与风貌的影响。目前相关广州近代建筑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稳定的社会环境、高度发展的经济以及全面开放的政策,吸引着周边国家前来贸易经商。作为中国南大门的广州,就是在这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成为唐代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广州成为市舶贸易的发源地。在市舶贸易的影响下,广州不断吸收各国文化,形成了广州独特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7.
由于得风气之先,近代西方医学和近代接生法得以较早在广州引介推行,主要表现在医院分娩、器械助产以及男性医师的介入等。这些新因素的产生,推动了女性生育和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18、19世纪医院成为医疗救治的中心、医学教学和临床研究的机构,并且随着自愿捐助医院的大规模建立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医院.医院本身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首先,在医院中确立了新型的医患关系;其次,医院的兴起带来医疗行业内部的变化;再次,医院的兴起有利于医学教学的发展;最后,医院的兴起促进了护理工作的改善.本文分析医院成为医疗救助中心后发生的这些变化,以期启发人们理解今天医患关系、医学教学、护理行业形成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分析了举办亚运会对广州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各举办国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办好亚运会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服饰丰富多彩,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技艺、灵感、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渗透着中国人的情感与道德风尚,体现着中国人别具韵味的审美情趣。近代广州服饰承载着的颇具生命力的岭南文化因子,既区别于海外,又不同于中原,显现出清新别致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它的演化已经构成近代岭南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广州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长达七年,战争阴疆中的广州经济凋敝、社会动荡,贫民缺衣少食、生计维艰,生活的困顿倍于以往。为此日伪当局也不得不采取一定的“社会救济”措施敷衍应付,试图舒缓民怨,维持其傀儡统治,然而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却使得这些工作大多都虎头蛇尾,成效不彰。  相似文献   

12.
地方治理理论强调地方政府、社会与市场组织和公民自组织的良好合作,具有十分明显的西方社会话语特征,但在我国特殊的历史务件和体制环境中,地方治理更倾向于强势一方的地方政府的治理,形成了强政府治理的苏南模式和市场先行、社会参与的浙江模式两种典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反映了西方话语特征的地方治理理论在中国有其自身的适应和发展空间,具有明显的地方政府主导色彩,社会的参与治理也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推进。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主导与推进。使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正朝向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深化服务理念和由“善政”走向“善治”的趋势变革。  相似文献   

13.
近代华侨在广州的投资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在所有的华侨投资当中,房地产投资又占据了主导.通过一系列数据研究了近代广州侨资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以房地产置业公司为主的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从历史城市地理学的视角,进一步分析了侨资房地产建设对近代广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迁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旧城的改造和对新区的开发作用.侨资所广泛参与的骑楼街的建设和典型商业及娱乐空间的增加共同重塑了旧城空间,使旧城空间显现出综合性特征,而侨资扮演关键角色的东山新社区空间的形成、珠江北岸新商业空间的出现以及工业区的产生则使广州新城空间得到很大拓展.  相似文献   

14.
近代广州风习民情演变的若干态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民初广州风习民情的演变主要受着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西风东渐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二是政治变革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三是商业发展和社会动荡对传统道德习俗的冲击。风习民情的变化有趋于善和恶两个方面 ,有文明进步和野蛮落后两个方向 ,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复杂多样的发展态势 ;而挣脱封建思想意识的枷锁 ,释放人性欲望 ,追求平等自由 ,则是一条鲜明的主线。  相似文献   

15.
天津地方的社会救济事业肇始于明代的养济院,一直延续到清代的育黎堂、普济堂、栖流所等救济机构。从清末到民国前期,在社会救济领域,官民合作的特征很明显。1928年以后,官办救济事业得到强化,官方救济机构办理得较有起色。地方政府在社会救济事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执行中央决策,兴办地方救济机构;劝导地方精英助办救济事业;以救济事业作为维护地方安全,救助弱势群体,实施社会控制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方便”考     
文章对“方便”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生经》中的“方便”进行了共时描写。同时,对“方便”一词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方便”一词的研究还存在来源不明、历史演变不清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代广州城市活动的公共场所──公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园理念的 传入以及中国其它城市的影响,近代广州公园的建设逐渐兴起。公园的出现不仅使广州市民 有了休息娱乐的场所,而且为他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空间。广州市民逐步接受公园的 存在,有些市民甚至还参与了其中的建设。近代广州公园的出现对广州市民在公共场所活动 的规范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方便垃圾桶     
现在的垃圾桶一次只能放一只垃圾袋,装满垃圾后,又要重新更换垃圾袋。为此,我们发明了一只垃圾桶,在下面放一整卷的垃圾袋,把垃圾袋抽上来一撑即可装垃圾。装满垃圾后,只要把垃圾袋向上一提,下面的垃圾袋也随着拉起,撕开袋与袋之间的连接,展开就又可以装垃圾了。在垃圾桶内部装一块带缝的木板作垃圾桶的底板,垃圾桶下面装着一个可以活动的木盒子,用来放成卷的垃圾袋。当垃圾袋用完时,提起底板,把另一卷垃圾袋放进木盒,从底板缝中抽出垃圾袋,把盖在上面的木板扣上,将磁铁吸在螺丝钉上,插进装在木板上的钩子上即可。我们这项发明的特色:1.科学…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城市除了经历连绵不断的战争外,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困扰着广大民众。近代以来,城市社会的公益与慈善事业有了明显的发展,接受政府赈济的灾民和贫民人数迅速增加。政府成立各种社会救助机构,开展各种社会救助活动,发挥着重要的灾害救助作用。民间的慈善救济组织,从事种种慈善救助和赈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民众的痛苦,缓和了社会矛盾。近代城市参与慈善救助活动的社会成员具有广泛性,社会救助中的民间力量在不断增强,城市社会救济、慈善活动较为重视道德教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