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屠宽、童斐、吕思勉是常州府中学堂开创时期的教师,他们在该校任教期间,以其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更以其优良的教风深得学生衷心的爱戴,培育了一代贤才,当日教坛的不少佳话至今仍在流传。屠元博宽容钱穆屠宽,字元博,当时任常州府中学堂监督(犹今之校长)。出于为国育才的责任感,他甚爱学生,给不少学生留下毕生难忘的印象。史  相似文献   

2.
在如今的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内,有座纪念塔竖立在科学馆前,塔身的碑石上书写着“屠元博先生之纪念塔”九个大字。这是为纪念省常高中前身江苏省立第五中学(常州府中学堂)首任校长屠宽而建的。屠宽,字元博,常州市人,1879年生,为著名历史学家屠寄的长子。幼年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工诗文。  相似文献   

3.
张相文1906年执掌江北大学堂后,订定章程,革新课程,从严招生,使学堂渐有起色,次年,因人事之变动辞职。1908年,夏斌任江北师范学堂监督,对学校教学及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因触及学生及地方利益不幸被挤走,接任者为淮安府中学堂监督蒋兴权。从江北大学堂到江北高等学堂、江北师范学堂,可考的几任校长为沈福昌、衷兴哲、张相文、邓继恩、夏斌、蒋兴权。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贵阳市省府路小学(原志道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先后名为官立第一初等学堂、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分校、私立志道小学。1952年易名省府路小学。迄今历时百年,殊为不易。止1952年,先后九任校长中,以贾功台为最杰出者,怀“教育救国”之恒心、造“大学之基”之鸿志,智育德育不怠之“志道”特色。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常州中学是一所已有八十年历史而又焕发着青春活力的重点中学。她的前身是常州府中学堂,创办于1907年11月。解放前校名几经变更,解放后,又曾名为苏南常州中学,江苏省常州中学,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1978年经省政府批准,恢复江苏省常州中学校名,为全省重点中学之一。1986年起,初中停招新生,不久仍将办成一所高级中学。  相似文献   

6.
钱穆(1895~1990),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钱穆9岁入私塾,熟习中国传统文献典籍。13岁入常州府中学堂学习,1912年因家贫辍学,后自学。1913~1919年任小学教员。1923年后,曾在厦门、无锡、苏州等地任中学教员。1930年以后,历任燕京、北大、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其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台北"中国文化书院(今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相似文献   

7.
童伯章于1913年被任命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长。童伯章继往开来,使省立五中校务蒸蒸日上,成绩斐然。童伯章是民国初期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他治校有方,教学有术,重视艺术。  相似文献   

8.
公元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邮传部委派唐文治任邮传部隶属的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校长)。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原名南洋公学,后归商部管辖,改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改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是现今交通大学的前身。唐文治主持该校工作达14个年头,是解放前交通大学任期最长的校长。在这段时间里,他“费几许心血,历无限艰辛”,为交通大学的发展壮大,乃至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理工科大学奠定了基础,为造就一批出类拔萃的中国工业建设人才、培植交大的优良教学传统和良好校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范爱农,名斯年,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前,留学日本,后因贫困而中途辍学。归国后,在绍兴乡下教书糊口,受尽侮辱和迫害。辛亥革命后,鲁迅任绍兴山会师范学堂监督(校长),聘请他为监  相似文献   

10.
周勇 《云南教育》2007,(6X):40-43
钱穆(1895~1990),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钱穆9岁入私塾,熟习中国传统文献典籍。13岁入常州府中学堂学习,1912年因家贫辍学,后自学。1913~1919年任小学教员。1923年后,曾在厦门、无锡、苏州等地任中学教员。1930年以后,历任燕京、北大、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其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台北“中国文化书院(今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新校长上任如何烧好“三把火”?关键是选择好工作的切入口。这切入口,不应是前任的强项,而应是其弱项或缺项,当然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暑假中的一天,我过去的一位下属来找我。言语之中,我得知他将被任命为一所学校的校长,而且这所学校就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常州花园中学。细算起来,我曾是该校第五任校长,他将是第七任校长。由于他比我年少,又曾是我的下属,所以他说话很是谦恭,说些什么向老校长请教之类的话。我说:咱们不用客气,彼此交流一下思想,仅此而已。常州花园中学原先是一所位于城郊结合部的新村配套中学,教学设施一般,生源一般,…  相似文献   

12.
似乎是一种使命的契合,我到宜兴外国语学校任校长。正值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轫之初。新课改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整合的大旗,标示着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在近二十年间从事教育活动,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浙江时期 1909年 7月鲁迅从日本回国。8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当时沈钧儒任校长,许寿裳任教务主任)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还担任日籍植物学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课余采集植物标本,曾  相似文献   

14.
《教师博览》2010,(3):F0002-F0002
马晓洪,男,1963年8月出生,1981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1987年9月开始担任校长,曾任江苏宜兴范道小学、官林小学校长,1998年9月至今任宜兴市实验小学校长。2000年被评为无锡市首批名校长,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赵青  钟庆 《教育文化论坛》2015,7(1):119-127
夏同龢的宪政理想是"普法于民、建设法治国","广兴法政学校"是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他最早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最早学成回国创办法政学堂。他选择广东是因中状元后曾到广东,并结交进步人士;两广总督岑春煊极为赏识其才华,且是故旧。他筹集大量资金建校舍,招募法政速成科优秀留学生及日本学者任教员,招收普通士绅入读。师生中有大量同盟会员从事革命活动,办进步期刊。对"问题师生",他设法保护与营救,师生中产生许多影响广东乃至全国的人物。广东地方自治研究所设在法政学堂,夏同龢任所长,师资是法政学堂师生。学堂存续六年都是夏同龢任监督,在各法政学堂中担任监督时间最长。夏同龢对学堂及广东的作用被低估。  相似文献   

16.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是吕思勉先生在常州府中学堂教书时的学生,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一书中钱穆先生记录的一则小故事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故事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镇江中学创建于1892年,至今已有九十五年历史,它的前身是镇江历史上最后一个书院——南(?)书院,地址在北固山前的鼓楼岗。1903年,清政府明令废科举,办学堂,即将南(?)书院改为镇江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1912年至1913年鼓楼岗这座学府叫旧府属公立镇江中学,1914年又改设江苏省立第六中学。  相似文献   

18.
盛宣怀,字杏荪,别号愚斋,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常州市)人,生于1844年4月27日,是清政府办洋务不可或缺的干才,中国近代民用工业的开拓者,一生兴办了采矿、航运、纺织、煤炭、冶金、铁路、银行、电讯等各类大型企业十多个。在兴办近代企业取得巨大成功、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他又先后创办了天津中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的前身)和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等一大批近代新式学校,首开中国自办新式大学教育、公立新式普通中学、新式小学和正规师范学堂及职业技术教育之先河,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吴小鸥 《教师博览》2013,(11):21-23
<正>严复是清末最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在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放眼世界,寻找智慧,给中国知识界奉献了一笔无法估量的宝贵财富。他因翻译《天演论》而被赞为"中国西学第一人"(康有为语),且"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毛泽东语)。这位曾担任过马尾船政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纂、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等职  相似文献   

20.
我是宣统元年到(绍兴)府中学堂读书的。第二年,陈子英先生来当监督(校长),鲁迅先生是监学。我们都叫他“豫才先生”。当时大约三十岁光景,个子比建人先生高一些,肤色一般,头发、眉毛、胡须都非常之黑。豫才先生走起路来挺胸,直腰,很有精神。他步子走得比较快,而且,习惯于走在路中央。他的风度同教经学、修身的先生弯腰驼背截然两样。豫才先生很独特。那时,老老少少,每个人的头上都要养一根辫子。不养辫子就算“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