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下,别说是中央、省一级的新闻单位,就是笔者所在的地市一级的新闻单位,记者、编辑、校对人员的学历也基本达到了大专以上。学历标志着一定的学识水平,对于用字规范、用词  相似文献   

2.
高度依赖可视化传递信息的数据新闻,在智能媒体时代的传播所产生的信息误导形成原因复杂,不能认为这种情况仅是故意的结果。本文通过对数据新闻可视化案例的梳理发现,除故意误导外,可视化元素干扰、设计与常规阅读习惯不符、过度专业的可视化表达、视觉语境不同等因素都会影响读者解读图像文本,进而造成信息误导。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概念误导与解码误导的数据新闻可视化信息误导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
数月前,我曾在假日徜徉于街市,专门『观赏』店铺匾额上的『书法杰作』。发现不规范汉字俯拾即是,其中又以个体经营的爿爿小店为甚。透过那些七扭八歪、龙飞凤舞的『油并(饼)』、『爪(瓜)子』等迷语般的字样,你不难想像大小老板的潇洒劲儿。当然,你更会为这种无知和视祖国文明如儿戏的举动悲哀和气恼。  相似文献   

4.
判别错别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交流思想的工具。写错别字,不仅会造成词不达意,还会闹出笑话,有时甚至会造成政治事故和经济损失。错字有时虽然与正字形似,但因为它不是字或现已不用的字,容易判别;而别字或者形似,或者音同,或者义近,似是而非,判别并不容易。因此,判断别字,要从字义入手。比如说:mnglng这个词,对应的词有:,朦胧,蒙。这些初看起来貌似相近的词很难判别。不过,一旦我们了解了它们的意思,就好把握了:形容日光不明时,我们用以;而形容月光不明,则用朦胧;要形容某人快要睡着或刚刚睡醒、而两眼半开半闭、呈现看东西模糊的样子时,则需用蒙。另外,…  相似文献   

5.
悲喜错别字     
念写错别字,自古就是笑话乐此不疲的题材。拿自己来说,记忆中第一次写错别字就刻骨馅心,“终身受益”。那时我读小学一年级,我在作业里一再将“用下列词语造一个句予”写成“用下列词语造一个包子”,老师最后实在忍无可忍,一边揪着我的耳朵一边教训:“包子,包子,你就知道好吃。”揪得我生痛生痛,从此,我再没搞混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6.
错别字心态     
  相似文献   

7.
消灭错别字     
报纸、广播和电视中错别字时常出现,往往引起读者、听众和观众哑然失笑。有一家电台把"垣"字读作"恒",事情已过数年,至今有人还作为嘲讽的话题,足见影响之深。近来阅读报纸、收看电视或收听广播时,还  相似文献   

8.
错别字心态     
写和念错别字时是什么心态,我虽然经常犯这方面错误,但却浑然不觉。最近读了昌学汤先生大著《汉语错别字心理分析》,方知人们之所以写念错别字,是由于“从上”、“从众”、“从洋”、“从古”、“从简”等心态作怪。  相似文献   

9.
消灭错别字     
报纸、广播和电视中错别字时常出现,往往引起读者、听众和观众哑然失笑。有一家电台把“垣”字读作“恒”,事情已过数年,至今有人还作为嘲讽的话题,足见影响之深。近来阅读报纸、收看电视或收听广播时,还常常看到或听到错别字。例如:“潸然泪下”,错成“潜然泪下”。“潸”与“潜”不仅音不同,含义也不一样。“执著追求”错成“执着追求”。“披云雾见青天”,本意是云雾消散,但有人错成“拨云雾见青天”,云雾如何拨呢?“噤若寒蝉”错成“禁若寒蝉”。“索性”错成“索兴”。“尽绵薄之力”错成“尽棉薄之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报纸、电视、广播中错字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读者和听众、观众往往把报纸、广播电台和电视的语言文字作为规范,报纸、电台、电视台一旦出错,真是误人子弟。出差错,有些是校对的疏漏,有些是记者、作者的大意,更主要的是编辑或播音员未尽到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误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1月5日,云南省通海县各族人民隆重集会, 沉痛悼念15621名死难者。这是一次非常意义的悼念活动,死难者的躯体已经冷却了30年,即他们死于1970年1月5日。30年前的那一个凌晨,7.7级大地震造成一个新中国成立至其时的地震死亡人数之最,经济损失按可比价格计算达27亿元。这一“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灾难史和地震史上都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事件,当时“仅由新华社对外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只字不提受灾,而且把震级压低了”,灾民收到的“救灾物质和款项则少得可怜”,主要是“救灾精神”:“数十万册《毛主席…  相似文献   

11.
书单的误导     
书单的误导黄波看来,读书已真的不再是一件寂寞的事了,证据之一就是“导读书单”的兴起。不知为什么,面对报刊上形形色色的“推荐书目”、“必读书目”,总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本世纪二十年代由鲁迅引起的那场论战来。1925年2月,在许多名人为青年“义务”开出“必...  相似文献   

12.
廖建国 《青年记者》2007,(23):56-57
专家学者们惜时如金,记者太过频繁地用一些琐碎新闻请专家发言,容易促成他们的厌烦心理,使他们在解读新闻时太过随意,不愿作深度思考,发言内容没有体现出专家意见应有的深刻性、前瞻性。  相似文献   

13.
广告传播是一种具有二重功能的传播活动,它具有巨大的积极功能,同时又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功能。作为传递产品、服务的品质与质量信息而设定的一种营销方式,广告对当今社会生活的作用与影响越来越大。美国经济史学家D·M·波特曾经说过:“论社会影响,广告可以同由来已久的机构(如学校、教堂)相比,它统治了媒介,对大众标准的形成有巨大影响,它是很有限的几个起社会控制作用的机构中货真价实的一个。”  相似文献   

14.
错别字探因     
一、书写错别的情形书写错别是错别字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造成它的原因主要是:(一)由于汉字字形、笔画相似造成的错误。常见的有:未、末;衷、哀;夭、天;干、千;钓、钧、钩;栗、粟;梁、粱;戊、戍、戎、戌等等。(二)有些字形极其相似,而字义差异很大。如:“育”、“盲”“肓”也是常常分辨不清。(三)有些字因其偏旁混淆不清而造成错误。较常见的有“拨”与“拔”;“仓”与“仑”混淆等。(四)对于某些汉字字义不甚了解而形成的错误。常见的“兢兢业业”错为“竞竞业业”;“寒暄”错为“寒喧”;造成这些字错误的原因正是…  相似文献   

15.
读者对出版物提意见,其中之一是错别字方面的。的确,阅读图书遇到错别字,就像吃饭嚼到砂子,使人感到很不是滋味。何况它谬种流传,误人不浅。我们就多年在校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谈一点这方面的现象,找一找造成错别字的原因以及探索一点消灭错别字的途径,以求教于出版界的同仁。一字之差的严重错误把“赋诗”错成“贼诗”,把“欣赏”错成“欣尝”,把“大十六开本”错成“六十六开本”,把“场记”错成“埸  相似文献   

16.
人们在菜场、鱼行、饭店、食品店乃至文具、百货店的价目牌上,看到了错别字,常常投书报社,呼吁改进。听一友人说,其实报上的错别字也是时有所见的,甚至一些销量颇大的报纸也不例外。日前因找资料而翻阅了上海一些报纸,果然所言不妄,错别字纷至沓来,映入眼帘。诸如把墨鱼(乌贼)错成“目鱼”,绿豆错成“录豆”,香莴笋错成“香乌笋”,螺蛳错成“螺丝”,长把鸭梨错成“长巴雅梨”,萝卜错成“罗卜”,黄蕉(苹果)错成“黄焦”,  相似文献   

17.
消灭错别字小议智福和长期以来,“无错不成书”的现象困扰着出版界。尽管许多有识之士早已指出出版物中差错不断的严重性,提出不少防止差错的方法和建议;出版主管部门对此问题也高度重视,制定了出版物质量管理办法,但是至今收效甚微,就连专讲纠正错别字的书籍本身也...  相似文献   

18.
错别字辑例     
《新闻导刊》2006,(1):52-52
误归疚采排深遽谦意势气签定渲泄授于搏弈一惯倍受验正长规好象揉合燥动摇控气慨摩娑到低乘座木纳座落刻划嘴谗秉赋幂币布署降底低靡名星呢称正归咎彩排深邃歉意士气签订宣泄授予博弈一贯备受验证常规好像糅合躁动遥控气概摩挲到底乘坐木讷坐落刻画嘴馋禀赋冥币部署降低低迷明星昵称误蜂涌坐椅秸杆冲斥阳萎返馈慰贴九宵徘红倾刻颠波铮友夏候造脂茏罩紫金城泊来品大溶炉订情物以致于挖墙角不齿下问唾涎欲滴脍灸人口拾人牙彗大名顶顶风尘扑扑金璧辉煌潜然泪下熙来嚷往汗流夹背寥若星辰正蜂拥座椅秸秆充斥阳痿反馈熨帖九霄绯红顷刻颠簸诤友夏侯…  相似文献   

19.
错别字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个人用字且不必说,社会用字也是一片混乱。这当然和汉字难记、难写、难认有关,同时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比如有人认为错几个字没什么了不起。为此,本文想来略数错别字的危害。一、干扰传播效果为了交际的需要,人类社会创造了语言。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吕叔湘先生称之为“语言的视觉形式”。语言使人与人之间可以直接交流,文字则使这种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使语言  相似文献   

20.
我们报业人士时常听到这么一句话“无错不成报”,各类报纸的文字使用错误随处可见,有的甚至让人难以卒读。我个人认为:报纸中出现错别字,作为编辑是难推其责的。因为错别字最终是从编辑的眼里溜走变成铅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