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洁 《传媒观察》2014,(5):68-69
正盛世兴收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收藏爱好者约7000万人。苏州是一座有着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文化底蕴深厚,书香世家众多,收藏人数很是可观,这其中,有收藏行家,也有"菜鸟草脚",对于这些收藏界的"新人"来说,他们迫切需要增长鉴别知识,了解收藏动态。本人就职的苏州日报也开设了"收藏"版,由笔者负责相关编辑工作,就"收藏"专版的编辑工作,谈一点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2.
《信息参考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金华日报社主管和主办的一张报纸。其“收藏专刊”专版创办于1995年,是国内报刊中较早开辟有关收藏投资的专版。“收藏专刊”重视图片应用,精心制作标题,使这个专版很快在众多的收藏类报刊中脱颖而出,引人注目。由于“收藏专刊”创刊较早,而且特色鲜明,故有许多藏友以收藏本刊为荣。笔者多年来一直是“收藏专刊”的编辑,现就收藏类专刊的编辑工作谈几点见解。一、注重特色,突出主题随着群众性收藏热潮的兴起,近十年来,收藏类的书籍、报刊层出不穷。各类有关收藏类的报刊,或注重鉴赏,或注重投资,各有千秋,各具风采。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底,全国专业性收藏  相似文献   

3.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伟大的编辑家.孔子在《论语》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述而不作”是孔子的编辑实践原则,他删《诗》、作《春秋》,就在这种“述而不作”中蕴含巨大的力量.孔子的编辑工作给后人两个启示:第一,编辑工作的价值并不低于“原创”,编辑工作有其自身的创造性.第二,编辑工作的价值与编者的价值追求成正比.后世的编辑工作,就其影响而言,固然无法望孔子编审“六经”之项背,然而优秀的编辑,莫不是能体会理解“述”的价值和意义,并在编辑工作中寄寓价值追求、以补时弊,以这种方式影响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思考中医》的出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  &#  &# 《出版与印刷》2015,(3):12-13
不久前,我去看望一位共事多年,现已退休在家的老编辑。我们很自然地谈起编辑工作、图书市场以及与出版工作相关的人和事。在临别前,老编辑神情有些黯然,幽忧地对我说,自己从事编辑工作二十多年,如今想起来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什么书留得下来。他的话给我以很大震动。这位老编辑,当年在出版社也算得上是位“标杆”式人物,做中小学教材、教辅,年年都是社里的创利“大户”,年终奖总是名列前茅,经常被评为先进职工。然而这一切早已烟消云散,如今他内心真正渴望的是能有几本有价值的好书立得起来、传得下去。从事编辑工作数十年,当有一天离开这个岗位时,曾经看重的发行量、码洋、利润,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唯一能留下来的是有生命力的、有文化价值的、能代代相传的好书!    相似文献   

5.
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上海市档案馆积极参与主办了“苏州河光明行系列公益活动”中的摄影创作活动。在苏州河光明行摄影展中,档案馆提供了50余幅有关苏州河历史演衍的珍贵历史照片。并移师上海市档案馆展出。11月30日,档案馆举行仪式,收藏了苏州河光明行摄影展中的全部图片和绘画作品,这些展品既是研究苏州河历史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也是治理苏州河综合环境的系统档案资料。另悉,《苏州河光明行摄影写真集》已经出版。上海市档案馆收藏苏州河摄影绘画作品@小隐  相似文献   

6.
2007年10月,古吴轩出版社出了一本好书——《叶圣陶书影》。这是一本早该编辑、出版的书,但一直没有。当我知道此书出版消息后,赶紧寻找,可惜在北京没找到。近日苏州友人送了我一本,得以观看叶先生那些珍贵编著的书影和拜读冯斌先生那些“收藏小记”。  相似文献   

7.
吴侬软语话苏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变体,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为独立的地域性语言,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听宁波人说话”这句俗话,足以形容苏州方言的悦耳动听。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依软语”,是吴方言的代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柔”、“甜”、“温”、“糯”。  相似文献   

8.
名家与编辑     
名家总是一个楷模,总是一种风范。对于编辑行业来说,名家的言行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不消说,更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思想资源。 名家如此说编辑 邹韬奋称“熟练于编辑技术的”为“编辑专家”。有人说“编辑专家”一词,这是第一次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出现。 那么编辑专家是不是仅仅“熟练于编辑技术”就可以了呢? 鲁迅曾鼓励刚做了编辑的赵家璧:“这是一种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孙犁说:“编辑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见解,有独到之处,应该成为学者或作家。”看来,编辑应该有学同是一个基本的要素。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近现代新闻史上,韬奋是做出了杰出成就的编辑工作者。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参加了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的编辑工作。大学毕业后,他又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担任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和“职业教育丛书”。1926年10月接办《生活》周刊以后,他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自此直到1941年12月8日香港《大众生活》停刊,被迫停止编辑工作。这期间,除了有两年一个月的时间流亡国外从事记者采写活动,有8个月时间被关在苏州监狱外,其余的时间他都是埋头在编辑出版工作之中,先后主编了《生活》、《大  相似文献   

10.
看黄晨新编的《报刊博览》版上有两句“诗”:“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回事,也不全是一回事。说它是一回事,是按照《辞海》的解释:编辑是指新闻出版机…  相似文献   

11.
看到日历上“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诗句,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 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 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  相似文献   

12.
宋连昌 《传媒》2003,(4):17-17
记得大学毕业前夕,有一次跟一位教文艺理论的老师闲聊。他建议我们以后最好不要到出版社去当编辑,说那工作太苦太累,每部书稿几乎都有半尺多厚,看起来会令人头昏眼花,而且纯粹是为他人做嫁衣。谁知我毕业后拐来拐去最后还是掉进了出版社这口“陷阱”,一干二十多年也没有“爬出来”。不过,工作实践使我感到当图书编辑也并不像那位老师说的那么可怕。吃这碗饭苦是苦点,但苦中有甜、累中有乐,不但觉得这工作很有意义,而且从中受益匪浅,更获得不少乐趣,因此始终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强调:“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编辑在很大程度上肩负着这种导向的责任。如果把新闻传播过程比做一个链条的话,编辑是个中间环节,也是中心环节。编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中介性。它介于作者和读者之间,作者的作品,只有经过编辑的一系列工作,才能同读者或听众见面。有的同志对编辑工作的内涵作过如下概括:“…  相似文献   

14.
报纸改革,不单单是编辑部门的事,后勤工作也必须跟上。“文化大革命”前,各新闻单位都有个说法:行政工作要为编辑工作服务。那时候,做行政工作的同志主动配合编辑工作,与编辑部的同志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办好报纸。十年内乱一起,“左”的思想泛滥,行政工作为编辑工作服务被歪曲成“为编辑老爷服务”,错误地受到批判。结果是破坏了编辑部门和后勤部  相似文献   

15.
我于1983年到苏州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从事广播文艺编辑工作,整整十个春秋,从事过电影录音剪辑、广播剧编导、“文学茶座”、“专题文艺”、“长书连播”等广播文艺节目的制作。经过几年工作实践,我对广播文艺节目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也读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和著作。根据自己在办节目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我有许多想法,于是产生了撰写论文的念头,想通过自己的文章与同行朋友交流探讨,同时也让  相似文献   

16.
张黄群  孙静 《编辑学报》2019,31(3):324-327
基于“哑铃型”管理模式,本文将“把学术策划和宣传推广作为拓展性工作、把编辑加工作为基础性工作”的编辑工作模式定义为“哑铃型”编辑模式,论述“哑铃型”编辑工作模式在现阶段的重要性,介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编辑部通过制定约稿策划、宣传推广、编辑出版、学科负责及专项负责等各项制度推动编辑部开展“哑铃型”编辑工作模式的过程。总结了编辑部践行“哑铃型”编辑工作模式后在个体发展、团队建设和期刊提升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7.
“两创”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一以贯之的思想,它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创”的内涵和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有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并在编辑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编辑工作者一方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优选”“优化”和“优传”,另一方面要系统总结中国编辑的优秀传统并在新时代将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年年岁岁都出书,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匆匆地从90年代初流到20世纪末,驻足追忆自己这些年的出书日子,深感不可同“年”而语,最大一点变化莫过是编辑观的转变。昔日被推崇极致的“为人作嫁”的编辑守则和以案头操作为主的就稿编书的编辑工作已不能代表现代编辑的特征。现代编辑并非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劳动,“编辑人”也非“编书匠”,而是化传播的直接参与和创造——做书人。他们比任何时候更重视社会化构建,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放大却辐射出版的社会功能,学会运用经济观念来从事出版化事业.即知道如何“将合适作的合适书稿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市场”(德国出版界流行名言)。  相似文献   

19.
我做编辑工作的时间不太长,五十年代末在高等学校工作时兼办过校刊,后来又在省报主持过文教稿件和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七十年代初移位于出版部门,主持文艺出版物的编审事宜。我干过责任编辑,但更多的是做编辑环节中的复审、决审工作。我和做编辑工作的同志们一样,有许多这样那样的职业感受和体会,这里我只想谈一点,就是“编辑要勤于笔耕”。作家搞创作是“笔耕”,秘书撰文稿是“笔耕”,画家泼墨缀红是“笔耕”,书法家染翰挥毫也是“笔耕”。大凡以“摇笔杆子”出产品的,都可称之为“笔耕”。著名作家孙犁说过:“我青年时,初登文域,编辑与写作,即同时进行。深知创作之苦,也深知编  相似文献   

20.
一句“为他人做嫁衣裳”把编辑工作长久地定位在“被动”的位置上,许多编辑本身也习惯地以作者本位、文稿本位的思想来看待编辑工作,认为编辑工作无非就是选、审、改,出版物的质量最终取决于作者的水平、文稿的质量,编辑即使有能动性,也是非常有限的,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